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婚姻育儿教师园地 孩子福地
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精读)(读书1)

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精读)(读书1)

作者: 黄海龙心理咨询师 | 来源:发表于2018-01-04 20:50 被阅读386次

    这本书是讲育儿的。没有孩子的朋友既然点进来了就不要走,这里面也有改变认知,改变人生的内容,而且还很多。对了解我们自己,帮助我们成长也非常有用。

    其实在育儿过程中,也是重新塑造我们自己的一个契机。所以,很多人都说,一个男人如果想长大,就结婚生一个小孩吧。

    有人不懂这个道理,我了个去,怎么养个孩子,就成了塑造自己了,不就多弄一口吃的,买点衣服,让小孩上学,然后结婚,和我们自己成长又有什么关系。

    我老家是江苏连云港,号称江苏省倒数第二穷的城市。但是在中国整体来说,还算有钱。就这样一个地方。我的很多同学就是这样想的。生个小孩有什么,有老一辈帮忙照顾,有吃有喝的,可以上学,在送孩子去培训班,孩子该有的一样没少,有什么大不了的。然后任凭孩子交给学校教育,觉得教育孩子就是学校的事情了。自己打牌赌钱,吃喝玩乐,不亦乐乎。

    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其实我不应该评价别人的生活和认知。但是我还是忍不住要说一句:“这叫养猪”

    什么叫重新塑造我们自己,我举个自己的例子。

    以前我老婆会在上班的时候受一些气,就回来抱怨说:“叉叉老总就是个神经病,巴拉巴拉,巴拉巴拉。”说了一通。

    然后我就使用了这样的回应方式:“要不我去干他,弄他一顿,然后掀桌子不干了,”

    或者这样回应:“老子早就让你不要在那种公司,垃圾公司,没有管理,没有文化,全是白痴。”

    然后,我们夫妻居然吵起来了。这个时候我就觉得特别的委屈,非常的生气,老子帮你出气,帮你拿主意,你还要怎么样啊,我这做老公的已经很好了。

    现在回忆起来,莫名其妙有一些笑意,其实当时我虽然一片好心,但是使用的方法却错了。

    在学习育儿知识的过程中,我突然发现,我这种回应老婆的方式,就是无效的回应方式。

    我老婆抱怨,那是希望得到我的支持和关心,而不是帮她出主意。我老婆完全有能力处理公司的人际关系,虽然不一定非常完美,但是还是不错的。

    而我在当时的情境中,只需要说:“嗯,遇到这种问题确实挺让人生气的。”

    或者这样回应我老婆:“真是不可原谅,他们怎么可以这样,也不替别人考虑。你一定非常不想再见到他们。”

    然后我老婆渐渐的火气就降下来了。我们夫妻也没有争吵,生活非常和谐。

    是不是很神奇,你们一定非常奇怪。为什么就这么简单的话,会有这样的作用。

    其实这就是共情,也就是大家常说的同理心,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麻烦你从我的角度想想呢?”。这就叫从我老婆的角度想一想她的心情。然后顺着这个心情,说上一些话,问题就解决了。

    就是这样的意思,就是这个感觉,很多生活经验丰富,大家认识的高情商的人,通常没有学过心理学也一样会使用这样的技巧。会让人际之间的关系非常舒服,而我们大家很喜欢和这类情商高的人交往。

    育儿过程中,同理心非常重要。如果你想要让孩子发展出健康的自我,想要收获一个自觉、讲理、友善、蓬勃的孩子,让我们从这本书开始,享受育儿育己的过程,陪伴孩子,一起成长。

    对了,这里不得不提一下,本书作者:赵昱鲲。得过文学奖的理工科学霸。在美国一口气拿下化学、计算机、心理学三个硕士学位。现任国际积极心理学协会驻华特别代表、清华大学积极心理学研究中心办公室主任,是中国积极心理学应用的主要参与者。

    也是我在清华大学接受培训,学习积极心理学指导师课程的老师之一。各位见谅,就当我是鼓吹一下我自己和赵老师。

    我们在清华相识真是让人回味无穷,清华的几位老师给我一种知音的感觉。当然还有我的同学们。现在编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心里非常的开心,暖融融的。今天是公元2018年1月4号,气温零下6度到零上1度,降温的同时伴随着下雪,今天全国很多地方都下雪了。这是2018年的第一场雪。天气是寒冷的,但是此时的心情确实非常的愉悦,无视严寒。

    回想当初和老师,同学们的相识,培训过程不长,两次也就十几天,但是感觉却非常特别,非常融洽,和谐。如果用一句话表达对同学和老师的感情。

    那就是:一见钟情,再见如初!!!

    (绝非出柜,我家有书柜,衣柜,床边柜,就是没有出柜。)

    下面进入读书环节,



    第一章:你的焦虑,多半是自找的

    什么是焦虑,焦虑是我们对未来不可控的恐惧。当未来不再我们的掌控之间,作为人类,我们就会焦虑。但是孩子的未来,我们根本无法决定,就像我们不能控制自己的未来一样。与其庸人自扰,不如用开放的心态拥抱不确定的未来,你失去的是担心孩子偏离你设计的人生之路的焦虑,得到的将是孩子自己开创未来的惊喜。

    (这里补充一个故事:有一个大领导,也就是我们普通人眼中的成功人士,认为自己掌控能力非常强,所以妄图控制孩子的一切,结果孩子完全不听他的,然后过来咨询心理咨询师。我用家乡故事来描述一下父子相处的情景:每次我和儿子沟通,总是不顺利,叫他往东他往西,叫他赶鸭他撵鸡,后来发展到,只要这位父亲教育儿子,他儿子就一个字怼回去了:“滚。”这一对父子的亲子关系尤其恶劣。)

    如果你们想知道如何处理亲子关系,那就要跟着我好好看一看这本书。



    第一节:你眼中的老虎,也许只是野猫

    焦虑,是人类一种正常的情绪反应,表示可能有危险或者威胁即将来临。

    比如:古时代,傍晚你在村子外面看见几只老虎,你一定吓得魂飞魄散,心急火燎回到村子里。通知大家夜里加强警卫,遍插火把。你自己一夜不睡,提心吊胆地拿着长矛、弓箭守在家人身边,第二天一早组织村民一起去打虎。

    如果你在村子外面看见的是几只狐狸,你会心里一沉,告诉村里的人要当心,回家把篱笆扎好,鸡窝关好。夜里你也睡不踏实,听到风吹草动就会被惊醒。

    第二天或许也会叫上几个人去打狐狸。当然,如果像今天这样下雪,我估计你也不会出去打狐狸。毕竟没有空调,把手伸出被窝就像一场寒冷的旅游,狐狸什么的还是让它去吧。

    如果你在村子外面看见的是几只野猫,你会皱一下眉头,在路上遇到邻居,你要提醒他几句,回家后把晒在外面的咸鱼、肉干收好,然后在睡前再想想有什么地方没有照料到,想完差不多也就睡着了。

    这些反应都是正常的,它们的特点是,焦虑程度与事情的危险程度相一致。这正是人类进化出焦虑情绪的原因——焦虑是提醒人们危险临近,要提前做好准备。

    如果明明只是几只野猫,你却好像看见老虎似的,惊慌失措地跑回村里大喊大叫:“不好了!野猫来了!大家要小心啊!”然后把村里的青壮年都组织起来,轮流值夜巡逻,自己一夜不睡守着家里的咸鱼、肉干,第二天一早组织村民一起去打野猫。对野猫产生了对老虎的反应,这就是过度焦虑。

    孩子只不过是一次数学没有考好,你就头皮发麻:“完了,看来孩子没有数学天分,以后小升初、中考、高考怎么办呢?数学是高考必考科目,上不了好大学,一辈子不就完了吗?!”

    然后半夜披衣起床,上网搜索提高孩子数学成绩的方法,第二天早上又到处打听哪里有好的数学培训班,晚上就带着孩子去交钱报名了。

    还有些父母,好像如果没有事情焦虑就活不下去似的。先是焦虑孩子说话晚,孩子会说话了,又焦虑孩子没礼貌、乱打人;孩子不打人了,又开始焦虑孩子学不会拼音;孩子会拼音了,又焦虑孩子在班上不主动发言......总之,前面的焦虑刚消失,后面的焦虑便接踵而至。

    现代人的特点就是——有焦虑想办法应对焦虑,没有焦虑就想办法制造焦虑。

    书中引用了一个故事,说是一位去美国的女留学生给国内的父母写信说:

    “爸爸妈妈,我在美国一切都好,最近还交了男朋友。他虽然只有初中毕业,没有工作,但是没有关系,我向同学借钱给他用,因为真爱是无价的。他比我大19岁,对我就像对女儿一样疼爱,我很喜欢这种感觉。他有时候不开心了会打我,但我不会怪他的,因为总是我先惹他生气的。他有很多爱好,比如滑雪。我们上周一起去滑雪,他把我拉上了黑道,我把两条腿都摔断了。所以,我现在是躺在医院里给你们写这封信......”

    (看到这里,我估计有些心脏不好的父母能被气死了。)

    “好啦,其实前面说的都没有发生,我在美国一切都好,没有交男朋友,身体也很好,只是这学期有一门功课没有及格。”

    显然,这位女生是怕父母对她有门功课不及格大发雷霆或者过于担心,虚构了前面那些更糟糕的场景,先吓父母一下,等到父母担心到了极点才说她遇到的真正的问题。这时她的父母肯定已经发现,功课不及格这个以前他们非常担心的问题,与女儿生命有危险,摔断了两条腿,被老男人欺骗相比,其实不是什么大问题。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是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有的属于老虎级别,比如严重影响孩子健康甚至生命的重大疾病和意外事故。有的属于狐狸级别,虽然不致命,但可能显著影响孩子的未来,比如道德品质、社交障碍、学习障碍等;而大多数问题,只属于野猫级别,从长远看,并不会对孩子产生不利影响,比如一次考试没考好,对你安排的兴趣班没有兴趣,和其他孩子在操场打了一架......

    遇到老虎级别的问题,你就应该整夜睡不着觉、心急如焚,想尽办法全力解决;遇到狐狸级别的问题,你就应该高度重视、仔细研究、一步一步认真解决;而遇到野猫级别的问题,你当然也要应对,但完全没有必要彻夜不眠、大动干戈。

    如果你对一些影响不大、可以逆转或者大幅减轻后果的问题,焦虑的好像生死攸关、前途命运在此一举,这些过度焦虑,就是自找的。


    第二节:焦虑太多,会变蠢的

    焦虑如同兴奋剂,会动员你全身的能量准备战斗。如果你只是偶尔遇见老虎,这样的动员很有效。但若是你经常看见老虎出没在前庭后院,长期准备战斗,不被吓死也得累死。过度焦虑会导致失眠、疲劳、紧张、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让你做出错误的判断和不正常的应对。

    过度焦虑让你使用过多的资源去解决一个次要问题,从长远来看得不偿失。

    作者举三个例子,都是人在过度焦虑的状态下犯的简单错误。

    1:机会成本

    机会成本是一个经济学概念,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要放弃的其他东西的最大价值。

    一般来说,成年人哪怕不知道机会成本的概念,在做选择时也会本能地考虑机会成本。

    比如:有男人向你求爱,你会想一想其他潜在的追求者。把他们细细比较一番;

    你去找工作,收到一家公司的录用通知,还要在等等,看看还有没有其他公司想要聘用你;

    更不用说如果你投资,无论是买股票还是买房子,你都知道,这笔钱买了这个股票或者这套房子,就不能买那个股票或者那套房子,所以必须谨慎选择。

    可是一到育儿这件事上,父母就没有那么理性了。英语、识字、数学、哪个不重要?还有手工(锻炼动手能力)、钢琴(接受音乐熏陶,还能顺便提升数学能力)、少儿编程(那可是未来最重要的技能)......不都应该学吗?

    可是我们做父母的有没有想过,对孩子成长有益的东西太多太多,但孩子的时间有限,在有限的时间里,什么是最重要的?父母的注意力往往都集中在那些能量化的知识学习上,如英语单词量、识字量、数学题、而忽视了那些无法量化的能力的培养,比如自主性、社交能力、创造力等等。

    但是从长远看,决定孩子一生成就的到底是什么?

    自主性、社交能力、创造力的作用,至少不比书本知识和考试能力的作用小,而这些能力的培养也需要时间和机会。

    孩子本来可以用上辅导班的时间自由玩耍,家长眼中的“瞎玩”其实有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除了可以培养孩子的探索能力之外,最重要的是能锻炼孩子自主选择的能力,让孩子慢慢学会自己做决定。

    (我说的片面一点:这种能力可以有效避免妈宝男。)

    孩子在操场和小伙伴一起瞎玩,锻炼的可是社交能力,还可以提高身体素质。

    哪怕是发呆,也不是在浪费时间,发呆时大脑并不是就关机了,而是启动了“默认模式网络”。这个“网络”正是创造力的来源。

    为什么家长在投资、求职的时候都能考虑机会成本,一到孩子教育的问题上就对各种“能力提升机会”丧失了抵抗力,忽略了机会成本呢?

    根本原因就在于对孩子未来的过度焦虑,使他们对各种机会的实际成本和真实收益无法做出理性判断。

    2:取样偏差

    什么是取样偏差呢?

    举个例子:

    一位妈妈拿出手机说“你看这是他们班孩子画的画,多生动。我家孩子只会画圈圈。你看另一个孩子写的日记,会写这么多字了。我们家孩子只会写名字。你看这个视频,钢琴弹的多好啊,我们孩子呢?一叫她上钢琴课就像要杀猪似的!”

    “您说的好像不是同一个孩子吧?您让自己的孩子和画画最好的孩子比画画。和写字最好的比写字,和弹钢琴最好的比弹钢琴,当然觉得自己的孩子不行啦”。

    “不这么比还能怎么比!难道和不会画画的孩子比画画、不会写字的孩子比写字。那不成了阿Q了吗?”

    “当然也不能这么比,但是要和大部分人比啊”

    这就是妈妈的焦虑。

    如果放在成人身上,我们也可以举个例子:

    我们找老公的时候不会拿自己的老公和马云比财富,和金城武比相貌、和爱因斯坦比智慧、和C罗比身材、因为理智的人都知道,那不代表平均水平。

    但是有了微信以后就不同了。只要班上有4个孩子的家长在群里发孩子画画的照片。4个家孩子那也才占全班学生人数10%的比例。但是家长就沉不住气了。

    错误的把它当成是全班的平均水平了。更糟糕的是,父母还特别容易把不同的孩子的优点集合到一起,成为传说中“别人家的孩子”。

    “别人家的孩子”是一个和梦中情人、白马王子一样虚构出来的人物。

    要知道,这个世界上除了“我的孩子”,其他的全部都是“别人家的孩子”,这相当于要让孩子一个人打赢全世界。这公平吗?孩子受得了吗?

    因为父母太焦虑,过于担心那些“素质”、指标对孩子的影响。就好像去打老虎之前,你反复检查长矛是否坚固、矛头是否锋利,宁可做了无用功,也不能临阵出纰漏,因为它关系到你的生死。

    你对孩子的未来过度焦虑时,也会反复检查孩子的各项指标,宁可往上比过头,也不能往下比松了劲。

    但这些指标并不会决定孩子的生死,大部分指标甚至都不会对孩子的未来造成重大影响。

    这样不客观、不准确的比较,只会让你过多地注意那些其实根本没那么重要的事情,给孩子带来无法承受的压力,对孩子的成长毫无裨益。

    3:没记性

    又一次学校请家长谈谈最关心的问题。

    一年级家长说:“我孩子刚入学,特别担心幼小衔接的问题。孩子以前散漫惯了。能适应学校的节奏吗?太累了我都担心孩子身体。”

    二年级学生家长说:“哎呀,这些问题你不用担心。孩子的适应能力是很强的,作息习惯调整一下就好了。倒是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的相处,我觉得才是小学阶段最大的挑战。如果有排挤、欺凌的现象,那可怎么办?”

    三四年级学生的家长说:“你们这些都是小问题啦,一二年级有什么好担心的?好好玩就行了。到了三四年级。学业加重,你才知道家长不好当啊。”

    五六年级学生家长说:“你们这些都是浮云,小升初才是关键啊。孩子上不了好初中,那好高中也没希望了。更不用说好大学了。以后一辈子都毁了。为了孩子上初中这事,我们都好几个晚上睡不着了。”

    大家听起来是不是一点都不奇怪,因为从孩子生下来那天起,周围家长就是这样的谈话模式。

    最有意思的是,有时是同一个家长。她的孩子1岁时担心走路走不好,2岁时担心说话说得晚,3岁时担心害羞、没朋友,4岁担心懦弱、被欺负,小学一二年级担心不适应,三四年级担心学习跟不上,五六年级担心上不了好初中——前面的问题顺利解决了,她不是反思自己为何如此焦虑。而是立刻扑向下一个问题继续焦虑。

    家长们,我们要放下过度焦虑。


    书中有一个小工具:建立你的焦虑档案

    记录3-5年的焦虑档案,判断自己是不是过度焦虑。

    哦,3-5年太长了。还有个办法,和亲朋好友聊一聊,帮你回忆一下,这些年你主要在担心什么,或者看一下你的微博,微信朋友圈,看看你过去担心那些问题,是不是过度焦虑。

    或者,自己回忆一下,比如:刚工作时焦虑能不能找到工作,找到后又焦虑能挣多少钱,升到多高的职位。也可以看看自己是不是过度焦虑。

    过度焦虑也是一种人格特质。如果你在其他领域比较焦虑,或者在过去一直焦虑,那就更可能在育儿方面也过度焦虑。所以,为自己的焦虑建立一个档案,你的焦虑就在你的理智面前无所循形了。

    (明天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自主教养-焦虑时代的父母之道(精读)(读书1)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gjrn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