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2558050/5b0388d4efbd3c0e.jpg)
《你好,之华》与《情书》的比较是无可避免的,不论是主题上的暗恋、离别与死亡,还是形式上的岩井俊二式文艺风格,两部影片都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何况在《你好,之华》里,还刻意存在直接与《情书》进行跨时空互文的细节点:开场的葬礼、信件、弟弟晨晨在信纸上写下的“你好吗?我很好。”——直击“情书粉”的玻璃心。
与《情书》相比,《你好,之华》的格局变大,从一对少年少女的暗恋往事扩展到祖孙三代,似乎形成了一个轮回不息的循环演绎。
时代在变化,时间在推移,人们在一刻不休地成长、成熟和衰老,但有些特殊的情感和记忆,却像一条长线,贯穿所有阶段的人的心,成为每一代人都无法逃脱或者规避的宿命,就如同隐埋在苍翠林间里的清酒,在时间的土壤里愈加沉淀,渐渐发酵成醇香的迷醉之酒,使那段被封存在此的岁月在酒香里幻化为一种极致的浪漫与纯情。
这条长线,在岩井俊二的镜头下,便是年少之爱。
![](https://img.haomeiwen.com/i2558050/52c193f850a62f06.jpg)
少年情事总是诗意曼妙的,在青春的色泽下所有的言笑晏晏都显得萌新干净,所有的心动也都纯粹直接。
青春不需要故事,它本身就是最好的故事。
青涩的表白信件,偷偷隐藏的小心思,暗恋,悲伤的哭泣,甜蜜的悸动。
这些年少之爱的因素在《你好,之华》里,通过少年之华、之南与少女尹川的三角爱恋里表现得淋漓尽致,既有爱而不得之华式的失落,又有两相心悦的之南尹川式的暧昧美好。
岩井俊二一向都是擅长表现青春情愫的,精致的细节和清新的色彩,都在传达着一种明媚与忧伤交叠重影的青春情怀。
对少女之南的回溯带出之华、之南、尹川之间曾经存在过的情感牵绊,但其实对之南的回溯可能并不是为了回溯之南,而是为了看到之华。
尽管电影整体叙述线索是对之南的揭秘,但这或者只是一个叙事线头罢了。在我的理解里,对少年之南的回忆,在影片的作用,更多是偏向结构性的,在那段少年往事里,之南的立体性是远远低于之华的。
之华在喜欢之人面前的紧张、失落与悲伤的情绪,正是导演岩井俊二侧重表达的青春遗憾,之南在各方面的优秀,在客观上是对这种遗憾的加重——少年之华在姐姐的光环面前,实在过于平凡。
而这种平凡少女的隐秘心事,也才是能够戳中大多数人年少往事的共情叙述形态。简而言之,两情相悦的之南式青春追忆是很少的,更多的,还是爱而不得或者秘而不宣的之华式怅然若失。这种错过与遗憾,也便是岩井俊二擅于捕捉的人生时差落寞之感。
![](https://img.haomeiwen.com/i2558050/61ec8a4703338d22.jpg)
如果说《情书》聚焦在之华这一时段的失落怅惘里,那么《你好,之华》则是意图将这种怅惘感扩展至整个人生。
显而易见,之华女儿周飒然的悸动与之华婆婆的夕阳红心思,即是之华的过去与未来,构成了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怪圈,似乎时光和经历一点都无法弱化心底白月光的明泽。
如果没有之华婆婆的这条线,我们也许会觉得之华与尹川的交集就此为止,他们各自扬长而去,从此山高路远再无瓜葛,但当看到老态龙钟的婆婆在重遇教授之后产生的情绪变化时,你不得不想象老年之华如果再次与尹川相遇,她是不是依旧难掩内心雀跃。
影片有一个细节,是之华在教授家里与尹川见面前涂抹口红,而口红是婆婆遗留在此的。
之华与婆婆是两代人了,但在年少之爱面前,她们如出一辙地默契。
这就像一个宿命般的刻印,如果你在青春时期将自己最纯粹的爱慕无保留地给了一个人,那么这个人你将穷尽终生也无法完全忘却,TA的出现将始终令你心生波澜,而这种波澜,并不是代表某种非如此不可的欲念或者渴望,只是无法控制的对青春幻影的追寻和感怀,也是对当初纯粹的自己的追忆。就像一个窗口,透过TA,再次看到那一段纯情岁月的真与美,就连伤心和缺憾,都被时光雕刻成美丽的琥珀。
所以之华会在偶遇尹川之后,控制不住地给他写信,请他回信,与他见面,但她同时也很难做出越轨之事,她只能以站在窗边欣赏的姿态,默然感怀。
![](https://img.haomeiwen.com/i2558050/d193344f25f3b646.jpg)
《情书》主体讲的是一个暗恋的纯情故事,但更宏观上说,它其实也是一个与死亡、与往事的和解过程。
在《你好,之华》里,除却年少之爱的缺憾感,还有另一种情绪,也是与死亡、与往事的和解。
之南的死亡,是影片悲情基调的主要来源。
睦睦的悲哀、晨晨的奔溃、尹川的痛苦,影片表达出他们在无可挽回的死亡面前,如何与死者告别、与自己和解、与往事说再见。
在影片里,比较打动我的是晨晨的悲伤宣泄,在母亲的自杀面前,这个年少的男孩先是平静漠然的态度,而后情绪失控地逃离,表达出人在剧烈悲哀面前的无所适从之感,很有穿透力。
影片在此线上表现其实是有所欠缺的,晨晨情绪在之前的铺垫上有点弱,导致后面爆发时会有突兀之感,但那个夜间疾走的长镜头,依旧非常具有感染力,悲伤的情绪在那一刻浸满了整个屏幕。
![](https://img.haomeiwen.com/i2558050/6efe745991704ec3.jpg)
对往事的执念要如何和解,电影里岩井俊二试图表现出人们对已逝之事的执迷。尹川对之南的痴念,之华对尹川的幻念,睦睦晨晨对母亲的追念,婆婆对教授的故念,还有之南生前对尹川的怀念。
影片的几个人物都郁结着一股执拗的情绪张力,或许是某个人,或许是某件事,或许是某段时光,其共同特点就是无可挽回和无可忘怀。这难免令人想到王家卫在《蓝莓之夜》里的那句台词:“我们要如何与不想说再见的人道别”。
当这个人已经失落在过往时光里,当这个人已经消逝在茫茫人世里,当这个人已经不属于自己,当这个人已经再也无法相见。
如果这样看,电影里袁之南的符号性就更为显然,其能指是一个人一段回忆一场青春,而所指则是人生越走越艰难人心越久越寂寞的忧郁迷雾。
有的时候,只有回溯,才能更坚强地面向未来。在影片里,岩井俊二倾向选择“不道别”,让这些人这些事依旧留存在人们心里,只是不再以激烈执念的形式,而是采用更温柔的保存方式,就像尹川最后得到了继续写作的力量,睦睦和晨晨得到了成长的勇气,他们将不得不说再见的人留存在心里的某一个安全位置,之后以明媚入世,在道别与陪伴之间,还有第三种选择。
![](https://img.haomeiwen.com/i2558050/9f11dedf102afc7d.jpg)
《你好,之华》是一部很岩井俊二的电影,文艺的影像风格,唯美的岁月追溯,忧伤的人生失落,精致的镜头语言,都让这部影片在形式上赏心悦目,岩井俊二粉是不能错过的。
但如果只是喜欢《情书》的话,这部电影是难以与《情书》相比的。
《你好,之华》在故事逻辑上存在很多的硬伤,情节转接处也有许多解释不清的槽点,著名bug就是胡歌饰演的张超,这个人物的出场与离场都极具诡异色彩,莫名其妙,也让本来就单薄的之南形象还变得费解了起来——有人解释虽然在食堂切菜的张超既没文化也没素养只会喝酒打人一事无成,但他帅。
可是袁之南在电影里的人设也是位于食物链顶端的才华与美貌兼备的女孩,她的追求者会缺乏高富帅吗?还有我对尹川一直执念于中学时代的之南有点奇怪,既然他们大学在一起了,他更应该执念的应该是大学时期没有留住之南的悔恨吧。
除此之外,影片在很多应该由细节体现的东西都用比较直白的方式生硬表达,显得有些造作怪异,比如尹川对假扮之南的之华的谜之暧昧。
![](https://img.haomeiwen.com/i2558050/d8400028bf56f609.jpg)
总而言之,这个电影如果让别的导演拍,很大概率会是部烂片了。
电影还有一个很戳心的情节,是袁之南的那封遗书。之南在行将离开人世之际,留下的却是中学毕业时候的发言稿件,有些人觉得她是在向她的孩子们留下希望,或是觉得她是在表达对尹川的追思(发言稿是由两人一同完成的),我以更悲观的角度感觉到的是之南对人生的彻底绝望。在那篇发言稿里,喜悦、兴奋和跃跃欲试的好奇感洋溢在字里行间。
之南站在人生新的关口,看到的是一片明媚光亮的希望图景,每个人都具有无限的潜力与可能,而之后,在历经曲折之后的之南,在即将告别人生的之南,明白那只是一个虚妄的海市蜃楼罢了。
或许那天站在演讲台上的之南,看到她面前的是一个幸福的开始,而后在回顾整个人生的之南,才知晓那就是幸福,无所谓开始,只是那个时刻而已。正如《瓦尔登湖》里梭罗所言:“人生从来没有向任何人许诺过快乐。”
![](https://img.haomeiwen.com/i2558050/b7aa15a2054dc148.jpg)
《小王子》里狐狸对小王子说,如果你爱上了夜空中的一颗星星,当你再次抬头看夜空时,你会觉得每颗星星上都开满了花。
我想年少之爱或许也是这样吧,当你在青春里爱上了一个人,当你再次回溯青春时,会觉得青春的每一个日子,都闪耀着玫瑰色的亮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