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章句集注》講解-55

作者: 雲十五 | 来源:发表于2020-07-09 08:21 被阅读0次
    《中庸章句集注》講解

    然而尚幸此書之不泯,故程夫子兄弟者出,得有所考,以續夫千載不傳之緒,得有所據,以斥夫二家似是之非。”孔子至聖,往下傳這個道,孔子他親自的弟子七十二賢人裏面,能傳道統的也就顏曾二人而已。顏曾二人傳這個道,什麼時候復明的?到宋朝才明。前面有漢唐,這中間已經偏了,從這個地方,我們也可以體會宗教。各個宗教他們聖人的水準都是一樣的,人極最高,往下傳,能不能傳下去,聖人所感受的,需要採取的方式,下邊的徒弟、高僧能體會多少?

    孔子七十二賢人只有這兩人,而顏子又死得早,如果沒有曾子思孟學派把這個傳下來,我們現在也沒有辦法這樣學。《尚書》上講堯傳舜、舜傳禹的心法,我們現在也理解不了,那也就等於沒有了。如果沒有宋儒再把它發明出來,“道心惟微”,各大宗教的聖人,他就是有道心往下傳,有多少弟子能夠體會到,能夠主持下來?這本身就是問題,我一直說,儒家實際上面臨的依然是這樣的問題。

    “尚幸此書之不泯”,此書就是《中庸》,沒有失掉,故程夫子兄弟,就是程顥、程頤,一個明道、一個伊川,他倆從古代典籍裏面學得深,把這個道明出來。“得有所考”,就是因為這個書有所參考,然後“能以續夫千載不傳之緒”,千載不傳是從什麼時候?從孔子一直到宋儒,道統沒有傳,我給大家也講了,漢朝和唐朝的時候,遵循夫子制的禮,遵循周的系統,並不是所有的周禮都恢復,哪一部分拿過來為天下所用,拿來一點就足以讓我們有一個大漢朝、一個大唐朝。漢唐也是我們華夏文化的偉大之處,道統即使不傳,拿夫子往下傳的一部分用到社會上,就有我們的漢唐偉大歷史,我們從華夏炎黃子孫,對我們傳統的文化,有一個大漢朝、一個唐朝,這也是我們華夏民族的驕傲,所以程夫子把它明出來,把這個道統明出來。

    在講完《孟子》之後,最後講整個四書最後邊,伊川他哥哥去世的時候,洛公寫墓誌,作序的時候為什麼稱他為“明道先生”,明道是死了之後才給他的號,洛公稱的,所明的就是這個道統。宋儒的貢獻,他們不懂的時候,體會不到這中間的意味,如果你學進去體會深之後意味是很大的。如果不是宋儒傳下來的這個系統,這樣的經就不是這樣的講法,不能每一章句都可以入我們個人的心,體會不了。這裏說的跟那裏說的有什麼關聯,這樣體會不到,就只能是外在的,梗概上理解他一點意思,也就是如此而已。

    有宋儒明道,把這個道明下來,我們才得以這樣講儒家的經典,才能入我們的心,才能以我們的心來感受天地自然之道。而程夫子即使能有這樣的體會,沒有先王之說,沒有先聖之說,他自己依然不敢肯定,這就是為什麼他按照《中庸》再體會允執厥中,像前面說的如合符節,然後他才敢這樣說。所以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差異,就是後人不敢創造,孔子依然述而不著,祖述堯舜,憲章文武。不像西方哲學似的,每一個後面的哲學家總是看到前面哲學家的問題,然後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才能提出自己的理論體系,不是這樣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中庸章句集注》講解-55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vtj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