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中有关历史人物的点评,是对陈良心老师编纂的中国近代人物史传记连载中的部分近代人物传记的读后感评,也是上一篇文章[当再次走近中国近代人物]的后续,愿与大家分享。
李鸿章_
若数盖棺难定论的历史人物,李鸿章当属其一。史评中关于他的争议不少,中外对他的评价差异大。李鸿章最后抑郁而终,也应与他和列强签订了许多不平等的条约有关。
李鸿章作为清末朝廷的首席外交官,一生中代表清朝政府与外国列强签订了大量的条约,其中历史记载的重大条约就有十四条之多(可见本文人物传记中所列),且大部分为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这当然不能完全归罪于他一人,但是他从中起了主导作用。尤其在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李鸿章代表清廷与英、美、俄、法、德、意等十一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更是被世人唾骂。学者辜鸿铭曾批评说:“卖国者秦桧,误国者李鸿章!”
李鸿章的一生是多侧面的,很难以其中的一、两点来给他的历史作用下定论。他早年追随恩师曾国藩参与湘军的组建,后又自创另一劲旅淮军,为剿灭太平天国和捻军这两大清廷的心腹大患立下汗马功劳,官至直隶总督,兼北洋通商大臣。这是他一生中的高光时期。
李鸿章也是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局、轮船招商局、上海机器织布局和上海广方言馆等洋务机构,还组建了北洋水师---他是最早的一批出访西方并被西方工业化所深为触动的清廷高级官员。
后来的中日甲午战争中,李鸿章一手组建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这既是他指挥失误所致,也是腐败而积弱的清王朝的必然宿命。
值得一提的是,西方诸国对于李鸿章的评价甚高,称他为“东方俾斯麦“,视他为大清国唯一能够与西方列强一争高下的人。
李鸿章爱钱,一生敛财无数,与其他几位中兴重臣对比鲜明。
胡林翼_
胡林翼聪慧过人,精明干练,又有屡败屡战的坚韧,如果活得久一些,相信他的功名成就不会亚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
---晚清名臣胡林翼,字润芝。毛泽东给自己取字润之,就是为了致敬胡林翼,希望自己也成为他那样治国安邦的大才。毛泽东主席终成一代伟人,其历史地位亦非胡林翼所能相提并论---
然而,毛泽东崇拜的人自然不是等闲之辈。胡林翼与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并称“清末四大中兴名臣”,名声很大,可是现代人对他的名字却远不如其它三大名臣熟悉。
原因何在?这是因为胡林翼生前较为低调,谦卑为怀;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他壮年早逝,未有足够时光与其他三位名臣那样充分地展示自己的才干,因而在历史上留痕不多。胡林翼享年四十九岁,比曾国藩少活了十二年,比左宗棠少活了二十四年,比李鸿章少活了二十九年,可以理解胡林翼为何会被遗忘。
郭嵩焘_
虽然在学派上属经世派,但他是妥妥的中国近代史上的洋务先知。光绪元年(1875),郭嵩焘被清政府任命为出使英国的钦差大臣,成为晚清中国第一位驻外公使,还在伦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驻外国的使馆,后又于1878年2月受命兼任出使法国钦差大臣。同时出使英法两个主要西方国家的外交钦差大臣,在中国外交史上并不多见。
-在出使西方期间,郭嵩焘考察了英法工业技术的发展状况,并深为欧洲的文明发展水平所触动---他认为“西洋政教、制造,无不出于学”,西方科学技术的发达在于“实事求是,西洋之本也”,建议朝廷向西方学习,开办学校,并派遣留学生。
郭嵩焘晚年被保守派打压,其诸多洋务主张也不为朝廷所容,最后孤独而终,慈禧太后还不准在他死后给他立传赐谥。
补充---正如陈老师开篇所言:郭嵩焘是湘系经世派的代表人物。历史上,湖南湘系出了不少经国济世的人才和思想家,他们的思想学说形成了一个源远流长的地域性儒家学派:湖湘学派。在近代晚清,湖湘学派得以中兴,得力于晚清时期的大批湘系人才---在湖湘学派中,郭嵩焘和王船山、邓显鶴、曾國藩等属经世派;左宗棠、胡林翼、罗泽南等属洋务派;而譚嗣同、唐才常、沈藎、熊希龄、黃兴、宋教仁、蔡鍔、楊昌济、蔡和森等属現代湘学派。
彭玉麟_
正如本人物传记中所言:彭玉麟是清朝晚期军事家、书画家---他是与曾国藩、左宗棠等人齐名的近代著名人物,一手创建了湘军水师,被人赞为近代中国海军的奠基人。
综其一生来看,彭玉麟能征善战,为大清剿灭太平军立下过汗马功劳,这是他与其他几位中兴名臣的共同之处---同时,他还拥有一个其他人没有的江湖名号“活阎王“,不是因为他滥杀无辜,而是专杀作恶乡里的纨绔子弟。他不是凶神恶煞,而恰恰是个受百姓拥戴的“活阎王“。
“活阎王“的名号并不妨碍彭玉麟成为一个清正廉明的官员,正如陈老师文中所说:彭玉麟为人清廉刚直,不治私产、不御姬妾,以“不要命,不要钱,不要官”著名,一生六辞崇职,自称“以寒士始,愿以寒士归”。
尤其是“不要官”这点为世人赞叹称奇。当年四十五岁的彭玉麟被朝廷降御旨擢升为安徽巡抚,正二品高官,封疆大吏。这个多少官场中人梦寐以求的职位,却被彭玉麟再三推辞拒任,前后共辞官四次,终被朝廷批准。
后人称赞他:有救世的担当,还有隐世的情怀。
彭玉麟死后获赠太子太保,谥号“刚直”,应该是对他一生品质最好的诠释了。
张之洞-
有一件趣事---在晚清四大名臣中,只有张之洞的生平被拍成了以他的名字命名的电影《张之洞》。这部电影的制片方特意选择在农历新年期间首映,期望票房可以大卖,却不料惨遭冷遇。这部电影公开放映后,反响平平,观众寥寥---张之洞一向以正面的近代历史人物形象著称于世,但到了现今时代,其知名度和公众影响力显然与其历史地位不匹配。个中原因,很难一概而论。我认为,张之洞的传记值得一读,张之洞的电影值得一看。
张之洞---江湖人称“张香帅”,并跻身于“晚清中兴四大名臣”。纵观张之洞的一生,不难发现他有以下几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清流名臣“。他天资聪颖,在二十七岁那年金榜题名,高中探花。在京城翰林院,张之洞因敢于进谏而享有“翰林四谏之一”的美称。为官任上,为民做主,仗义执言,政绩显著//
第二个关键词---“清正廉洁”。张之洞不仅为官清廉,远近闻名,而且家风也秉持清廉,非常重视对子女的教育,直到临终前,都不忘教导子女后辈们齐家、报国、立业、修身,并训诫子女们“不可自居下流”。
第三个关键词---“洋务殿军”。受任山西巡抚是张之洞由清流派转向洋务派的起点,后在两广总督和湖广总督任内及之后的二十年中,是张之洞大兴洋务的黄金岁月---
这期间,他兴办工厂、建设铁路、开设学堂,还派遣留学生。毛泽东主席曾经评价道:“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他一手创办的汉阳钢铁厂是中国近代最早的钢铁企业/
---张之洞仕途顺遂、春风得意,但家中也有不如意之事---他的三任妻子都因故早亡,因而留下克妻恶名。他之后也不再娶妻,只是纳妾。
陈宝琛_
陈宝琛其实名声很大---因为他是末代皇帝溥仪的”帝师”---溥仪的老师不止一个,陈宝琛是其中与溥仪相处得比较长、也是对溥仪影响较大的一个---因为溥仪的原因,陈宝琛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位帝师。
陈宝琛对清王朝和溥仪忠心耿耿,即便在清朝覆灭、溥仪虚有皇帝之名的局面下,依然以六十五岁的高龄每日坚持给溥仪授课,把对清王朝的忠心倾注在溥仪的日常学习中。
值得一提的是,陈宝琛虽对溥仪忠心耿耿,却并未追随溥仪在日本人治下担任任何伪职,并在年过八旬之时,依然苦心力劝溥仪不要做日本人的傀儡,为自己争取主权---在这点上,陈宝琛与他的至交挚友郑孝胥截然相反。
郑孝胥也是溥仪的老师,还是不折不扣的汉奸---伪满洲国成立后,历任伪满洲国国务院总理兼文教部总长、伪满洲国协和会会长。期间郑孝胥代表伪满洲国与日本关东军司令官兼驻满洲国特命全权大使签订了《日满议定书》,确认了日本关东军对东北的实际统治。
身为福建人的陈宝琛,为家乡的教育和实业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在陈宝琛的大力推动下,福建掀起兴办小学学堂的热潮,新式教育蔚然成风。福建的第一条铁路也是在陈宝琛的主持下修建而成的。
后记
有一种历史,叫推动。
有一种推动,叫人物。
有一种人物,叫纪念。
有一种纪念,叫历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