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为建功业的终身奋斗者兼诗人

作者: 云翛逸 | 来源:发表于2019-04-14 11:47 被阅读11次

    说起曹操,一般人对他的认知,都来源于经典的文学著作《三国演义》,以及依它改编而成的的电视剧。

    无论是小说还是电视剧,向我们展示的曹操,都是一个奸诈、多疑、阴险、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负面形象。

    曹操像

    然而,《三国演义》毕竟是一部小说,它必须要运用各种写作手法,让人物形象更丰满、情节更丰富,才足以支撑一部小说的精彩看点。

    而这些文字往往影响着我们对人物是非观的判断,也就容易造成我们对历史人物的认知比较片面。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或许,《曹操》这本书能为我们揭开真相。

    《曹操》一书的作者,堀敏一,是日本极负盛名的中国史专家,日本唐代史研究会的创立者,及"东京文献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曹操》是堀敏一晚年后的大作。书中以讲述曹操峥嵘的一生和复杂多变的性格为主线,同时注重将人物的生存境况和思想变化,结合东汉末年的时代背景作出考量,尽可能地向读者还原一个真实的曹操。

    堀敏一的《曹操》

    这本书同时也可供三国史的初学者和爱好者阅读。在阅读之后,作以下三点感想与大家分享。

    1、 曹操是一个拥有强烈个人价值观和使命感的终身奋斗者

    曹操出身于宦官之家,属于当时的浊流豪族,却被那些自称为清流的名士们所瞧不起。但曹操喜好读书,博览群书,特好兵法。

    随着年龄的增长,受于家庭背景的限制,曹操无法如愿地发挥自己的能量,他决定冲破浊流与清流之间的障碍,靠自己成功跻身于清流的名士阶层中。

    也许,是年少时孜孜不倦地渴求着知识,最终武装了他的头脑,引导他锁定了倾其一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建功立业。

    在得到清流名士许劭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极高评价后,曹操开始了他的仕宦之旅。作为一个锐意进取的青年官僚,曹操处理公事时雷厉风行,机智果敢,不偏不倚,政绩突出。

    然而,在看到与自己一起,向皇上上书"三公所举奏专回避贵戚之意"的陈耽,被人诬陷有罪在狱中被杀后,曹操这才感悟到此时的朝廷,腐败早已到了无法匡正的地步。他萌生隐退之意,回乡。

    虽有成就一番功业的雄心,无奈此时的他,以一己之力还无法对抗权臣们,倒不如选择与兵书为伴,韬光养晦,观察时局,静待属于自己的时机来临。

    不久,曹操又因为军事才能被任命为,新设的军队指挥官。正是这次任命形成了曹操通往乱世英雄之路的契机。

    乱世当前,群雄纷起,这让曹操看清了大势所趋。他开始举兵,成为群雄之一。在打败"黑山贼"和匈奴后,曹操真正拥有了与群雄比肩的头衔。

    他开始迅速扩张势力,吸纳人才为已所用,收编黄巾军。在平定兖州之乱后,便以"奉天子以令不臣"为名,对峙群雄,并肃清汉献帝身边的近臣,架空汉献帝。

    最终,曹操从汉廷得到的是,可以号令天下的最高地位,并改元为"建安"。

    《曹操》

    从官渡之战,击败袁绍统一华北到兵败赤壁之战,形成三分天下的大势,曹操手中掌握的权力越来越大,他心中的使命感也越来越强。

    在他眼里,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如何平定眼前的乱世,构筑安定的秩序,完成中国的统一。这也是曹操心里的终极目标。

    奋斗的过程,道阻且长。曹操从未言弃,执着追求。看似漫长的奋斗过程,时间对他来说却如白驹过隙,所以才会有了《龟虽寿》里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为了终极目标,曹操这一生征战无数,直到临死前,依然不忘在遗令中写到:"天下尚未安定,未得遵古也。"

    曹操渴望将自己的价值最大化,做了许多以现在的是非观来看是不该做的事。但战争的结局就是生灵涂炭,为建立王朝统治力,恢复和平,我们更不能忽视他平定乱世的初心和终身奋斗的决心。

    所以,作者堀敏一在"乱世奸雄"与"乱世英雄"间,更倾向于称他为后者。

    2、 曹操是一个拥有大智慧和大局观的务实领导人

    曹操架空汉献帝后,为扩张势力,他面对的最大强敌就是袁绍。然而出身名门望族、拥兵数以百万计的袁绍,最终还是在"官渡之战",这场决定天下属谁的战役中,败给了曹操。

    相比袁绍,在用人上,曹操唯才是举,务实不浮华。曹操也许是因为年少时被清流名士轻视和后来为仕的经历,早已看清当下这些所谓的名士贵族,早已不是从前的德、才一致的贵族了。

    所以在曹操看来,只要是能帮他完成治世霸业的人,不论出身,不论品行,即使是从敌方阵营过来的,或是中途背叛过自己的,都唯才是举,任而用之,有事赏功能。

    剧照

    曹操求贤若渴,更知道如何用贤、如何待贤。官渡之战后,对于原来众多暗通袁绍的信件,聪明的他将它们悉数原封不动地烧毁。

    荀彧,作为一名谋臣,曾经为了曹操的霸业鞠躬尽瘁。但在曹操之前,他原是为袁绍工作。在曹操打败"黑山贼"后,荀彧看到了袁绍与曹操的差距,便离开袁绍转而投向曹操。

    在《荀彧传》里记载了荀彧对袁绍和曹操的比较论:

    "绍貌外宽而内忌,任人而疑其心,公(曹操)明达不拘,唯才所宜……绍凭世资,从容饰智,以收名誉,故士之寡能好问者多归之,公以至仁待人,推诚心不为虚美,行己克俭,而与有功者无所吝惜,故天下忠正效实之士咸愿为用。"

    官渡之战结束两年后,曹操回到家乡,看到乡民们饱受战乱之苦,凄怆不堪。

    曹操此时以一个为政者,敏锐的政治嗅觉和长远的目光,对家乡在产业、教育等方面施以援手。他在乡里施行这样的政策,被认为是当时天下为政者的楷模。

    在统一华北之后,有着大局观的曹操,在看到自汉以来的郡县管理制度,已对当前的世况不适用,果断进行税制改革,确立田租、户调的制度,并取得卓著成效。

    田租制度,是历史上首次根据土地的面积来负担相应的税赋。户调则是以户作为人口管理的单位,以每户的资产核算为前提。

    曹操在这个时期发布的租税制度,从税制史上看,是对汉初以来的税制进行一番改革,同时,也对魏晋时期税制的建立有着很大的影响。

    曹操雕像

    乱世中,曹操有恢复王朝统治力的雄心,辅之为适应现实的务实而坚定的努力,以及文韬武略下的大智慧和大局观,如何能不在乱世中立足?

    纵观整个三国时代,曹操所取得的成就,似乎没有人能与之匹敌。虽然在赤壁之战中,败于刘、孙二人联手,但若不是因为曹军中疫病流行,曹操撤军,结局究竟会如何,还真是个未知数。

    3、 曹操是一个拥有极高文学素养的从军诗人

    曹操不但精通兵法,还擅于诗歌。《三国志·魏书》注引中记载道:

    "(曹操)御军三十年,手不舍书,昼则讲武策,夜则思经传,登高必赋,及造新诗,被之管弦,皆成乐章。"

    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以诗词歌赋传递思想,这就是这些文字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曹操的诗词承袭了乐府和古诗的形式和曲调,同时,又创作出属于建安那个时期的诗风。

    以曹操、曹丕、曹植以及建安七子等为代表的诗人活动,就是这个时期的产物,他们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

    《观沧海》这首诗是曹操在官渡之战后北征乌桓,胜利班师途中登临碣石山时所作: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

    曹操借登山望海所见到的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来抒发自己立志兼并四海,结束汉末各势力割据局面的政治抱负,气势雄健,才华纵横。

    建安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辉煌的时代,曹操则是建安文学初始时期的核心人物。由此可见,曹操在文学方面的造诣非同一般了,鲁迅先生也曾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横槊赋诗

    堀敏一的《曹操》以《三国志》等史籍为据,以全新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文韬与武略兼备、对事业愿倾其一生为之务实奋斗的曹操。

    古人常用"横槊赋诗"一语,即指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来形容曹操及其儿子。今天,就以苏轼《赤壁赋》里的一节作为文章的结语吧:

    “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曹操:为建功业的终身奋斗者兼诗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bpjw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