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章
宠辱若惊,贵大患若身……故贵以身為天下者,若可寄天下;爱以身為天下者,若可託天下。
老子之言,盖言视身与天下同等乎?
以道为政者,当爱惜己身,而天下犹一大身。身者人之大患,以爱身之心爱天下,若可托天下。故而,为道当知治身养生乎。
十四章
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不可推究),故混而為一……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执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迎之不见其首,随之不见其后。《易.乾卦》云:用九,见群龙无首,吉。有异曲同工之妙处。或可作此解,各个方面的能力才干差不多,没有在哪一方面特别明显地显现出来。不彰则寡祸,故吉。
十五章
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其若冰之将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
这一段感觉难以理解。姑且解释,为道之人,大致有以下的面貌:1、豫,慎重。2、犹,保持觉察。 3、俨,庄重恭和。 4、涣,(与人相处)温和亲悦 5、敦:敦厚质朴 6、旷:心胸清旷 6、混:与世同处,不显得与众不同。
十六章
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
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
此或言修道之工夫。为道者,当致虚守静,如打坐入定。至廓然明旷时,或能观万物并作之景象。万物生长收藏,循环往复,最后都归于其根源之所。
归根则归静,归于静就归复了其本命(本性之所生处)。归复本命就可以“观”而知常,知常就明达了。不知常,无明昏聩,就妄想妄做了。诸多妄想造作,就会招致种种烦恼不顺,乃至带来凶祸了。
![](https://img.haomeiwen.com/i7894957/d080da5f6c8c3976.jpg)
感叹
《道德经》似乎更适合意会之妙趣,许多人大概都能于这些字句中有不一样的感觉。个人皆有个人的意会。过分直白的解说会破坏乃至曲解了其意味。
毕竟是主观的解释。况且,非修道得道之人,而恐终难达其精义。然道者,有深浅、事理功夫不同层次,不同面貌。只要不相违背甚远,或可略做个人理解与体会之阐发。
《道德经》第9–12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