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就是看。从卦画上看,这是一道门,通往真理或迷惘之门。想要看清楚门后的风景,用眼看是不够的,要用心看。
说得书呆子一点:我们是通过一块毛玻璃在“观”某物,那块玻璃就是成见,源自“我”,你的灵魂。我们实际上只能看到玻璃上某物的像,并不能真正看到某物。至于你看到的是碧水蓝天,还是光怪陆离,那只不过是在毛玻璃上放电影。叔本华的名言:世界是我的现象。大致这个意思。
这并非唯心主义,原本如此,难道不是吗?人生观、家庭观、世界观、教育观,“观”不值得认真对待吗?
“观”,风地观。风行地上,既可春风化雨,亦可飞沙走石,在风,也在地。长女居上、处外,老母居下、处内,既可家和事兴,亦可鸡飞狗跳,在女,也在母。《彖》:“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门就在那儿,钥匙在你心中。
文明的传承,传递的并不是印在书里的字,而是我们用来“观”世界的那颗鲜活的心。家庭如是,组织如是,民族如是,一旦这颗心被成见锁死,自以为是,我们传承的都不过是一些糟粕而已。“桓公读书于堂上,轮扁斫轮于堂下。释椎凿而上问桓公曰:“敢问,公之所读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桓公曰:“寡人读书,轮人安得议乎?有说则可,无说则死。”轮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观之。斫轮,徐则甘而不固,疾则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应于心。口不能言,有数存焉于其间。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斫轮。古之人与其不可传也死矣,然则君之所读者,古人之糟粕已夫。”(庄子·天道)并非想掉书袋,实在是轮扁所说是至理名言,用眼观书,只会读书上所写的字,不过是学来了古人的糟粕而已。“观”要用心。
我们借助感知觉所认识的“世界”不过是“现象的世界”、“经验的世界”,它源于本体的世界,但遗憾的是早就面目全非,这就是“观”的本质。没有比“盲人摸象”更深刻也更悲观的隐喻了,因为它彻底地粉碎了人类的自大狂。面对宇宙人生的大象,我们不过都是“睁眼”的盲人罢了,无论科学进步到什么程度,对于本体,我们依旧是一种猜测。芝诺说一个人学习的知识越多,越发现自己不知道的越多。但实际上,我们学习越多,才发现能够确信的知识越少。这就是苏格拉底所说的:“我只知道我一无所知。”。“观”要用心。
用心“观”得到的并非知识,而是我们的意志,诚如叔本华的另一句名言:世界是我的意志。是“我”的意志在构造“我”的整个世界。“顺而巽,中正以观天下”,诚意正心,落脚点在“中正”。格物致知,若离了这个“中正”,我们“观”的是什么?我们原本无知,真没啥可自以为是的。
【说明】
1、前文中,通过“复师谦豫比剥”、“姤同人履小畜大有夬”12个卦符,我们讲了生死和聚散,这是人生两个最基本的主题,也是我们人生中最大的两个迷惘。介绍这12个卦符的目的就在于引出“中正以观天下”,“中正”就是诚意正心的根本。我们做学问、做研究、做人,若有这“中正”的心和意,自然能看破生死和聚散。但若离了“中正”,自然心中生出各种妄想,哪里还能有真知呢?
2、接下来,将陆续介绍“观、临、大壮、遁、坎、离、否、泰、升、萃、无妄、大畜”12个卦符,核心主题:格物致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