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豳风·七月》(上)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无衣无褐,何以卒岁!三之日于耜,四之日举趾。同我妇子,馌彼南亩。田畯至喜。
七月流火,九月授衣。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七月流火,八月萑苇。蚕月条桑,取彼斧斨,以伐远扬,猗彼女桑。七月鸣鵙,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
四月秀葽,五月鸣蜩。八月其获,十月陨萚。一之日于貉,取彼狐狸,为公子裘。二之日其同,载缵武功。言私其豵,献豣于公。
【简释】
1.流:落下。火:星名,又称大火。2.授衣:叫妇女缝制冬衣。
3.一之日:周历一月,夏历十一月。以下类推。
4.觱(bi四声)发:寒风吹起。5.栗烈:寒气袭人。6.褐(he四声):粗布衣服。
7.卒岁:终岁,年底。8.于:为,修理。9.耜(si四声):古代的一种农具。
10.举趾:抬足,这里指下地种田。11.馌(ye):往田里送饭。南亩;南边的田地。
12.田畯:(jun四声):农官。喜:请吃酒菜。13.载阳;天气开始暖和。
14.仓庚:黄鹏。15.懿筐:深筐。16.遵:沿着。微行:小路。
17.蘩:白蒿。祁祁:人多的样子。18.归:出嫁。
19.萑(huan二声)苇:芦苇。20.蚕月:养蚕的月份,即夏历三月。条:修剪。
21.斧斨(qiang一声):装柄处圆孔的叫斧,方孔的叫斨。
22.猗(yT):攀折。女桑:嫩桑。23.鵙(ju):伯劳鸟,叫声响亮。
24.绩:织麻布。25.朱:红色。孔阳:很鲜艳。
26.秀葽(yao一声):秀是草木结籽,葽是草名。27.蜩(tiao二声):蝉,知了。
28.陨:落下。萚(tuo四声):枝叶脱落。29.缵(zuan三声):继续。武功:指打猎。
30.豵(zong一声):一岁的野猪。31豣(jian一声):三岁的野猪。
1.
前段时间,中国诗词大会中上海姑娘武亦姝在“飞花令”之“月”字的对抗赛中,脱口而出连续三个“月”字震惊全场,稳稳地赢得冠军。这句就是“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来自《豳风·七月》。
《豳风·七月》这首诗有三百字,是《诗经·国风》中最长的一首诗,在惜墨如金的《诗经》篇章中实属难得。而最初读《诗经》时并没有太在意这首诗,第一次粗略读过,以为只是一首平平淡淡的记叙诗,并无特别之处。接下来都是看不长不短的诗篇,太短的一掠而过,太长的也是一翻而过。
记得有一段时间感觉特别焦躁,想要找本书来安抚下自己,可看哪本书都不合心意,读着心烦。
一日我在书架前徘徊,目光掠过一本本熟悉或陌生的书名,它们整齐地罗列在我的家里,那一刻仿佛它们都与我无关。
待我懒散的眼神飘过《诗经》之时,有一种莫名的宁静降临,难道还是让我穿越回几千年前,到久远的时代寻回沉潜和安静的力量。也好,有些缘份必须珍惜。
2.
《七月》全诗有八章。
一章从岁寒写到春耕。二章写春日里女子采桑。三章写收获蚕茧,织染做衣裳。四章写田猎做皮袄。五章写年关将近,修葺屋舍,御寒过冬。六章写采摘果蔬,酿造春酒。七章写修筑场圃,收获庄稼。八章写岁终之庆,献祭祝寿。
全诗结构完整,章法严谨,呈现出了农耕文明的盛世日常画面。钱钟书先生称《七月》为“中国最古老的四时田园诗”。
《豳风》是豳(音宾)地一带的诗歌,共七篇。《七月》是《豳风》开篇之作。
豳,古地名,又写作邠,是周朝的祖先公刘迁居开发的地方,在今天的陕西省旬邑,邠县一带。这一区域多存周人旧俗,“其民有先王遗风,好稼穑,务本业,故豳诗言农桑衣食之本甚备。”(《汉书·地理志》)“诗风宽大,乐而不节。”(《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注)
《七月》这首诗着重记载了公刘迁豳以后的社会盛况。
公刘,生卒年不详,姬姓,名刘,"公"为尊称,后世多合而称之曰公刘,是古代周部族的杰出首领。大约在夏桀之时,后稷的儿子不窋(zhuò)失其职守,自窜于戎狄。不窋生了鞠陶,鞠陶生了公刘,生子庆节,是周文王的祖先。公刘回邰(音台),恢复了后稷所从事的农业,百姓逐渐富裕。公刘去世后,其子庆节即位,把国都建在豳地。
《诗经·大雅》里就有《公刘》诗篇专门记述了公刘由邰迁豳(今陕西省旬邑,邠县一带)开疆创业的伟大史实。
清人姚际恒的《诗经通论》中对《七月》的评价甚高。他在《豳风》的注评起始就写道:“豳风者何?《七月》一篇也。”
而其后有一段长评,特录全文如下:“鸟语,虫鸣,草荣,木实,似《月令》;妇子入室,茅綯升屋,似《风俗书》;流火寒风,似《五行志》;养老慈幼,跻堂称觥,似庠序礼;田官染职,狩猎藏冰,祭献执功,似国家典制书。其中又有似采桑图、田家乐图、食谱、谷谱、酒经。一诗之中,无不具备,洵天下之至文也!……晋唐后陶、谢、王、孟、韦、柳田家诸诗,从未臻此境界!”
如此精彩的评论,只觉我等后辈,再做任何陈述都是画蛇添足的了,唯有持万分恭敬之心,补好自己的功课,也算不枉生在这一片厚土之上了。
3.
《七月》是一首开国史诗,也是一首柔美的农事诗,纯朴而真实地展示了当时的劳动场景,生活画面和各种人物面貌,绘出了当时农耕社会一幅男耕女织的风俗画卷。一到四章译文简释如下:
七月火星移,九月添寒衣。十一月里冷风吹,十二月风更凛冽。粗布衣裳都没有,教我如何度残冬?正月里修好锄和耙,二月里举足到田间。老婆孩子来送饭,一送送到地南边,田官老爷笑开颜。
七月火星移,九月添寒衣。阳春三月暖洋洋,枝头黄莺把歌唱。姑娘们手挽深竹篮,走在田边小路上,结伴前去采嫩桑。春日来了慢悠悠,采蒿人儿来又往。姑娘不禁暗悲伤,要随公子嫁他乡。
七月火星移,八月割芦苇。三月里桑树要整枝,拿起刀锯和斧头。除掉高枝与长条,采摘嫩桑给蚕食。七月里子规喳喳叫,八月里大家来纺麻。染成黑色染成黄,我染红布最拿手,为那公子制衣裳。
四月葽草青,五月蝉声鸣。八月家家庆丰收,十月落叶处处飘。十一月里捕野貉,猎得狐狸取皮毛,为那公子做轻裘。十二月里大聚会,打猎练得武功高。小兽留下给自己,大兽留着献王公。
《七月》是叙事诗,事中有情。
“春日载阳,有鸣仓庚。女执懿筐,遵彼微行,爰求柔桑。春日迟迟,采蘩祁祁。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归。” 不是简单地叙事,而是把日常之事,嵌在了和煦柔美的春光里。
春日,懿筐,微行,柔桑,是《诗三百》中不多见的细微地刻画。继而一转情调,“女心伤悲”,勤劳美丽的女子,不知被哪位公子看上,将要嫁到何处去,不免黯然神伤。
“八月载绩,载玄载黄,我朱孔阳,为公子裳。”姑娘们织出五颜六色的丝绸,做成了公子身上的衣裳。不免想起宋人张俞的《蚕妇》诗:“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可字里行间并无悲戚与抱怨,各种人物都是和自然休戚相关,不过各司其职,各尽其责罢了。
先民们敬畏着浩渺的天地,和神秘的大自然,感恩上苍赐予美丽的植物和丰盛的动物,得以生生不息。万物有时,万事有序,盛世的日常,自然地,和悦地,轮回着。
(未完待续)
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 第7天
网友评论
我很喜欢《诗经》。
给你点赞点赞点赞!
弱弱地问一句,为什么是开国史诗?
《豳风·七月》是《诗经》中一首十分特别的诗,因而它有一系列的难解之谜.本文从土家族史诗《摆手歌·农业劳动歌》入手,获得一种理解《七月》的新的理论视角:农事诗是东方农业民族农业开创史诗中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因此,《七月》当与《公刘》同一机杼,当是周人在豳地时以农业兴国的历史的记述,它应当是周人农业史诗的一部分.
找到了依据,我一直以为这就是一首农事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