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佾篇第三」10-11
【原文】
10子曰:“禘自既灌而往者,吾不欲观之矣。”
11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译文】
10孔子说:“对于禘祭的仪式,从献酒以后,我就不想看了。”
11有人问禘祭之理。孔子指着手掌说:“我不知道。知其理者对于天下事,大概也了如指掌吧?”
【注释】
1、“禘自既灌而往者”:
“禘”音“帝”,是古时天子祭祀宗庙的大祭。鲁国因其始祖周公旦有功于天下,周成王特赐天子礼乐以祭周公,所以鲁国周公庙得有禘礼,而孔子得以“观之”。
“灌”是古代祭祀的一种形式。斟酒浇地以求神降临。可解作“献酒”。
2、“或问禘之说”:
“或”意为有人。
“说”意为学说、理论。
3、“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
“其”意为也许、大概。
“示”者“现”也;“诸”者“之于”也;“斯”指后句的“掌”。“如示诸斯”即如同显现于手掌的(纹路)。联系后句的“指其掌”,既了如指掌之意。
【评析】
《八佾》篇共二十六章,多论孔子时代之礼乐。然世易时移,后世对孔子所言的本意多已不甚了了。如第10章即争论纷纭,莫衷一是。故存疑不论。但无论孔子究竟为何“不欲观之”,想必总不离僭越违礼之事。
在第11章中,有人接着问禘祭之理,孔子说“不知也”。很多人认为这是推托之辞,因为孔子不满鲁人行禘祭时僭越违礼。但孔子以教授为业,传道授业解惑乃责无旁贷,若有人诚心求教,孔子断无知而不教之理。
因此,孔子说“不知也”,并非有意推脱,而是实乃不知。因为“禘祭”之礼的创设早于孔子数百年,孔子当然不可能直接获知“禘祭”之礼的原始用意,因此孔子说“不知也”,这是实事求是,正所谓“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虽然如此,但孔子知道古代圣王制礼的原则是“仁”。能以仁制礼者,亦必以仁视天下。故其必知天下之利皆由于兴仁,天下之弊皆由于害仁。“仁”之本既立,而治世之道则生。是故“仁者”看天下之事,直如视其指掌,无不了然。因此孔子才说“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
禘祭之理乃仁。知为仁者,乃知为人、为政。子曰:“吾道一以贯之”,此之谓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