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的狂想第一集

作者: 伟林 | 来源:发表于2020-02-06 19:35 被阅读0次

        这篇文章的名字就取名为论语的狂想,为什么叫狂想呢?因为第一这篇文章的有些观点跟当下这些传统权威学者的观点相左的太严重。第二我对这篇文章里提出的一些观点并没有做严谨的考据,自己的假设推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内容。大家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就姑且认为是一个精神异常的人的呐喊,用这种态度来对待这一篇文章就好了。

        在学习具体的内容之前,我们先探讨一下《论语》诞生的背景。第一个背景:当时科学技术不发达至少是没有印刷术,人们写字的方式是用刀在竹简上雕刻。第二个背景:当时的时代是东周末年,从《学记》中记载的内容分析那时候的教育应该是认真严肃的,(例如“夏楚二物,收其威也”当时是强调可以用类似于教鞭的东西体罚学生的)至少是非娱乐化的。学习的文字内容和记载的文章多是肯定庄重的语气。我们姑且不论古时候对学问是多么严谨庄重的态度,现在大家看新华社的一些报道和评论,反问的语气,责问的语气,疑问的语气都是很少的。另一个重要的背景就是孔子他老人家的性格特点。《孔子世家》记载了孔子人生中的一些细节“孔子为儿嬉戏,常陈俎豆,设礼容”意思他小的时候很喜欢练习庄重的祭祀典礼。“丘生而叔梁纥死,葬于防山。防山在鲁东,由是孔子疑其父墓处,母讳之也”,“孔子母死,乃殡五父之衢,盖其慎也。陬人挽父之母诲孔子父墓,然后往合葬于防焉”。还有一还有一件事情是记载的是孔子刚出生不久,他的父亲便过世了并安葬在鲁国东部一个叫做防山的地方。他的母亲过世以后,因为他不确定父亲安葬的准确地址,于是他就先将母亲安葬一个叫做五父之衢的地方。过了五年,陬人挽父的母亲告诉了他父亲的埋葬的准确位置,孔子又将母亲迁往仿山与父亲合葬。这件事情我们分析一下,假设他是一个不够严谨认真的人,如果不清楚父亲葬在哪里。他可以选择拿一些父亲的遗物与母亲合葬,类似于现在的衣冠冢。衣冠冢是中国的一个传统,在当时也是合乎礼法的。但是他没有这样做,还是把母亲暂时安葬在另外一个地方,然后一直努力的探寻到父亲安葬的准确地址,再将母亲迁往合葬。通过这件事情可以看出他是一个追求完美,不苟且,不将就且毅力坚强,不畏繁重的人。这件事情他能一直坚持五年,而且当时的婚丧嫁娶是很隆重的,很多复杂的事情需要孔子去完成。《论语》里提到的“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进一步印证了他这一特点。

      现在我们看论语的第一句话“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宋儒以后比较官方权威的解释是:学习的知识,经常温习,不也是很快乐的吗?另一种解释大同小异:学到的东西经常练习,获得成就感之后,不是很快乐的吗?接下来我就要提出来我的几点质疑:第一个这种反问的语气不符合当时的严肃认真的学术背景。第二个这句话里边多余的字太多。如果孔子的弟子想记载这个意思的话,在书写这么困难的情况下,只需要刻上“学习乐”这三个字就好了。第三个这是《论语》正文里的第一句话。我们知道《论语》的主要内容是孔子与其弟子的言论。为什么会选这一句来作为第一句呢?也这句话应该是孔子会经常提起或者在某个重要的时刻提出的。这里我们穿插一个小故事,当代的高僧大德净空老法师经常提起他当年师从章嘉大师的一些典故:他老人家第一次去拜见章嘉大师,请教学佛有没有快捷的办法。章嘉大师并没有直接告诉他,而且沉默的半个小时等净空法师心静来以后才告诉他有。又过了半个小时,然后说出六个字“看的破,放的下”。每次净空老法师跟章嘉大师学习完以后,章嘉大师把他送到门口时,每次都会说重复的一句话,戒律很重要。  章嘉大师圆寂以后,净空法师去守灵,在守灵的那几天,他想跟章嘉大师学到了哪些东西呢?他很清晰的想到这两句话:戒律很重要,看的破放的下。孔子的学生在整理《论语》的时候,把这句话放在第一句。我猜想这句话可能是孔子,经常讲给学生们听或者是学生入学的第一天,比较郑重的讲给学生听的。所以在他的学生心中形成了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这里就会出现矛盾点了:一个如此伟大的圣人经常提起的一句话或者很郑重的说出的话,逻辑上应该是非常严谨的。 但是唐宋八大家之一,韩愈先生明确的提出来过"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战国时期的苏秦先生更是在学习的时候头悬梁锥刺股。 英国的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明确的提出来,忍受苦难是学习中必经的过程。 显然上述两种诠释的孔老夫子的意思和我们韩愈先生,维特根斯坦的观点是相悖的,与苏秦先生的学习经历也是不符合的,与当时的《学记》中提出的“夏楚二物,收其威也”的教学方法也不相符。 到底是谁错了呢?是韩愈错了,维特根斯坦错了,苏秦先生错了,还是上述两种解释歪曲了孔夫子的思想。 我倾向于是后人歪曲了孔老夫子的思想。 为什么呢?我们先抛开这些别人的例子回到现实的生活去对待这个问题。 学习的过程真的快乐吗? 我相信有一部分人会回答是快乐的,也有一部分人回答是不快乐的,还有一部分人的观点是无所谓啊,闲着的时候会学一下,有的玩的时候就去玩了。 我感觉这种情况才是事实的真相,有人觉得乐有人觉得不乐,有人觉得无所谓。 我相信孔子这么慎重,严谨的一个圣人,不会讲出这么与事实不相符的道理。 我们再补充一点生活中的例子:我们就拿喝酒来说,对于喝酒的人来说,喝酒是快乐的,是享受的,是不亦乐乎的。但是对于从来没喝过酒或者不爱喝酒的人来说,应该是不亦苦乎的。 吃辣椒对于四川、陕西、湖南、重庆、江西这些地方的人是不亦乐乎的。但是对于江浙和广东这些地方的人来说,吃辣椒是不亦苦乎的。 总之在面对一个具体的事情的时候,我们很难从心理感受上去做出一个绝对真理式的判断。

          那么孔老夫子这句话本意应该是什么?对我们现实的生活有什么指导意义呢?敬请关注《论语的狂想第二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的狂想第一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jywux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