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豆豆
《生命的另一种可能》作者埃伦·兰格4
诗人叶芝说,“一个老人不过是卑微之物,一件披在拐杖上的破衣裳”。
你能想象出自己变老的样子吗?除了满脸皱纹,大概还有老眼昏花,弯腰驼背......唉,还是不想的好。
每次,我眼看到自己的父母一天天老去,心里都是一阵阵悲凉。岁月实在是把杀猪的刀,无情得很。
不过,还好有作者这样的积极心理学家,来告诉我们:年龄的老,并不能完全代表身体的衰老。
那么,到底多老才算是衰老呢?
作者在逆时针研究中,曾试图搞清楚这个问题,并且咨询了一些老年医学专家,想建立出一些指标来判断一个人的年龄。结果发现,基本是不可行的。
但是,我们在现实中,却常常倾向把疾病、衰弱和变老放在一起。一般认为,50岁一到,性欲、感知能力等等,就会大不如前;65岁就该退休回家享清福,安享晚年了;过了80岁,就该虚弱无力,需要别人照顾才能行动。那么,这些年龄极限上的观念到底是怎么形成的呢?
应该说,我们的这些养生知识,大部分都来自于专家或者科学研究。然而,这些信息都准确吗?不容置疑吗?
比如,肥胖的问题。翻翻朋友圈里的减肥良方,基本说来说去都是一个良方:“管住嘴、多动腿。”说到底,都是批评胖人们没有自控力。事实果真如此吗?
作者发现,根本不是这么回事。肥胖还和基因有关,和病毒有关,影响的因素并不单一。
类似的还有高血压,其实很多疾病的早期症状很像高血压,但是都被错误地诊断,并进行了不恰当的治疗。
所以,来自专家或医生的专业意见可以听,但是不能盲从。医学本身就是一种科学的探索,有着自身的不确定性,并不是真理。
很多时候,医生也会将相关关系错误地判断为因果关系。而相关关系并不等于因果关系。
比如,医生在诊断糖尿病是会询问是否尿频。尿频和糖尿病的确存在一定的相关,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尿频者都会得糖尿病。
还有,一般人都认为,得了肿瘤基本就是等死的份儿了,但实际上,肿瘤只是和早亡相关,并没有因果关系。
但是,一旦患者确信得了肿瘤就会很快没命,他就会放弃活下去的希望,很有可能加速死亡。
当你在关注和觉察身体传递的信息时,需要做的最关键的事情,是要区分出哪些信息是有价值的,哪些是需要忽略的。
身体通常表现的症状,会分为直接症状和间接症状。比如,头疼、发热就是直接症状。而像血压高、心律不齐这样的,需要借助仪器才能确定,就属于间接症状。
对待间接症状,需要辩证地看。
即便一个医生做出了判断,也未见得这个决策是对的。
因为,很多医生做诊断,也都是基于不完整的数据。比如,胆固醇高,就会患心脏病吗?只能说可能大点儿,而且低胆固醇的人也不见得就不会患心脏病。
另外,身体的异常表现,很多情况下并非是身体本身的健康恶化,而是源于环境对身体的不良影响。
比如,诊室里惨白一片、医护人员的制服、刺鼻的消毒水味道等等,都会对病人的治疗和恢复产生负面影响。
作者在书中,对比了两个老太太买菜回来的举动。一个老太太每次都把袋子放地上,开门后弯腰去提,好几次因为放得远了点儿还要人帮忙,有次因为起得太急还摔倒了,家人认为她没法照顾自己,就把她送到了养老院。另一个呢?门前放了个架子,每次回来,总是把袋子放架子上,不用弯腰,也不需要别人帮助。是身体本身的问题吗?显然是环境的问题。
消极的老化观念会加速身体的衰退,而专念可以抵制老化的启动。
在养老院的实验中,作者还发现,养老院普遍存在护理过度的问题,结果,老人被剥夺了专念的机会,愈发觉得自己无能。还有一类群体——残疾人,也存在着同样的问题。
作者认为,我们可以通过改变现有的环境,来提高老年人的专念能力,帮助他们改善身体状况。
比如,重新设计电脑字体的大小。在药物试验中引入老年被试,以防止药物用量不适合老年人体质。医生开药方时,给病人更多选择的权利,允许病人参与治疗等等。
所以,你要学会去改变环境,让环境能够逐渐和你期望的可能性相一致,提高你的专念水平,把关注点放在对自己症状的控制力上,如此,你的健康状态将能得到有效改善。
5
和人沟通,语言是最常用的。不过,有句话你一定听过:“说者无意,听者有意。”其实,是在告诉你,即便你自己认为你已经说得很清楚了,可还是避免不了听的人会错意。
比如说,你到了医院,跟医生说,你胃疼。医生问你,有多疼?你说有些疼。那医生可能觉得没什么大问题,但实际对你来说,或许已经是很疼了,不然不会到医院,只是碍于面子不好说自己疼得睡不着觉。于是,医生三言两语把你打发走了,告诉你回去暖水袋捂捂就好了。
再或者你说了很疼,其实也就是有点儿疼,可医生根据你的说法,就给你开了过度的用药。
对于医生的诊断,你估计也就全盘接受了。
我们常常以为可以完全掌控自己的思维,做出相应的行动,事实上,我们的行为会受到众多因素的影响。
在专念状态下,和在漫不经心的状态下,我们对于信息的理解和应对是不一样的。
作者在书中,具体讲了两个效应:启动效应和安慰剂效应。这两个效应的核心,都是在强调无关因素对我们信息处理过程造成的干扰。
其中,启动效应,指的是我们在漫不经心的状态下,无意识接收到的信息。比如,在街上看到的广告牌,会让我们记住某个品牌。
安慰剂效应,则是指,用一个单一的词语,就能激活一整套丰富的心理定式。比如,你经常失眠,医生给你开了瓶维生素C,但告诉你是最灵验的失眠药,你吃完很可能就奏效了;你触碰到一种青藤,结果有人说这种植物是有毒的,即便它无毒的,你依然会出疹子;你喝了一瓶饮料,有人说里面含有咖啡因,其实根本没有任何有提神作用的物质,结果你依然会失眠等等。
这说明,语言有时也是很奇妙的一种力量,它和我们的心理一样,也能够对我们身体产生控制感,把我们的思维引向不同的方向。
所以,作者在书中感慨得说:“医生的话比癌症更可怕。”对待患者,尤其是敏感的癌症或者其他绝症,医生需要更加慎重地斟酌用语。
另外,作者还提醒了医生另外两点,数字和非语言信息。
数字,只是一种医学工具,并不能告诉我们更多的信息。医生可以借助数字来进行判断,但我们的身体是不断变化的,一时的数字并不能准确预测我们的身体状况,更也不能决定我们可能会成为什么样子。
医生在传达信息时,应当要注意非语言信息的运用,它往往有可能被传达出更多的信息。比如,当着病人面不说病情,反而背着病人告诉家属检查结果,很可能就会让病人背上自己得了绝症的包袱。
6
如果我说,锻炼有利于身体健康。你一定不会反驳我。但你可能还不知道,锻炼对身体的好处,不单纯是运动本身,其实也是一种类似安慰剂效应的“心理暗示”。
作者为此做了一个实验,找了84名客房服务人员,给他们发了个“锻炼有益身体健康”的公告,告诉他们每天的工作其实就是在锻炼,且运动量满足了美国疾控中心宣布的运动标准。目的是让被试意识到他们每天的工作也是一种锻炼,是有利于身体健康的。
结果发现,各项指标均有改善,“锻炼有益健康”的心理定势得到了启动。这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心理对运动后健康水平的影响,实际是与安慰剂效应相似的。
如果广而泛之,是不是我们通过想象,就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增强我们想象的效应呢?比如,认为自己生病了,可能就真的生病了;认为自己变年轻了,可能我们就真得变年轻了。
除了锻炼带来的启示,作者还提醒我们,要关注自己身体的变化,注意身体不适时发出的细微信号,防微杜渐。同时,承认医生的局限性,而不是盲目相信。
我们应该做的,是和专家合作,将医生当作我们的顾问,而不是责任人。无论科技多发达,医生多有经验,都不能取代我们对自己的了解。
所以,医生的建议要听,但我们自己的选择权,也不能放弃。
作者所做的种种实验和研究,质疑医学信息,承认医生局限,医学数据不是绝对真理,语言影响决策,信念和外部环境是可以改变来适应我们的等等观念,其实都是在提醒我们,关注变化,做出细小但不微弱的改变,才能让我们活得更健康。
比如,当我们感觉到膝盖不适时,我们要仔细地关注有关膝盖的状况,就可能会避免出现更为严重的问题;当我们发现小便颜色有细微变化时,当我们加班感到背痛时,我们运用专念,就可以提前发现问题,及时采取预防措施。
在实现专念的方法方面,作者推荐了写日记。建议我们把时间按2到3小时分成小段,记录每段时间对身体症状的体验,以及发生独特体验时的具体情境。这个,我想搞创作的人应该都有感受,很多人会发现专心写东西能缓解压力,改善健康。甚至,为此,还专门有个术语,叫做“写作疗愈”。
作者说,其实,专念健康学的目的,并不是让我们返老还童,而是让我们专注地活着,一生都清清楚楚地活着,而不是漫不经心地虚度这百年时光。
我们的文化氛围,长期以来,是在教我们把日常生活精神病化。比如,偶尔睡不好,就被判断为失眠症;陷入悲伤,就是抑郁;心情不好,大街上骂两句,就是狂躁等等。
这样,其实就在无意识中,给我们带来了更多的压力和对自身身体健康的认知偏见。
就像某位心理学教授调侃的,自从学了心理学,看来看去,仿佛满大街没有一个正常人。
所以,要做一个健康的学习者,我们需要去除精神病学化的固定思维。
7
好了,这本书到这里就为你讲解完了。
想身体变得更年轻吗?先洗刷你的心灵吧。
唯有轻盈的心灵,才配得上活力的青春。
(本文结束)
原创不易,转载请注明出处。
如果您觉的文章有用,别忘了在文末点赞哦。
作者简介:
杜豆豆,IT从业20余年,爱好广泛,本科时修英语、计算机,研究生修美学、心理学。早年创过业,后就职多家全球知名IT外企,现工作于某研究院。性格淡泊宁静,书痴一枚,闲时码码字。兼任多家平台签约作者。愿倾尽一生之力,读经典好书,写有厚度的文字,过有深度的人生。
更多好书,请访问我的文集:《一生必读的万卷好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