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灵公篇第十五」4
【原文】
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译文】
孔子说:“仲由,真正了解仁德者太少了。”
【注释】
“由”,即仲由,字子路。孔门十哲政事科弟子,小孔子九岁。为人刚直,好勇力。
“德”,即儒家之仁德。
“鲜”,音“显”,非常少。
【评析】
儿童不可能理解成人的内心世界,人类也不可能体会飞翔的真实感觉。同样地,惟有德者才能真正“知德”;若无德,则只能像仰观日月,永远也无法识其全貌。
仁德之成,需要仁智勇三者皆备。智而有仁足以明义,行义以勇方可成德。常人或有仁而无智,或有智而无勇,能三者具备实属不易。是故子曰:“知德者鲜矣”。
有注解认为,孔子之所以要跟子路说“知德者鲜矣”这句话,是因为在本篇第2章中,孔子一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虽然这种推测因为缺乏证据支撑而难以定论,但子路不属于“知德者”之列应当是可以确定的。
《论语》开篇第一章,孔子就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而子路“绝粮”即“愠见”,可见其难称“君子”;子路想让子羔去作费宰,孔子认为子羔学未有成,若出仕不但无益反而有害。子路说:“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参见《善读「论语」11.25》)。然而不“读书”,何以明义?不明义,何以进德?不进德,何以“知德”?不“知德”,何以“为政以德”?孔子曾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参见《善读「论语」11.15》)。既然“未入于室”,那“室”中的“景物”自然也就只能听人说说,而无由亲眼见证了。
大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后来所谓的“十年艰辛探索”中,因不堪凌辱迫害而与夫人朱梅馥在上海寓所双双自缢。临终前,夫妇二人将身后事无论巨细,一一在遗书中作了妥帖交待。为避免自缢时踢翻凳子吵醒楼下邻居,两人还特意在凳子下垫上了棉被。像这种至死不渝的纯善之心,无德者又怎可能会有深切体会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