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无巨细,事必躬亲,似乎是不太褒义的词语。然而毛主席在谈到党委的工作方法时曾提到:党委对主要工作不但一定要“抓”,而且一定要“抓紧”。什么东西只有抓得很紧,毫不放松,才能抓住。抓而不紧,等于不抓。好的绩效是盯出来的,工作中的事无巨细,才能彰显匠人精神。
林晓、范毅伟和杨浩天站在LED的电脑显示屏前,一起讨论年度的人力资源规划方案。杨浩天的办公室坐北朝南,采光极好,加之冬至太阳斜射,一大早,大半个办公室就铺满明媚的阳光。桌子上摆的小丽花,清一色的火红,虽花香清淡,但花朵娇艳热烈,紧凑密实,诉说着希望和憧憬。范毅伟一身西装衬衫虽然整齐利索,但一副佛系的表情,似乎还没睡醒,尤其被冬日的太阳偎着,满身的倦怠,心不在焉。林晓离杨浩天很近,他今天换了一件墨绿色的西装,细看还有金色的暗格,呢子质地,看起来温暖舒适,绅士洋气。
“今年各区域有没有新增岗位的需求?”杨浩天看着范毅伟,仔细问道。
“没有,岗位还和去年一样。”范毅伟强打着精神回答。
“是没有做需求调查,还是调查了,没有新增岗位的需求?”杨浩天对这样模糊不清的答案不太满意。
“大概问了几个人,都说没有。”范毅伟嘴里有些含糊,林晓很紧张的看着他。林晓是没有做过调研,至于范毅伟问的谁,她自然也不知道,但是她猜测,凭范毅伟的工作方式,没调研的可能性比较大。
“问的哪个区域?”杨浩天扭过头,看着范毅伟。
“北京、天津和河北。”范毅伟壮着胆子随口说了三个区域。林晓仔细一想,范毅伟和这三个区域的负责人比较熟,更容易圆谎。
“一共十二个区域,只调研三个肯定不够,万一其他区域有需求呢?”杨浩天当机立断,“你们再调研下其他区域,下次讨论的时候我再问这件事情。”随即他拿笔在笔记本上做了记录,范毅伟见状,也赶忙拿笔记下来。
林晓轻轻舒了一口气,讨论继续。遇到历史惯例的做法,基本一带而过,遇到新出现的问题和思路变化,杨浩天定要停下来讨论策略是否得当,与旧例的冲突如何解决。林晓第一次参与这样的讨论,尽管能读懂方案,却不知道这里面的前因后果,历史由来。从杨浩天的嘴里,她了解了公司组织架构及岗位调整和业务的关系,以及公司业务发展对组织和人员的新要求,一切的工作的框架和思路也渐渐明晰。
“这是你们今年新加的吧,行文风格和之前的不太一样,文字和标点还有错的。”杨浩天随手一指,林晓的脸有点热,赶忙在电脑上做了修改。“毅伟,这个方案你审过没有?”杨浩天没有直接批评林晓,转而盯着范毅伟。
“杨总,这个我看过。是有点小问题,但是思路上我是认可的。”范毅伟硬撑着一副胸有成竹、满不在乎的样子。
“这个方案还是太保守了,没将公司新业务发展对组织和人的要求规划在内。”杨浩天思忖半天,语重心长的说了一句。“如果人员暂时无法到位,先把岗位规划出来,或者把人员的招聘规划出来,到时候再增加岗位,总要顾一面。”他拿起白板笔,一口气在上面列了十多个岗位,涉及业务、财务、融资、品牌、法律、供应链等关键新增岗位,并一一为这些岗位画像素描,林晓在一边飞快的用笔记本打字记录,范毅伟赶紧拿起手机把白板的内容拍下来,写完后,杨浩天也拍了一张留作工作记录。
走出杨浩天的办公室,林晓感觉踏实而心安。杨浩天通透的思路,认真严谨的工作方式,不仅让她豁然开朗,也让她更有热情和信心。范毅伟不喜欢监督和事事过问,很多事情都放权给林晓做,和他一起工作,虽然随意和自由,林晓总担心哪里出纰漏,凡事总要自己检查好几遍,精神压力很大,而且没有思路上的开导和点拨,总有局限性。
第二天,还没到正式讨论的时间,杨浩天在走廊就拦住了范毅伟,问他岗位需求调研的事情。
“在落实。”范毅伟含糊的回答道。
“是还没调研,还是调研了还没反馈?”杨浩天皱着眉头,看样子非要打破砂锅问到底。
“调研了还没反馈,我再催一下。”范毅伟不得不继续硬撑着。
“赶紧落实。”杨浩天扔下一句话,匆匆忙忙去开会了。
林晓不知道杨浩天是不是对待其他人和其他事也这样,还是偏偏对范毅伟不放心。范毅伟有些散漫和慵懒,慢性子,怎么都不着急,他也倒不是笨拙之人,只是工作不那么用心,一般的事情交给他还算处理的稳妥,但是应急的和创新的事情,似乎就不尽如人意了。但是在杨浩天一年多逼问式的沟通磨合中,他也已经进步很多了。
下午就要第二轮的汇报了,林晓又仔细把错别字和标点符号检查了一遍,被人挑出这样的毛病,显得很低级,也不容易被原谅。
杨浩天刚刚结束了一个冗长而讨论激烈的会议,水都没喝一口,又继续参与到人力资源规划方案的讨论中。
范毅伟显然做了充分的准备,把上次会议讨论的遗留问题一一做了答复,杨浩天没表现出很满意,而是在一边认真的构思了两张图,一张是现有组织架构和新组织架构的对比,一张是现有人员结构和新架构下人员的对比。“这些空缺的岗位,一方面是来自于内部的调动,一方面来自外部的招聘;而人员能力的不足,主要靠内部的培训,明年的培训计划需要把规范化和流程化作为重点的培训贯彻下去,并且要作为一项长期的工作,另外要搭建知识管理体系,把现有的知识整合起来,成为公司智库和标准化的来源,大家做事有章可循,不用人人再花时间重新摸索了。”
林晓一边听一边写,记了满满的三页纸,杨浩天架构清晰,思路敏捷,方法明确,上有高度,下有措施,连如何操作都考虑好了。他一口气列了十多项工作计划,“我们做人力资源规划的目的不是这个方案多漂亮,多完善,而是把人力资源全盘的工作考虑清楚,落到实处,毅伟,你把这些工作安排下去。”杨浩天扣上笔帽,握着笔认真的点着,“今年,每一样工作都要月度督办完成情况,完不成的部门和区域负责人要约谈和追责。”
“杨总,今年的KPI是不是也要按照这些工作重点来制定?”林晓歪着脑袋认真问道。
杨浩天拿起笔,用红色圈圈在白板上做着勾画,“人均产值、招聘到岗率、员工流失率、干部储备率、人员淘汰率这些可以作为考核指标,其他的重点工作,尤其是体系化建设工作,不是短期见效的,要月度督办,否则大家要不不重视,要不为了KPI做表面功夫,很容易做虚。”
上一届人力资源总监对员工要求比较低,大家都是简单做做总结,总监提下要求和期望就糊弄过去了。而杨浩天开会是要抓住一件事情问到底的。所以每次开会区域负责人都提前做很长时间的准备,还是有被问的哑口无言的时候。
杨浩天平时对员工关怀备至,热情体贴,但是工作中一丝不苟,严肃认真。他不喜欢别人用满意、到位、基本、差不多这样的形容词来总结工作,他要的是事情的细节,用事实来描述工作完成情况。那些工作没做好,却能像百灵鸟一样巧言令色的人,汇报工作的时候立马黯然失色了,没有了形容词和副词做支撑,他们说话也不像之前那样漂亮了。
“北京区域的人员流失率升高的原因是什么?”杨浩天看了一眼董思慧,急切的问道。
“杨总,流失率同比的数据是上升了一些,环比差异没那么大。”董思慧似乎没有准备好这个问题。
“好,我们不讨论流失率高低,就研究下员工为什么流失。你做调研了吗?”尽管语气温和,声调不高,也没有咄咄逼人,林晓还是从杨浩天的询问中感受到压力。崔芷贤也有些紧张的盯着杨浩天,似乎被追问的那个人是自己,忍不住局促不安。
“嗯,有些员工是嫌工资低,有些是业绩不好被淘汰,有些是自己去创业……”董思慧极力从平时的工作中搜集着素材。
“思慧,做分析是需要数据支撑的,哪些员工嫌工资低,新员工还是老员工?绩优的还是差的?有多少比例的员工因为工资低离职的?如果你没有这样的分析思路,平时也不会去积累这些数据,只能凭感觉去估计。”杨浩天拿起笔,写下了几句话,“人力资源系统中要加入员工离职原因这个关键字段,离职原因要真实,不要简单摘抄员工离职交接表上填的原因,如果不能当即获取,就在离职后一两个月再打电话询问,尤其对优秀员工,同时表达公司的关注和欢迎再回归。”
这些细碎的工作,在杨浩天不厌其烦的督促中,渐出脉络和雏形,大家之前像打仗一样需要会前准备很多东西的状态,经过平时细致的工作和习惯的积累,也从容了许多。林晓开心的见证了人力资源部的进步和发展,也更加坚信了——事无巨细的匠人精神是不可或缺的。
网友评论
最后鉴定,本段子有盲目崇拜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