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裂的海峡与历史的共业

作者: 宗麟 | 来源:发表于2019-01-10 23:36 被阅读1次

两岸的统一是难以避免的。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种期待是不实际的。应该换句话说,是强人所难的。


最近一段时间,大陆最高领导人的一席重磅谈话将台湾问题推到了风口浪尖,在海峡两岸激起强烈的反响。

与之前的历代领导人讲话相比,这一次比以往更清晰,更自信,促统的力道更大。显然,目前大陆无论官民,对两岸关系的发展前景是乐观的,特别是在去年11月国民党 “九合一”选举大胜之后。

多数人认为国民党的大胜,也是“九二共识”的胜利,代表台湾民众的民族增强,这无疑给未来两岸关系转暖带来了新的机遇。岛内最新的民调数据也显示,相对于16年,认同中国人的比例有所上升,支持台独的显著下降。一些有官方背景的学者甚至乐观地认为大陆现在可以更加从容地处理台湾问题了。至于实际情形,可能并不是人们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一、断裂的海峡

与台湾人长时间接触下来,很多内地人都会感觉到:尽管大家都是黄皮肤黑眼睛,说同样的语言,但是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呈现出的价值观、历史判定等诸多方面,双方有很大的差异,有时候甚至存在天壤之别。

首当其冲的就是“九二共识”。今天谈论两岸关系,必谈“九二共识”。就像“有多少个读者,就有多少个哈姆雷特”所说的那样,在海峡两岸,有多少政治派别,就有多少个版本的“九二共识”。

也就是说,关于“九二共识”的涵义众说纷纭。“九二共识”源于1992年11月海基会和海协会在往来的函件中达成的政治默契。大意是“海峡两岸都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努力谋求国家的统一。但在海峡两岸事务性商谈中,不涉及‘一个中国’的政治涵义。”

当前大陆版的“九二共识”是“一中原则”,现在加了一句“共谋统一”。而对于其中的“一中”的政治涵义是模糊的,并没有特指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党主流派的“九二共识”是“一中各表”,要特别突出“一中”是“中华民国”,代表人物是马英九。至于讲不讲“追求统一”则看气氛,能躲则躲。国民党深蓝版的“九二共识”是“一中同表”,代表人物是洪秀柱。以民进党为代表的绿营基本上不认“九二共识”,声称两岸是“一边一国”。

应该说,当年达成共识的人是没有什么歧见的。但现在基本上是一人一把号,各吹各的调。分歧的背后是各方迥异的政治需要。简单地说,大陆想实现以已为主的统一。由于大陆庞大的体量和压倒性的实力优势,在争夺国际话语权中,大陆占有天然的优势。即便是大陆不强调“一中”的政治涵义,国际上大都认为“一中”是指中华人民共和国。

国民党主流派只讲“一中各表”,忽略“追求统一”,理由是“台独”思潮在岛内早已泛滥成灾,讲统一等于放弃执政,而且一定要突显“中华民国”的存在,迫使大陆把台湾当作对等的政治实体。他们认为,只讲“一中”会让国际社会觉得台湾已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部分。这样台湾被矮化了,因此只讲“九二共识”是大陆在吃台湾的豆腐。吴敦义曾这样解释为什么一定要把“九二共识”与“一中各表”合并:“因为统人家没有实力,被统又不情愿”。说到底,“一中各表”是弱国子民偏安一隅、力求自保的写照。

洪版的“九二共识”是大陆与台湾同属“整个中国”,且双方都有追求国家统一的义务。她眼里的“中国”与眼前的“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没有关系,是未来统一后的“中国”。其实洪版“九二共识”更接近统一目标。但北京觉得这种提法不利于实现以大陆为主的统一,对此置之不理。国民党主流派认为洪秀柱放弃了“中华民国”的法统,对她展开围剿,这是洪竞选党主席落败的重要原因。洪秀柱最后落入爹不疼娘不爱的窘境。

绿营否认“九二共识”是想挟带“独立”的私货,怕“一中原则”变成框住自己的紧箍咒。

其次,大陆同胞往台湾走多了,就会发现,在台湾主张“台独”的很多。这体现在诸多民调数据中。根据美国杜克大学教授牛铭实所作的调查,如果在没有战争威胁的情况下,台湾人支持“台独”的比例高达80%。

这个数字背后,体现的是岛内混乱的国族认同。

有一次,一个台湾朋友曾生气地对我说:“大陆同胞常挂在嘴边说:‘我们从来不把台湾同胞当作外国人,台湾人怎么可以不认为自己是中国人?’”

台湾人在与大陆人交流中多有你们中国,我们台湾之类的措词。开始总觉得怪怪的,但慢慢地也习惯了。因为在多数台湾人眼里,大陆是中国,而台湾是台湾。双方谈文化,谈唐宋元明清都可以,就是不能谈现实。一谈现实,特别是政治,就没办法聊了。

既然现实不能谈,谈历史总该可以吧。历史也有分歧,尤其是抗战史。抗战胜利70周年时,北京举行了盛大的阅兵,邀请抗战老兵参加阅兵典礼。台北也进行了小规模的兵力展示,给抗战老兵颁发勋章。两岸颇有相互拼场的味道。

大陆说共产党是抗战的中流砥柱,台湾则说国军打了很多场惨烈的大会战,甚至抬出“一分抗战、二分应付、七分壮大”的老话来挖苦北京。值得一提的是,当两岸政府在抗战议题上互争话语权的时候,台湾社会还有一群人在纪念台北大空袭70周年,那场空袭中有3000人死亡,在他们眼中,当时的台湾是日本的一部分,为数众多的台湾人是以日本兵的身份参加二战的,而轰炸台北的正是国军的盟友美军。

经济方面,台湾希望大陆多采购货物,多去旅游,以拉抬岛内疲软的经济,却又希望大陆不设政治前提。说白了就是不想谈“九二共识”,连情感层面的“两岸一家亲”也不愿谈,甚至还要大陆包容他们喊“台独”口号。站在台湾人的立场,这是言论自由,但在大陆人眼中,无疑是花钱买罪受,给自己添堵,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

二、历史的共业

严格的说,任何政治问题的产生,都有其复杂的历史因缘。两岸问题的产生又是诸多复杂问题中的疑难杂症,其中穿插着特殊的中国近代史,冷战的影响,两岸当局的政权之争,以及岛内各种政治势力角逐后的后遗症。

1895年,李鸿章在《马关条约》上签字画押。从此以后,两岸走上完全不一样的路。此后50年里大陆经历庚子国难、五四运动、北伐、抗战。台湾则沦为日本殖民地,虽间有反抗,但基本上是旋起旋灭。这是为什么很多台湾人无法理解大陆同胞心中的百年国耻,大陆人也无法体会台湾同胞身为弃婴的悲情与心凉。

好不容易等到抗战了。台湾人前一秒钟还在痛哭流涕地聆听日本天皇的玉音,后一秒才明白自己才是战胜者。大陆人经过八年抗战,好不容易把日本人打跑,来到台湾,看到的却是无处不在的日本味儿。台湾人心心念念回归祖国,看到的却是战后国民党接收大员的腐败和贪婪。在双方缺乏互信,互相瞧不上眼的关头,“二二八”事件发生了。关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错综复杂,本文不予赘述,但后果却是明显的,国民党的血腥镇压极大地增强了本省人,特别是本省精英阶层的离心力。

1949年,国民党在内战中失利,被迫退守台湾。这个狭窄的小岛一下子多了一百多万战争难民。人口骤然增加引起资源紧张,也让岛内的省籍冲突此起彼伏。更严重的后果是,国民党为了把台湾打造成反共基地,厉行戒严,结果在执行的过程中打击面过大,让许多无辜的台湾民众成了白色恐怖的受害者,从而加重了离心倾向。平心而论,“两蒋”统治时期的经济成就是显著的,但“台独”思潮渐成气候也是在这些年。

应该说,割让台湾的历史,“二·二八”事件,以及白色恐怖的岁月共同塑造了许多台湾民众的弃子心理。他们觉得台湾人始终被当作外人看待,自称是“亚细亚的孤儿”。在不少本省人眼里,所有的统治台湾的政权,从明郑、满清、日本人,到国民党都是外来政权,都是不可信的。这种悲情心理的强化,是“同心圆史观”形成的动力来源,也是李登辉、陈水扁大力推动“去中国化”教育的民意基础,更是历次选举中“台湾人出头天”“保卫本土政权”的口号极具蛊惑力的核心因素。

当然,不得不提两岸分隔带来的政治后遗症。自1949年以后,两岸一直在争夺中国的正统。“两蒋”还以光复大陆为已任,“两蒋”去世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实力孱弱的国民党渐渐地放弃了这一不合实际的目标。与此同时,国民党为了长期执政,开启了本土化的进程,在论述上不断地向绿营靠拢,直到现在,国民党早已把身上大中华的图腾打磨得所剩无几了。再者,为了维持威权统治的正当性,国民党长期对大陆进行负面宣传,这让台湾民众对大陆的观感普通不佳。几年前有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台湾一名教授竟然说“大陆很多地方吃不起茶叶蛋”。

大陆方面为了防止出现两个“中国”,“一中一台”,打击“台独”,再加上两岸争夺正统的因素,自然要打压“中华民国”的生存空间,重大的场合,“国号”不让用,“国旗”不让拿,“国歌”不让唱。久而久之,大部分台湾人感觉自己时刻被大陆压在身下,他们对“中国”一词是排斥的,也感受不到作为中国人的荣耀。这在很多台湾人,特别是不蓝不绿的民众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与台湾民众接触久了,你会发现他们非常在意一个词——对等。在他们看来,由于两岸实力差距悬殊,大陆很难用平等的眼光去看待他们。为了让彼此看起来平等一点,台方来一个县市长,大陆方面是省级的领导与之对接,他们的政党领袖过来,大陆这边是中央层级的领导接待。但是,大陆天然觉得自己拥有绝对优势的实力,更具发言权。

这种高姿态绝不仅止于政府高层,而是小民交流之间的自然流露,这其实是一点一滴伤害台湾人民的地方。就现实来说,大陆从高层到民众,都很难保持对等的姿态,所以台湾同胞的反感其实已经累积到了大陆同胞难以体会的程度。

以上这些,这也可以算是一种历史包袱,历史共业,当然不是一天造成的。想要在短时间内消弭,当然也不现实。所以,试图两岸统一而希冀台湾人没有丝毫的“亡国”之哀思,岂不是缘木求鱼的强求?

 总之,如果单纯以实力论,统一是不可避免的,却也是难以融洽的。就统一的角度来说,摸着石头过河吧,先统再说。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种期待,是不实际的。应该换句话说,是强人所难的。

三、危机与出口

如果民族是想象的共同体,很遗憾,过去一百多年来,两岸并没有太多可供想象的共同历史经历。非得说有共同之处,就是1945-1949年间的短暂四年,结果台湾民众还来不及弄清大陆是什么样,就打起了内战,随之而来的是长达37年的老死不相往来。当再次相见时,已经是山河故人。

翻开历史,很多族群都有山河破碎、颠沛流离的苦难史,那些不堪回首的过往构成了其族群心理和价值判定的因子。今天两岸的诸多问题,包括认知的差异,归根结底还是双方缺乏共同的历史经历。如果大陆方面可以看清这一点,就应该少用民族复兴的口号对台湾喊话。道理很简单,除了少部分的深蓝民众,大部分台湾人对这些宏大叙事的家国情怀基本上是无感的。

看到这些复杂的方方面面,不是为哪一方单方面进行开脱,而是希望以此为起点,寻找打开两岸僵局的突破口。

两岸交流,没有共识是行不通的。如何构建起真正的命运共同体?

基于共同的历史经历有限的缘故,要建立起牢固的认同是困难的,可用的手段不多。其中抗战史和“两蒋”可以用作特殊的联结纽带。两岸共编近代史教科书,重写抗战史,对于国军抗战给予正面评价可以赢得好感。对大陆官方而言,“两蒋”固然是曾经的政治对手,却也是中国统一的坚持者。大陆有为已故领导人举行纪念活动的惯例。不妨也寻机为“两蒋”举行一次官方的纪念,一来继续推动国共两党的政治和解,二来以此加强对蓝营的统战。

如果非得谈认同,建议这个认同越松越宽越好。中国有多种涵义,包括历史、人文、血缘。两岸毕竟有过一段共同的古代史和近代史,都是受中华文化的哺育,台湾人除了高山族外,基本上都是从大陆移民过去的。所以,毫无疑问,台湾是历史、人文、血缘上的中国,台湾人也是历史、人文、血缘上的中国人。至于政治的歧义,暂时放一放,也无大碍。如果非得要谈,可以简单一点,即两岸同属一国,非国与国的关系即可。

“一国两制”是大陆解决台湾问题的基本方略,现实的情形却是多数台湾民众不认同“一国两制”。以台湾的政治生态和舆论氛围,强推或加大宣传都不会起作用。这需要大陆用智慧去处理。是否可以暂时少讲“一国两制”,这个问题可以留给社会讨论。少讲不等于放弃,等到合适的时候,再抬出来又何妨?自古以来,都是大并小、强吞弱,从这个意义说,“一国两制”终究会实现,只是时间早晚而已。现在贸然抬出来,会吓跑一批人。有一句闽南话叫“呷紧弄破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构建民族认同是必要的,也是必须的,但最好不要强压。大陆无论官民,以经济封杀和舆论压力逼迫个别台企或个人表态“九二共识”“一个中国”“两岸一家亲”或可收一时之功,但从长远看,未必有正面效果。若真如少数网友说的那样,公布系列待惩的“台独战犯”名单,无异于火上浇油,此举非但起不了震慑的作用,还会促使岛内原本分裂的各个政治势力变成铁板一块,加重两岸间的对立。

如果说历史已经成为过去,无能为力,那么现实却是大有可为。目前台湾经济不景气,对大陆依存度很高,加上大陆的体量因素,虹吸效应已成,台湾的资金、人才外流已是大势所趋。

值得一提的是,尽管目前台湾的年轻人被称为“天然独”的一代,但是外出就业的年轻人中,有将近一半选择到大陆就业。不管他们嘴巴怎么讲,脚却是诚实的。大陆不妨在这方面多花点儿心思,鼓励台湾年轻人来大陆就业、创业。当两岸的人员往来已成常态,而且长期生活在一起的时候,有些事情就会水到渠成。因此,把限缩旅客入台、少采购农产品作为平衡岛内各派政治势力的技术性手段是可以的,但大范围地使用并不是办法。正确的策略是不断鼓励、促进、加强海峡两岸的交流与合作,从经济上对台湾进行更深更牢的捆绑。

另外,若干年后,如果时机成熟,还可以从舆论上下些功夫。中国自古有“亡国”,“亡天下”的说法。政权的更迭是为“亡国”,文化的存续是为“亡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华民国”与传统的唐宋元明清没有什么两样。政权不在了,只要文化在,以及传承文化的人还在就行。若加大这方面的论述,或可打开台湾民众的心防,减少统一的阻力。

总之,只有真正当两岸经济的统合达到一定程度,大规模的人员互动成为常态,彼此有了交集和互信的时候,再参考“北平解放模式”施加一定政治和军事压力,有些事情就会自然发生。

如果大陆想当然地以已度人,忽略客观的条件,即便是实现了统一,其强大的政治后坐力或许也会让彼此伤痕累累,痛苦不堪,甚至有被其反噬的可能。

作者声明:欢迎分享本文至朋友圈,QQ空间,微博。此文

非经本人授权,不得在其它平台转载,如有需要,请联系本人。

相关文章

  • 断裂的海峡与历史的共业

    两岸的统一是难以避免的。但箪食壶浆以迎王师,这种期待是不实际的。应该换句话说,是强人所难的。 最近一段时间,大陆最...

  • 认清历史的断裂与连续

    在大部分时期,历史是渐变的,但是,在某些时期,历史会突然出现断裂。即使是在看起来连续的历史时期,其实也会有重大的转...

  • 连着中国树的那片藤叶

    这地球非常的复杂,或沧海、或桑田,它在不断地变化着。 不知什么年代,在中国东南部发生了地层断裂,断裂成浅浅的海峡。...

  • 共业

    不知为何,总觉得今年特别热。 虽然楼顶上已经让妈种满了植物,西侧的邻居也加盖了几层楼,基本挡住了西边的日照,但是,...

  • 分享《懂因果、畏因果、解因果》

    什么叫共业? ——-共业就是大家共同制造和产生的一种业障。如果大家都在做善事,国家也在做善事,那么,这个共业就是善...

  • 疗愈笔记18:业报来了不要觉得不公平,没有因哪里来的果?

    这次的个案不同,涉猎了一个新的领域“共业”。 在卸载完一些业力模式负面程序后,直觉上我与案主之间有些共业需要处理,...

  • 【陈赟】世俗化与现时代的精神生活

    人类的精神生活在其历史过程中有一个巨大的断裂,这个断裂就是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变迁(即所谓现代化与现代性),它构成...

  • 金光道长语录(七十一)515-523

    原创:金光道长 金光法门 515 共业,就是两个灵或者更多灵一起承担能量。 共业分为正业,负业。 正共业,比如师傅...

  • 金光道长语录(七十一)515-523

    原创:金光道长 金光法门 515 共业,就是两个灵或者更多灵一起承担能量。共业分为正业,负业。 正共业,比如师傅徒...

  • 学习笔记(91)连续与断裂

    【动力14】锤炼生命的韧劲 加餐:连续与断裂 1.连续与断裂。 ①什么叫连续和断裂?它们和生死有什么关系?在我的...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断裂的海峡与历史的共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ftt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