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来悉尼的时候,对过马路这件事有一种莫名的恐惧,经常走在路口尴尬的不知道是过马路还是不过,甚至有时不好意思到站在徘徊,害怕开车的人突然停下来等我。

悉尼的街道人少车流量飞快,而有些斑马线没有红绿灯的设置。我的恐惧来源不是这些飞驰的车辆,而是这些开车人的礼让。因为如果你要有过马路趋势,开车的人都会停下来等你,注视着你,然后跟你打招呼,让你先走。这让习惯上海挤来挤去地铁的我突然尴尬的我无所适从。
后来知道悉尼有一项法律条文,在斑马线上撞到人等于蓄意杀人,所以悉尼的车都是礼让行人,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习以为常的日常。
这让我想起中国有句古话“久居兰室不闻其香,久居鲍市不闻其臭。:”大概意思就是:常和品行高尚的人在一起,就像沐浴在种植芝兰散满香气的屋子里一样,时间长了便闻不到香味,但本身已经充满香气了;和品行低劣的人在一起,就像到了卖鲍鱼的地方,时间长了也闻不到臭了。在这里我理解为【习以为常】。

来悉尼之前我已经习惯了上海脸贴脸挤地铁的高峰期,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变化,让我仿佛从鲍鱼市场走到了兰花香溢的雅室,甚至觉得香味太冲想要逃跑的调调。这让我意识到浑然不知的习以为常的力量太可怕,它是点亮生活火焰,创造奇迹的动力更是刻在生活里的素质。反之亦然。
以往,我常常认为“习以为常”是破坏美好生活的罪魁祸首。人一旦陷入到习以为常的状态,就会失去对美好事物的感知和体验能力。的确,我们生活中有太多的习以为常:对于在无聊时候打开电视机、玩弄手中的手机习以为常;对于在父母为你做的一顿饭,倒一杯水,削一个水果的时候习以为常,有时甚至不耐烦的嫌弃,认为父母的关心多此一举习以为常;对于你熟悉的一种状态氛围感到舒适并且习以为常。这些“习以为常”让我们失去了生命中本该拥有的快乐和幸福。
可这些是习以为常的错误还是错误的习以为常呢?你有没有想过这些习以为常只是坏的植入而已?而这些习以为常是可以重新优化和植入的。
如若你在无聊的时候无意识的打开书架上的书;在父母为你做任何一件事情的时候说顺口一句谢谢并感恩在心;对已经有的状态和氛围做更好的改进。结果又是如何呢?
对,其实我们是可以优化我们的习以为常的能力的。
【生活归纳能力】
工作上我们总是有各种总结,月度小结,季度小结,年终总结,然而生活的归纳能力却不鲜见。刚来悉尼那会,发现悉尼每家每户都有三个垃圾箱,红色放生活垃圾,黄色放可回收的纸盒、瓶罐垃圾,蓝色放树枝树叶青草。每当垃圾车来秩序的收垃圾的时候我就觉得这简直就是一套完美的人文工程。因为我们每个人生活都习以为常的把垃圾分类好,收垃圾的工人才能这么轻松的收纳,对于你来说优化了生活,而他们却优化了工作!
【顿感力】
钝,不是脑子上的迟钝,更多的是对于情感,身处环境的一种包容,不较真,不走极端。这是著名的日本作家——渡边淳一在《钝感力》表述的概念。
互联网时代,各种信息瞬间传达各个角落特别是负面信息。从此我们常常活在尖刻里,从绝望的产妇跳楼,到产妇家属的非议,直至医生的辟谣,你们都像第一时间磨尖的利器一般,快、准、狠的插入别人的心脏。这人还不是你的敌人,你硬是把一头雾水他们拉入战壕,疯狂的攻击,以谢心中的莫名其妙的愤怒。待假想敌奄奄一息之际你在把他拉出来道歉,表示拉错人了。然后愤怒值飙升至最高水平去寻找下一个假想敌。试问你搞清楚了没有,你本来是没有敌人的。
【偶尔可以无视他人评价自己的能力】
很早之前,我做微商,好多朋友善意的提醒我,你这样别人会屏蔽你。这个道理我懂,也非常感谢那些来提醒我之后把我屏蔽的人。因为他们在乎我,所以才提醒。可是真感情是你可以屏蔽我的朋友圈却不会屏蔽我的友情。我当然也不会屏蔽任何人,因为毕竟我要卖东西给你们!
其实,我们到这个世界上来,就一个理:认真的体验,只有一辈子。介意这,介意那,难道需要活在别人的主观评价里么?岂不更可悲。
明确自己的目标之后,一切与自身发展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人和言论就应该被忽略,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大不了互相鄙视好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