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摘录(道经17–19章)

作者: 清月照天心 | 来源:发表于2017-11-22 21:35 被阅读24次

    十七章

     太上,不知有之;其次,亲而誉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
    信不足焉,有不信焉。悠兮,其贵言。功成事遂,百姓皆谓:「我自然」。

    首句,有的版本作“太上,下知有之”。但我觉得还是“不知有之”比较好。

    最初,人们一切自然而然,整体都在遵循大道。不知道有恶,也不知道有善。不知道无道,也不知道“有道”。一切都是本来样子,没有多少名相,思维对人心性的局限。

    这句话可与《道德经》另一段,38章,即《德经》第一章相照应。其言曰:“ 故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太上之道,人们不知有之。不知有之,所以一切自然而然,无需毁誉。失道而至“德,仁”之时,人们亲之誉之;至“义,礼”时,人们“畏之,侮之”。

    故而,为道者,当知自然。功成事遂,也不认为这是“我”做到的,“我”很厉害,“我”与众不同。其实,没有什么与众不同的。人人本性,本来面貌皆是佛,圣,道(三者根本亦是同一心性)。自然而然,本来如此。何以夸耀。

    既然本来光明圣佛之心常在不灭,本性智慧光明,所以永远都可以有真正的自信依托。故而,中国人之伟大,在于自信与谦卑的完美结合。光明自性,故永可自信;本来如此,故永可谦逊,或曰“平常”。能葆有平常心,即是道心。

    十八章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

    此章有承续,解释十七章之意味。仁义,孝慈,忠正这些都很好。但是,它们变得明显,恰恰反映出人们整体的心灵世界和社会环境都不是那么淳朴自然了。人们变得“亲之,誉之”,乃至“畏之,侮之”。

    不若返本归真,从心灵智慧处参道,悟道,修道。复返淳朴自然之真貌,回归“真人”之态。真人即是天然本真的人:灵慧,纯真,知足,逍遥怡乐,恬静自在。

    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圣,智亦生纷争。仁,义易流于假大空疏。巧,利则易生心机算计。故欲以道之国,使天下复归清净淳厚,此三者,可绝而弃之。

    三者有弊,然亦有明显益利。故而,光弃之,尚不足,必须以“明道,为道”取而代之。故曰: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

    一者,应当以自然朴素为本;

    二者,淡泊清恬,少私寡欲,知足常乐;

    三者,不要被过多智巧之学占据了身心。

    智巧之学于主要在于外逐,为技,而修身养心主要在于内返(或由外而内),为道。

    (注:少私,一作“少思”。思多伤神,减少过多不必要的思虑,是为必要)

    小结

    何为“道心”?平常,自然,知足常乐。是为道心。

    《道德经.摘录》13–16章

    道德经摘录(道经17–19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道德经摘录(道经17–19章)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woiov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