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图位置,《新三国》第五集
1、袁绍痛骂袁术/曹操献计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9e3eed3bd8ee6018.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5eda737333d6fc37.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e34724d1b6466949.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593fc54550b9a4ac.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49ba8c3e43f54bc4.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d2ae98f6c754b5ed.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fde3bb8982ab4bce.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094ba4bc565f8114.png)
台词
袁绍:你好糊涂呀你,你扣了刘备的粮饷也就罢了,你干嘛还要扣孙将军的粮草军械?孙文台是什么人?他是我们盟军的先锋大将。
袁术:这些我都知道,我不但知道孙文台的战功,我还知道他从来不把咱袁盟主放在眼里。
袁绍:既然你已经知道了,那你还得罪他做什么呢?
袁术:大哥,你就听愚弟一句话吧,汉室气数已尽,即将灭亡,只有愚者才傻乎乎地一味扶汉,恶者如董卓,早就已经篡汉自立,董卓想做的事情,是许多地方诸侯想做但是又不敢做的事。
袁绍:那么你是想让我做愚者还是恶者呢?
袁术:既不做愚者,也不做恶者,应当做智者。眼下,虽然十八路诸侯会盟,但是十八路诸侯的真正动机,未必就是为国除贼,他们只是想在天下破乱之后,为自己寻求到一块最大的地盘而已,最可怕的就是长沙太守孙坚,孙坚如果能够破洛阳斩董卓,他会不会把西凉兵囊括入自己的手中呀?他会不会坐镇朝廷,拥兵自立?会不会取代董卓称霸天下?成为比董卓更加可怕的枭雄呀?
袁绍:这个,也不是没有可能呀。
袁术:所以呀,大哥,我们的上策就是在剿灭董卓的同时,也大大削弱孙坚等诸部的兵马势力,最好让他们一起灭亡,这样,天下自然就落到袁氏的囊中了。
袁绍:这些我何尝不知道呀,只是,你做得也太过分了。
袁术:为何呀?
袁绍:你想,孙坚是我们盟军的先锋大将军,他一旦兵败,数十万盟军将土崩瓦解,到时候你我都身败名裂,还谈什么功名大业?
(这时候,将士进来传军报)
将士甲:昨夜三更,李傕郭汜二将,率领八万西凉精骑夜袭孙坚大营,孙坚损兵折将,已退出白马要寨。
将士乙:禀盟主,董卓亲率二十五万西凉大军倾城而出,扬言要为国剿贼,五日内斩孙坚,十日内取袁盟主首级。
袁绍:你听到了,我们反倒成贼了!哎,真可谓是胜者为王,败者为贼,如果董卓胜了,你的一切妙计都成了水中月,镜中花。
袁术:这,这孙坚败得也太快了吧!
袁绍:愚蠢,害得我更加愚蠢,孙将军没有粮草能够打仗嘛?
(曹操这时走了进来)
曹操:孙文台兵败,早在我意料之中。
袁绍:曹将军来啦,敢问孟德兄为何如此说话?
曹操:因为孙坚虽然英勇,但是求胜心切,孤军深入,已成骄兵,而骄兵必败,敢问袁盟主现在又该怎么办呢?
袁绍:立即将孙坚战败,董卓亲征的军情传达各部,之后再召集各镇诸侯,共商御敌大策。
曹操:不,你万万不可将孙坚兵败的事情,告诉各诸侯,相反,你应该告诉他们孙坚胜了,而且是大胜,董卓才是兵败如山倒,现在就等着大家伙一拥而上,攻下虎牢关,直取洛阳城,否则的话,孙坚兵败,必然会引起各诸侯的惧敌之心,而人心一散,盟军就完了。
袁绍:那好,传令各部,帅台设宴,为孙将军庆功!
知识点分析
①逻辑学→类比推理
在选段中,袁术劝袁绍做一个“旁观者”,让董卓和孙坚彼此之间“鹬蚌相争”,而自己却“渔翁得利”。这是因为,袁术分析到,一些有权有势的诸侯,希望自己也能够拥有像董卓那样的权力,做到权倾朝野,独霸朝纲,而孙坚之所以这么拼命,保不准就是为了早一步进入洛阳,以取代董卓。
②心理学→损失厌恶;自我效能感
a、损失厌恶
定义→损失厌恶是指,人们面对同样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认为损失更加令他们难以忍受。
选段中,袁术说的“孙坚进入洛阳后,会将西凉兵纳入自己的囊中,成为一个比董卓更加可怕的枭雄”,这本质上就是损失厌恶话术,为的就是激起袁绍对孙坚的猜疑。另外,曹操在末尾劝说袁绍,不要把孙坚兵败的事情告知各位诸侯,以免盟军军心溃散,而一旦溃散,盟军的力量就很难重新汇集起来了。
b、自我效能感
定义→自我效能指人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一般来说,成功经验会增强自我效能,反复的失败会降低自我效能。
在盟军中,孙坚是作为盟军的先锋大将的,一旦他们取得首胜,并趁胜追击,自然会鼓舞其他诸侯军的士气,如此一来,就能做到一鼓作气灭掉董卓,攻入洛阳。原先各路诸侯相互观望,恨不得别人出兵出力多一点,而自己损失小一点,现在看到大势正好,便会争相出击求得功名利禄,唯恐落后。
③经济学→外部性
定义→指一个人或一群人的行动和决策,使另一个人或一群人受损或受益的情况。
孙坚是盟军的先锋大将,他的兵败消息,势必会使得盟军的军心动摇,特别是其败退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袁术没有正常供应粮草军械”,敌人太强,我们还可以做个外部归因,做个殊死抵抗,而一旦失败原因是在自己阵营里的,盟军各个诸侯之间就会猜疑彼此,并且会认为,之后再对抗董卓大军时,是否会出现类似的事情,致使自己的部队重蹈孙坚的覆辙呢?有了这种破坏团结的怀疑,盟军的战斗力自然会节节下降。
2、对袁术挑拨行为的分析
袁术为了分化袁绍和孙坚的关系,暗中挑拨,主要的挑拨语句是“孙坚他不把袁盟主你放在眼里”,这句话是小人发暗箭常用的语句,苍蝇不叮无缝的蛋,这一来利用的是袁绍的多疑,二来是源于孙坚平时没有做好对盟主的“奉承”,即关系维护。
现在换位思考一下,如果我是袁绍,就会小心谨慎对待袁术的暗箭话语,并把盟军的士气和凝聚力放在第一位,这是遵循大利益行事的做法。另外,如果我是孙坚,就不会在一开始入盟彼此打照面时,对盟主毫不恭维,最起码在出征之前,深情言明“我孙坚此次担任主先锋,全是靠你你袁大盟主的精心部署,我愿意誓杀董贼,与盟主你荣辱与共,出征后,还请袁盟主在后方鼎力支持!”这样一来的话,袁绍也就不会随意听信袁术的短视之见。
说完袁术、袁绍和孙坚,我们再来看看他们共同的敌人——董卓。董卓阵营里的头号谋士李儒,就曾经建言过,十八路诸侯内部里本就有矛盾,现在匆匆集结会盟,很大程度上是“面和心不和”的,而董卓要做的就是拖延和多施离间计,以分化盟军内部,再各个击破。这就告诉我们一个有趣的道理,我们在算计别人的同时,他们其实也是在算计我们呀,别人不是刀俎下的鱼肉,而是随时会出奇一击的强敌。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e713ae6e12a2f3c2.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b7ec5f9c60c24042.png)
![](https://img.haomeiwen.com/i5063493/c3b49985d6c9e1aa.png)
以上就是今天的文章内容,感谢你看到这里,你的阅读就是对我最好的支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