2024-4-10 一百八十五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7.36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
语音整理
本章从内容上来看难度不大。孔子主要是在说明奢与俭两者之间应该如何取舍,如何把握一个度,表现出了一个圣者的理性与睿智。春秋时代,各个诸侯,甚至包括一些卿大夫,都开始竞相僭越礼制。不仅在日常生活上表现得极为奢华,同时政治、祭祀礼仪的规模与周天子也没有什么区别。孔子对这些是非常厌恶和愤怒,甚至发出了“是可忍,孰不可忍”呼喊。
孔子认为这些越礼、违规的奢华行为,还不如简陋一些好。虽然节俭会让人感到寒酸固陋,但是,与其越礼,宁可固陋,也要保持礼的严肃和尊崇。
我们回到文本上来看。本章里这个“孙”通“逊”,就是谦虚恭顺的意思。意思就是说,一个人如果过度奢华,他就会显得桀骜不驯,不够谦逊。中国有句老话叫“财大气粗”,一个人如果钱很多,生活很奢华的话,那他说话的语气可能就自觉或者不自觉的比较狂妄。
“奢”和“不逊”之间有时候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关系。一个人之所以“奢”,就是为了面子,就是为了证明或者是炫耀自己某些方面特别有实力。那“不逊”呢?也是为了面子,总是觉得自己高人一等,这种人最怕别人瞧不起自己。
“俭”则是与“奢”相对立的一种生活态度。如果一个人过于“俭”,就是说特别寒碜,用我们河南话说“老鳖一”。这种人,就容易陷入一种“固陋”的毛病。所谓“固陋”,就是见识短,死心眼儿,吝啬抠门,待别人比较苛刻。
“奢”固然不对,那太“俭”也不好,孔子一贯主张“过犹不及”。两者虽然都不好,但是如果非要两者选其一,孔子认为“俭则固”,所犯的错误要小一些,而“不逊”犯的错误就大一些。
孔子为什么这样说呢?恐怕原因有这么两个,第一就是“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如果一个人习惯了优渥的生活,你突然让他去一切从简,他会很难过,甚至接受不了。但是一个人由贫穷进入奢华的状态,可能就比较受用。
第二个原因,“俭”只是爱惜财物,不舍得去花钱。而“奢”所追求的是名,要的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老子在《道德经》里说过,“圣人为腹不为目”。“为腹”,吃饱就行,这是本能,是一种内在的需求。而“为目”追求的是感官的享受,是外在的欲望。名是虚的,断起来比较难,相对物断起来相对就比较容易。
所以孔子在这里说,“与其不逊也,宁固”。孔子认为,“固”不容易惹祸,也比较容易改。而“奢”带来的“不逊”,特别容易犯错,危害性当然就更大。
所以本章给我们一个最大的启示,就是一个人最好的生活状态是既不奢也不俭,保持着一种“中庸”的状态。具体来说,就是不仅能够做到慷慨,也能够做到惜物,不浪费,在别人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够尽己所能去帮助别人。
孙中兴详解
这章比较“奢”和“俭”两个极端,如果不能守礼或中庸之道,宁俭勿奢。这章和《八佾篇》是相互呼应的。
孔子说:“奢侈就会僭礼而不恭顺,节俭又会失礼固陋。可是,真要择一与其不安心顺世,宁愿固陋。”
“孙”或作“逊”,是“顺”的意思;“不孙”,皇侃说是“僭滥不恭之谓也”。“陋”是“固陋”。
孔安国早就说了:“(奢和俭)具失之,奢不如俭。奢则僭上,俭不及礼。”所以两者都失去一个“礼”的制衡。《礼记·王制》也提到祭礼时奢俭的选择:“丰年不奢,凶年不俭。”一切都要合“礼”。
子贡请问过孔子“管仲失之奢,晏子失之俭”,如果真要选择,哪一位比较贤能?孔子并没有像这章一样说有俭德的晏子比较贤能。他觉得两人都是“贤大夫”,但是重点在于“君子上不僭下,下不逼上”(《孔子家语·曲礼子贡问》)。
孔子的弟子有若和曾子曾经针对“晏子知礼与否”有过辩论,重点不在于他的“俭”。有若认为晏子虽俭,但不知礼。曾子则持相反意见,认为晏子知礼,因为“国奢,则示之以俭;国俭,则示之以礼”(《礼记·檀弓下》)。
另外一个几本古籍都提到的和奢俭有关的历史故事:秦穆公曾经请教过“由余”得国和失国的原因,由余就提出“奢则失国,俭则得国”的看法(《说苑·反质》《韩诗外传·卷九》和《韩非子·十过》)。
简单说,“奢”是太过,“俭”是不及,要以中庸之礼来节制才是孔子的最高理想。这里提到“与其奢也,宁固”只是一个不得已而不是最好的选择。
铎罡 书〔按〕宁俭勿奢,似乎也解过了头。奢不必然不逊,子贡不逊吗?俭未必鄙陋,颜回鄙陋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