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K12教学产品研发今天如何做教师专著感受狂欢节
高中语文教学思考——以整本阅读为抓手,勾连应试与素养(1)

高中语文教学思考——以整本阅读为抓手,勾连应试与素养(1)

作者: 流萤edu | 来源:发表于2019-03-20 09:18 被阅读19次

    最近在公司策划阅读推广的事情,其中最大的难点是如何激发高中学校的积极性,能够真正参与到阅读项目中来。我们知道,高中语文的应试需求是非常清晰的,也是非常强烈的。那么阅读整本书,是否能够真正帮助孩子提升语文考试成绩,就会成为最大的追问点。

    因此,如何让大部头的阅读,不跟学校正常的语文教学相冲突,同时还能够真正打通应试和素养的鸿沟,成为推广项目时候不得不思考的问题。下面我想就这个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一、高中语文教学现状

    应该说,高中的应试压力,从一脚踏进高中大门时,孩子们就能够感受到了。

    站在学生角度来讲,在应试的大前提下,学习语文的时间被严重挤压。语文学科该有的课外阅读和自由写作的时间被挤压得更加厉害了。很多的语文学习时间,都用于了刷题了。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而言,目前语文的阅读是以单篇为主的,考试的语文阅读题也是以单篇为主的,长文都很少。加上刚刚提到的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时间比较少,除开那些特别热爱阅读的孩子,大部分的孩子是没有自主大量课外阅读的时间的。综上所述,一般而言,孩子们其实是缺少深度、也缺少系统性的阅读的。

    阅读的现实,其实也让写作面临了比较大的困境。一是缺少素材,没有什么东西可写的,这个现状已经形成了共识。还有一个更大的困境,就是没有思想,也就是即使写出来东西,也是一个没有灵魂的东西,缺少理性,缺少思辨性。这个与阅读的缺失有很大的关系。

    我非常认同深圳吴泓老师的话:

    语文学习就是学生通过语言实践活动去使自己的思想丰盈、精神深邃;而又因为其思想丰盈、精神深邃,才有可能用语言去表达或者表现自己对现实有真见、对人生有透视、对历史有深知、对宇宙有参悟。

    吴泓《专题百问:教学实施中的行与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年12月版,P8

    因此说,语文学习还肩负着丰富思想与涵养精神的责任。在这个过程中,阅读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大量的、系统的、深度的阅读,才能生成新的思想和精神,这个我们后面还会继续谈到。

    然而目前的高中语文教育,更多的是以应试的思路来应对应试的需求,没有去考虑语文学科丰盈孩子思想的功能。我们往往通过对考题的分析,通过对考点的突破,达到提升语文成绩的功用,而语文能力与素养,已经无暇顾及。不能说这是一种短视的行为,而是在应试的大前提下,对于考高分的一种不得不使用的最有效的提分策略。

    那么,在这个过程中,用整本阅读作为抓手,来打通应试需求与语文素养和能力的需求,是否可行? 笔者认为,如果从整本阅读和语文考试的特点来看的话,还是有比较大的可能性。

    二、以整本阅读作为抓手的可行性

    1.整本阅读的特点

    如果要完整阅读完一本书,不管是什么内容的书,这个阅读首先就是系统的,至少在这本书的范畴内,是系统的。然后,一本完整的书,能够勾连起来的素材是非常多的。我们以一本非常薄的历史读书《万历十五年》为例,可以拓展和勾连起来的,就有明代的历史,明代的皇帝,明代的内阁,明代的政策等等各个方面的知识。因为可以拓展和勾连的素材是非常多的,因此,在整书的基础上,可以进行开掘的主题也是十分多的。我们可以去探讨明代的政治制度,可以探讨首辅大臣的问题等等。每个主题探讨下去,都会生成一个宏大的框架。

    上海余党绪老师谈议论文写作时候曾经说过:

    ……与其散漫无边地去搜集乱七八糟的材料,与其不疼不痒地堆砌一些平庸的、无聊的甚至荒诞不经的材料,那还不如认认真真读上几本书,研究几个人物,深究几个案例,不仅吃懂、吃透这些材料,而且让它化为自己的血肉,厚积薄发,写作上岂不左右逢源,如鱼得水?

    余党绪《说理与思辨——高中议论文写作指津》,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年10月版,P161

    我其实是比较认同这个观点的,一旦孩子们能够深度去研究一本书或者人物,他们其实掌握的这个材料其实就活起来了,因为他们理解了,因为他们的认知有深度,因此这些研究过的东西,在写作之时就有了灵活运用的可能。

    所以,整本阅读的这个特点,就给了它进入到语文教学的空间。我们再来看看语文考试的特点。

    2.语文考试的特点

    (1)语文考试用的阅读和写作的材料,不在语文教科书内

    除开必背诵的古诗词和古文,语文试卷里面考察的内容,大多数都离开了语文教科书的范围。也就是说,语文教科书上的内容,很多是不考的。这个特点,其实就让语文课用的阅读和写作材料,有了非常大的选择自由,整本阅读就有被选进课堂材料的可能。

    (2)语文考试考察的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不是语文教材能培养出来的

    近几年来,我们看到的一些报道,都说温儒敏教授提倡考查长文,让一部分孩子写不完试卷。这个说法,与语文考查的两个能力有关:一是阅读速度,二是阅读理解能力。

    2015年北京海淀区一模语文考试给我印象特别深刻。试卷阅读的容量和写的内容特别多,还真的有一部分孩子当时没有写完,考场上就哭了。那年的北京高考,其实就折中了一下,试卷的阅读字数上来了,但压缩了简答的内容,很多变成了选择题了。

    但这个模拟考卷,就留下了很多思考的空间。考试阅读文章拉长,阅读速度可不是一下子就能起来的。没有大量接触阅读,没有经历过快速的阅读,眼动速度和理解速度是很难匹配上的。

    孩子们的现实情况是,读快了,就理解不到位;理解到位了,就读不快。阅读速度和理解力两者之间成反比关系。因此,缺少平时的阅读积累与训练,一旦碰上长文阅读,就会出问题。

    所以说,整本阅读在帮助学生有效提升阅读速度和阅读理解能力上,有发挥的空间。

    (3)写作中需要的思想,也不是语文教材能解决的

    到了高中阶段,要写出篇与众不同的文章,没有思想是不行的。目前,那些出版的所谓满分作文,很多都饱受诟病,被誉为“高考体”作文。这些作文,或有华丽的辞藻,或有漂亮的结构,但是鲜有理性的色彩。

    回想一下我们成人形成思想的过程。往往我们产生一个新的认知,需要阅读很多相关的材料。当阅读积累到一段时间,各个方面的思想和观点汇聚到了脑海中,于是就形成了关于这个知识的图谱。在知识图谱的构建过程中,自然会逐渐形成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所以说,没有广泛的、系统的、深度的阅读,没有阅读中的思考,其实是难以形成新的思想的。

    由这个过程推理,目前的语文课和语文教材,无法帮助孩子们形成写作需要的思想。

    而前面我们提到的整本阅读的特点,恰好是能够弥补目前语文教材的问题的。

    当论证了可行性以后,我们就不得不回答怎么办的问题了。下一节我们来探讨。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中语文教学思考——以整本阅读为抓手,勾连应试与素养(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dma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