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史札记与经典解读散文哲思
《道德经》新注(第二十八章)

《道德经》新注(第二十八章)

作者: 沉醉的文人 | 来源:发表于2019-01-02 12:23 被阅读20次

    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朴散则为器,圣人用之则为官长。故大制不割。

    知道什么是雄强,却要持守雌弱,这就是大江大河形成的原因,天地之大德就如同大海一般能够自甘低下,而后方能容纳百川,想要有这样的胸怀,就必须抛弃所有的俗规俗见,回到无知无识的婴儿状态。

    知道什么是众人喜欢的,却偏偏固守众人所厌恶的东西,这就是天地之“德”,只要做到知强守弱那么就不会脱离天地正道,回到无知无识的境界了。

    知道什么是光荣,却偏偏固守耻辱,这就是山谷形成的原因,能够象山谷一样生养万物就不会偏离天地之道,重新回到自然素朴的状态了。天地之道恩泽万物,使万物有了具体的形态,有道的君主将天地之道化作人间正道,天地无爱无恨,不喜好美也抛弃恶,不强行划分善恶美丑,他把世界看成一个完整的统一。

    “知其强,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天地之大德,恩泽万物,无所偏爱,世人总是把世界划分成无数的区间,于是有了好坏之别,有了美丑之辨,有了是非之观,天地从不因为屎尿很臭就嫌弃它们,也不因为花朵很香就特意关照它们。天地之道恰恰是持守世人厌恶的东西,“溪”因为低下,“谷”因为空旷,世俗的观点是要“争高”,“争利”,他们不明白“溪”只有身居下处方能汇聚为海,“谷”只有自甘空虚才能生养万物。

    “常德不离,常德不忒,常德乃足”,常德就是天地之大德,婴儿无知无识,无是无非,与天地之德最为接近,自从他渐次长大以后,他开始亲近自己的父母,分辨好人和坏人,制定自己的人生准则,他要做忠臣孝子,良师益友,在他眼里世界是无数条块,条块里关着不同身份的人,从此他要和所谓的坏人争“好”。要和他认为的奸人争“忠”,要和恶人争“善”,于是天地之大德就离他远去,世界也再无安宁之日了。

    “朴散为器,圣人用之为官长,故大制不割”,万物得到天地之道的恩泽,才有了具体的形态,有道的明君把天地之道当做治国的纲领,从不去划分人群,在他眼里没有恶也没有善,没有爱也没有恨,不刻意去提倡什么,也不抛弃什么,这样以来所有人都可以受到他的恩泽,天下也就没有争斗,百姓自然也可安享太平了。

    本章老子重申了他的天人合一的思想,他要求那些统治者能够效法天地之道,不要人为地割裂社会,世上自有了好人开始,他们就要坏人争“好”,有了忠臣孝子之后大奸大佞也紧随其后,有了难得的宝贝,大盗也就产生了,有了至高无上的权力,杀父拭君的人也就出现了,有了闭月羞花的美女,心怀不轨的色狼就不会减少。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新注(第二十八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cczl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