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一大禁忌

作者: 洞穴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9-04-05 09:02 被阅读11次

    文 | 洞主

    多年前,看过一个不知真假的报道,说写出《盗墓笔记》的作者南派三叔,第一次读到金庸小说《倚天屠龙记》时,被深深吸引,于是废寝忘食,花了一天时间,读完这部小说。

    看到这则报道,我很惭愧,因为我读《倚天屠龙记》时,每天从早读到晚,读书中每一句话,感受语言、诗词、典故与人物价值观冲突带来的趣味,花了整整一周时间,才把它读完。

    当时很疑惑,这部超过 100 万字的小说,如何能在一天内读完?

    2012 年,在韩寒“代笔门”事件期间,舆论的高压,让韩寒不得已袒露自己的“私事”,以求自证清白,他发布博客《正常文章一篇》,里面说,“我从小喜欢阅读,小学的时候我的阅读量已经超过了五百本课外书……我几乎每两个晚上都要看掉一本书。”

    当时非常羡慕读书超快超多的人。

    但很快,我在韩寒随后的另一篇博文《我写下的这些都可以成为呈堂证供》里,找到了读书又多又快的“秘密”。文中韩寒描述自己小时候的读书状态,“有些书我粗读,有些书我细读,有些书我翻了翻,有些纯粹是为了引用而只摘抄一些。”

    这样读书的结果是什么?韩寒接着在这篇文章中说,“我少年时候度过的那些书,我基本都忘记了。”

    这符合常识,读书太快,貌似可以在短时间内读很多书,甚至可以自豪地宣称自己读过几百本书。但真实情况,却几乎等同于读过几百个目录,几百个梗概,几百个大纲。数量带来的满足感,只能是一种虚假的自我宽慰。

    即便这几百本书,每本书都能记住一些信息,可以对外侃侃而谈,但也只能骗骗别人,满足自身脆弱的虚荣心。

    过快的阅读后,留下的,至多是表层的情节,零碎的观点,稀薄的情愫,此外,一片虚无。

    不是说快速阅读不好,而是不该把贪多求快的读书习惯,带入到日常大多数阅读中,可以说,这是读书的一大禁忌。

    法国学者巴斯卡(Pascal)早在几百年前就说过:“读得太快或太慢,都一无所获。”

    读得太慢,目光过度关注字词句,书籍想要传达的东西,反而会被忽略。但只要具备识文断字能力的人,几乎不存在读得太慢这种问题。

    那到底要用什么样的速度阅读,效果才好?

    有一本很受好评的书《如何阅读一本书》,许多人都听过,甚至读过它。

    这本书的主笔作者,是美国学者莫提默·J·艾德勒。除了这本谈读书的名作,他还以主编《西方世界的经典人》并担任第十五版《大英百科全书》的编辑,而闻名于世。

    1.阅读的三类目标

    艾德勒谈到,用多快的速度读,怎么读,先要问问自己阅读某本书的目标。

    目标可分为 3 类,分别是为消遣而读,为获得资讯而读,以及为求得理解而读。

    ①为消遣而读

    如果是为消遣而读,那么读快读慢,都无所谓。毕竟是单纯追求精神的愉悦或快感,只要读的时候得到预期的享受,就已足以。

    当然,消遣阅读的过程中,书中的视角、想法、价值观,也会潜移默化地滋养你。只是,获益多少很难说,这取决于众多因素,比如你与作者层次是否接近,阅读过程中的思考深度,此前的相关积累等等。

    ②为获得资讯而读

    如果是为获得资讯而读,阅读速度可以加快,只需最终获得你想要的信息即可。

    比如读金庸的武侠,如果我只想获得资讯,也就是知道故事情节如何,结局怎样,那么书中的诗词典故、打斗场面描写、许多人物对话,就可以通通掠过。

    ③为求得理解而读

    如果是为求得理解而读,阅读速度就要适当放慢,在了解资讯内容的基础上,边阅读,边思考,主动理解表面文字下的更多意义与趣味,最好能获得全新或更高层次的启发。

    读书如阅人,人从生活中获得的直接经验有限,而通过读书获得的间接经验,却近乎无穷。

    为获得资讯而读时,就像是和一个与自己经验相当的平辈人闲谈,无需太过集中精力,无需细品对方话中深意,但凡了解到一些新鲜事,已经很满足。

    为求得理解而读时,就如同拜访一位经验丰富的长辈,需要花费时间,耗费脑力,专心交流,才能跟上对话节奏,深入理解对方的陌生思维,从而拓展眼界,收获新知。

    阅读的三类目标,互有重合,为求得理解而读的同时,也可了解资讯,感知消遣带来的愉悦。关键是,要明确自己的目标,侧重于哪一类,需要用怎样的速度和精力阅读书籍。

    倘若只为获得资讯,却要放慢速度,那无疑会浪费时间;倘若想要求得理解,却要为了读书数量盲目求快,那必定效果不佳。

    2.四种层次的阅读

    在《如何阅读一本书》中,作者认为,一共有四种层次的阅读。它们对应着不同的阅读目标。

    ①基础阅读

    第一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基础阅读。

    懂书中字面意思,就属于基础阅读。比如读一本小说,知道它讲了什么故事,能说出故事梗概。比如读一本社会学著作,知道作者的核心观点是什么,还有那些观点。这时候,不必知道这些观点的意思,以及它们之间的联系。

    不论阅读目的怎样,基础阅读都始终伴随在读书过程中。

    ②检视阅读

    第二个层次的阅读,称之为检视阅读,也就是一般意义上的略读。

    它强调时间,会规定一段时间,完成固定的阅读功课。譬如说,要求自己用半小时,读完一本书。

    记得大一时,经同学指点,我可以做到迅速读完一本书,然后阐述它讲了什么。基本诀窍是,先看封面介绍和目录,了解核心内容及大致脉络,然后开始从头翻书,几秒钟翻一页,在这几秒钟内,如果是观点类书籍,就着重看出现频率高的词语和句子,如果是故事类的书,就着重看交代情节的句子。

    这种阅读方法,适用于短时间内寻找关键信息点,并作为细读一本书之前的准备动作,比如初读卢梭《社会契约论》,从头读,会有些吃力,但提前通过检视阅读先翻看一遍,待框架、思路都在脑中后,在细细品读,效果会好很多。

    通过检视阅读,从宏观上把握住让渡权利、建立契约的脉络后,再从微观上细读开头的“论原始社会”部分,就不会那么的一头雾水。

    当然它也适用于较为通俗类、没有太多丰富含义的读物,比如众多杀时间的网络小说。

    从检视阅读中获得的感知,不可避免会显得零碎、片面,流于表层。

    严格来讲,这不叫读书,这叫浏览或翻书。为获得资讯而读时,检视阅读可能是一种最佳的省时读法。不过,日常大多数时间的阅读,最好避开这种阅读方法。

    ③分析阅读

    第三种层次的阅读,称之为分析阅读。

    它是指在不限时的时间里,进行完整、全面的阅读。这是种专注的活动,要尽力咀嚼与消化一本书。

    这样的阅读中,需要在读懂表层意思基础上,理清字里行间的因果联系,尽力探索书中更多层次的丰富含义,期待获得新的认知与别样启迪。

    就拿我读《如何阅读一本书》为例,放慢速度,思考作者的观点,以及观点的来龙去脉,适当时候,写下零星感想,记录一点感悟。如此,作者谈到的技巧,我才能联系到自己以往的阅读经验上,并能够用自己的话,写出读书心得。

    这时候,这本书的言论、观念,已经不是表面化的空中楼阁,它们内化成为我的一部分。现在我更清楚,读什么书,要抱有什么目标,要用怎样的心力阅读;读不各种各样的书,什么时候要省时间,什么时候要花时间。

    为求得理解而读时,分析阅读必不可少。

    ④主题阅读

    第四种层次的阅读,称之为主题阅读。

    在做主题阅读时,读者会读很多书,而不是一本书,并列举出这些书之间的相关之处,提出一个所有书都谈到的主题。

    这同样需要放慢速度,比如在我读赫拉利的《人类简史》时,其中谈到有关“李约瑟之谜”的看法,虽说书中没有明确提到“李约瑟之谜”,但确实有章节在谈论类似“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的问题。

    这让我想到徐中约《中国近代史》以及韩毓海《五百年来谁著史:1500 年以来的中国与世界》,这两本书对这一问题的其他观点。

    于是我在《人类简史》的读书心得里,进行比较分析,如此一来,看待这个问题的视角,就突然变得宽阔许多,对比之下的新知,让人感觉非常有意思。

    当然这种主题阅读,还比较浅显,如果搞研究、做学术,还需要更多对比内容,需要更多角度、层次的分析和梳理。

    为求得理解而读时,主题阅读是更深入的一种读书方式,如果有研究和钻研的兴趣,或有学术的需要,这种阅读方式,就属于必备项。

    那么好了,如果一个人,只是为消遣而阅读呢?

    消遣嘛,开心就好,不必想太多,它适用于每一种阅读层次,你可随心选择。

    总的来说,日常多数阅读,不可一味贪多求快;读书可快可慢,关键看阅读某本书时的目标,然后根据目标,选取适合自己的阅读层次和方式来读书。

    如此,可以尽可能节省时间,同时也将有所获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的一大禁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lh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