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到贾芸,是在他十八岁的时候。论年龄,我长他二十岁,从一个阿姨的视角去看这个小男孩,满心欢喜,满心赞叹。
我不记得这是第几遍读《红楼梦》了,前几次走马观花般地阅读简直是对经典的糟蹋。只有这一次的阅读中,我才认识芸哥儿,书要读完估计要到六月份,我实在等不到读完整本书再来表达对他的喜欢了。
贾芸一出场,是从宝玉的视角进行的一段描述,“只见这人容长脸,长挑身材,年纪只好十八九岁,生得着实斯文清秀,倒也十分面善,只是想不起是那一房的,叫什么名字。”
在贾琏和贾芸的话语中,可以知道贾芸的父亲没了,母亲是住在后廊上的五嫂子。寥寥几笔即可看出作为贾家的一个旁支,贾芸身份卑微,家境的困窘也可想而知。
宝玉打趣说,“你到比先越发出条了,倒像我的儿子。”只此一句,即可看出宝玉对贾芸的喜爱。宝玉对男女的认知是什么?“女儿是水作的骨肉,男人是泥作的骨肉。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红楼梦》里能够得到宝玉青睐和赏识的男子寥寥无几,以此看出贾芸由内而外散发出的气质是多么与众不同,困窘中依然能够保持着一份斯文儒雅,这靠的不是与生俱来,而是内心的逐日修炼。
继续往下读,芸哥儿最能打动我的是他在贫寒落魄中能够坚守一份男儿的骨气;志存高远,能够用自己的智慧和能力去争取更好的生活;在复杂的人事关系里拥有清醒的判断力,考虑问题周全谨慎;为人谦和文雅,似乎从骨子里散发着君子的馨香。
贫寒落魄的土壤中孕育出尊严和骨气的果实
贾芸到舅舅卜世仁(我觉得应该是“不是人”的谐音)家准备借一些冰片和麝香,被舅舅冷笑着从头到脚,从里到外狠狠奚落了一顿,意思是你小子整天不务正业,还想着来赊账;不过借了东西去胡闹,没个正经事儿;好歹有本事去做个正经生意,把自己给拾掇好了。
面对如此凉薄的人情,不留情面的挖苦,十八岁的芸哥儿的表现简直让我忍不住拍手叫好,内心更是肃然起敬。
他不卑不亢,微微含笑,这个“笑”字也是用得极有深意,是无奈地笑?还是不屑地笑?抑或是看透人间冷暖后平静的笑?
他的回话大致包含这几层意思:自幼家贫是事实,我贾芸并非懒惰挥霍之辈;我贾芸也并非死皮赖脸之人,不是迫不得已,也不会向舅舅开口。
寥寥数句,铿锵有力,掷地有声,十八岁热血男儿内心里可贵的尊严和骨气跃然纸上。
当他用敏锐的感受力判断出这个无情无义之人一定不会拯救他于水火之中,哪怕眼前他是唯一一个可以帮助他的人,这个十八岁的男孩子依然拂袖而去,绝不再自讨没趣,自取其辱。
“起身告辞”、“无影无踪”两个词淋漓尽致地表现了芸哥儿的铮铮铁骨。纵然贫困窘迫,也不为五斗米折腰;纵然贫贱卑微,也绝不忍气吞声。俗话说的人穷志短是怎样的无奈和悲凉,然而这个十八岁的男孩子演绎出的却是另一个剧本。
思虑周全、重情重义、知恩图报------人生逆袭的垫脚石
芸哥儿在“不是人”家碰了一鼻子灰,在回去的途中恰巧遇到了泼皮街坊倪二。倪二没看清楚是谁,正要抡拳,贾芸喊道,“老二住手!是我冲撞了你。”
看到这句,我尤其感动。想想贾芸此刻的困境:身无分文,借东西不成,还被人奚落,又与泼皮相撞,差点挨拳。如若换做是我,大概会在如此沮丧中任凭内心愤怒的小火苗突突燃烧,甚至还会大打出手,以消心中怒火。
然而看人家芸哥,竟淡定从容,还主动赔不是。这是何等的稳重、谦和、斯文,优雅!
也许正是贾芸平日里的为人,泼皮主动借钱。想想倪二的工作是什么?那是专放重利贷的呀!然而却如此慷慨,借给了贾芸十五两银子,没有利息,没有文约。曹雪芹为这一回取名“醉金刚轻财尚义侠......”是不是也以此方式来衬托贾芸的多情多义,让人信任?
然而贾芸思虑着醉酒泼皮的话是否可信?会不会次日反悔?这种思虑也并非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也实在是人之常情啊。左思右想了之后,决定日后挣了钱,可加倍还他。这是一个思维缜密,考虑周全的孩子。
贾芸的确没有食言,从凤姐那里谋到了伙计领了银两之后,第一时间把钱还给了倪二。
细想了贾芸的这个性格特质,原因有二:一是家境贫寒,实在不敢走错一步,不像宝玉、薛蟠等贵公子,家大业大,走错多少步都会有人给他撑腰,垫底,可是贫穷的他不得不小心翼翼,思虑好每一步的错对,因为没有走错的资本啊!二是自幼丧父,孤儿寡母不知道经历了多少人间冷暖,看过多少人情薄凉,不得不比别人更生出一分心。就像那些长期生活在丛林中的动物,因为生命常常受到威胁,自然而然地生出更多的睿智、机警和敏锐。
而这也正是他的人生开始逆袭的垫脚石。
不安于贫贱,用智慧和能力去谋取更好的生活
如果可以选择,谁愿意安于贫贱呢?像颜回那样“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面对贫穷,依然能够安贫乐道,又有几人能够如此呢?我想,孔子提倡的更多是一种精神,一种面对困境依然能够安之若素的淡然和从容,而非一种状态。
贾芸竭力想摆脱眼前的种种困境,一是人性使然,谁不想过一种物质更为丰裕的生活呢?二是十八岁,已经到了成家立业的年龄,本性积极向上的贾芸一定也想谋求能让自己安身立命的生计,即使不能光耀门楣,也能让母子俩慢慢摆脱窘困的生活状态。
可是出身贫寒、无所依傍的他又该如何选择让生活变得越来越好呢?投靠贾府,结交权贵,赢得信任,是这个十八岁的男孩子在经历了人情凉薄和世间冷暖后能够看到的一线生机。
写到这里想起了《红楼梦》里面另一个小人物金荣。他也去结交权贵薛蟠,可是他结交的目的是依附,代价是失去尊严和个人独立的人格。可是贾芸的“结交”是想通过一种途径以展示自己的能力,以此获得更多的财富和精神人格的独立。两者有着本质的区别。这就是所谓的“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当然,向凤姐谋取活计一段淋漓尽致地展示了贾芸的智慧和能力。他不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书生,他的生活没有诗情画意,他面临的是艰难的生存。
最初他是想请贾琏帮忙,但是后来得知真正能帮助他的是凤姐的时候,他特地和贾琏说不要和凤姐提起自己谋职之事。这是他的周全,更是他的处事智慧。凤姐那可是一个拥有迷之自信的泼辣女子,她当然希望有求于她的人直接求她,而非弯弯绕绕。如若经贾琏的口说出此事,不知道会出怎样的岔子,倒不如自己当面去和凤姐解释。
“知人者,智。”说的就是贾芸这类人吧!
之后他便思虑着要送凤姐冰片和麝香,好有心机的男孩子!而当他“偶遇”凤姐的时候,凤姐的态度由“正眼也不看上一眼”的轻蔑——“怪不得你叔叔常提起你”的认可——“不由得便止了步”的欣赏,态度之转变何其迅速!能够让凤姐欣赏谈何容易?可是贾芸做到了,他是怎么在短时间内赢得了凤姐的认可并答应把大观园种花的差事交给了他呢?
他做了三件事:
一是编了一个丝毫没有漏洞的故事,顺理成章又合情合理地把借钱买来的冰片和麝香送给了凤姐,就连聪明绝顶的凤姐都没有发现其中的任何破绽;
二是早就摸清凤姐喜奉承(唉,谁会排斥好听的话呢!)。芸哥儿极尽奉承之言,然而却无谄媚之态,所有的奉承听上去皆是一个晚辈对掌管家庭大小事务的长辈该有的关心、敬重和钦佩;
三是不在凤姐面前扮可怜。即使明知凤姐对自己的家境和意图都心知肚明,但是贾芸却对此并不大肆渲染,表现出一个“弱者”的卑微,而是落落大方,不卑不亢,就连撒谎也撒得理直气壮。
凤姐是何许人也?那可是贾府里唯一敢和老太太怼的人,那是贾府里叱咤风云的人物。贾芸的心思她何尝不知?打动他的并不是值十五两银子的冰片和麝香,那区区小物她王熙凤何曾看得上?真正让她欣赏的是贾芸那洞察人事的睿智,能说会道的机敏聪慧,人穷却不短志的骨气。
这样的孩子,如果给他一个舞台,他一定能够展示出最惊艳的姿态。他没有舞台,生活给予他的是一片浑浊和黑暗,可是他却拼尽全力去追逐属于自己的光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