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我读的上一本书里,多次引用加缪的观点,也列举了他的作品,所以接着就读了《局外人》。
小说不长,读来特别流畅,属于一口气读完的类型。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很特殊又非常典型的人物形象,给我的感觉就是存在于世俗与道德世界之外,他不断地说:“对我来说,什么都一样。”所以,他面对母亲的葬礼、回答女友的谈婚论嫁、工作的变动升迁,最后在海边杀死一个阿拉伯人,他都处于一种内心平静、完全无动于衷的状态......实在是过于无所谓,以至于有些无情、冷漠,当然,这是他性格使然。
就因为性格,母亲的葬礼上他没有哭泣,以致于在后来的杀人案法庭上,他的灵魂被检察官无情指控和鞭挞,定性他穷凶极恶,说他在母亲葬礼时就已经怀着一颗杀人的心......最终,默尔索被判处死刑。
荒诞!
很难想象,一个人仅仅是因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泣,就被引用和发酵,成了定罪的最大证据。
很多人也说加缪是虚无主义,但是他的作品中总是有很多存在性的痛苦描写,最终又会回归到一定的价值系统里。《局外人》里默尔索内心的变化就是其一。
格格不入的默尔索
“我和这个社会毫无关系,因为我蔑视它最根本的规则,而且我也不能指望这颗人类的心,因为我对它最基本的反应一无所知。”
默尔索因为违背了这个社会的规则,就被大家认为不妥,出事后更是升级为有罪。对于他生活的那个社会来说,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异类。思想和内心、言行都游走在世界的边缘——他只遵从于自己孤独又无所谓的内心。
默尔索有着无情、荒谬和麻木的一面,这些都是最终悲剧的种子。但当看到他内心的孤独,把他的真实想法和最终说出口的几个字进行对比时,还挺能理解的。有时候甚至觉得自己也有那样的一些时刻——不想说、没必要、无所谓,随便吧,不惹事儿也不多事,不麻烦别人,更不想麻烦自己。
从小说的开头部分,就会发现默尔索的内心世界并非无情。比如他请了假,刚到达养老院的时候,是“内心迫不及待地想要与母亲见面”,但看门人一直侃侃而谈,还有院长的滔滔不绝,让他变得“心不在焉”起来,想见母亲的愿望就这样被消磨了。情绪发生变化之后,他路过听老人们聊天“仿佛一群聒噪的鹦鹉”,可见他有多烦躁......而后就遵从内心,直接拦住了看门人为他打开棺材的手,没有最后再看母亲一眼。面对看门人的疑惑,他只回答了三个字“不愿意”......默尔索当时的内心是“我知道我不应该说这样的话,我感到有些难堪”......
读到这里,相当理解默尔索内心感到的尴尬,他也明白自己的言行会被别人如何评判,但还是那样说了、做了。他就是这样极度真实、坦诚,他拒绝撒谎,无所谓到无情。我想起庄子的“鼓盆而歌”,不仅仅是理性和超然两个词,还得要多么豁达和乐观的双方才能说出来和听进去啊!估计默尔索那个世界的人,更加不懂这个故事了。
所以,在我看来,默尔索只是过于习惯和享受孤独,他的感情和热情也不能持久,很容易被环境带来的影响消磨掉。他又总是选择最真实、最直接的表达方式,以为自己输出后就结束了,至于对方是如何接收和看待的,他也无所谓,反正谁也左右不了他过孤独、简单、真实的生活。
后面的守灵和送葬,默尔索一直表现得真实坦诚,也没有哭泣。葬礼后的第二个晚上,默尔索觉得和往常没有什么变化——“生活一如往昔,不见丝毫改变。”
失去母亲就一定要哭出声来吗?如果没有眼泪也要装出来证明一些什么东西吗?默尔索是一个有眼泪就哭,没有眼泪就是没有眼泪的状态,完全真实。可惜啊,这样真实的状态,却为大多数人所不容。逝者已去,活着的人本该好好生活,可他在母亲葬礼没哭,继而去游泳、约会、看电影,这些都为后来埋下巨大隐患,以至于在后来枪杀案件的法庭上,它成了默尔索被讨伐、被定罪的直接证据。
他拒绝老板提拔他去巴黎负责新业务,本来那里会有更高的工资待遇,也能体验新的生活和环境。他拒绝的理由是――我们从来不能改变生活。面对女朋友的爱意,他的回答是“结婚不结婚都行,如果你想要结婚,那就结婚”。这样无所谓的态度,换做任何一个女孩子,真的会受不了这样怪异的脾气。
是冷漠,不是?只是真实!
人有不同,他们本可以存在。
只是整个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在积极参与生活,大家的意识形态都不是这样的。默尔索他只忠实于自己的生命和内心的感受,所以他总处于边缘或者局外。在任何时间、任何事情面前,他真的就像一个局外人一样:做了一个真实的自己,也对抗了这个看起来复杂和艰难的世界,但是他最终却成了世俗观念的牺牲品。
普世标准&做自己
真正的自由,不仅仅是你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更是你不想干什么就可以不干什么。
默尔索一直在做自己,那是一种真实、坦诚的样子,他没有过多欲望和奢求,遇到事情,跟着自己的内心走,想干就干,没有想法就拒绝......现实的生活却不允许他这样,就因为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泣,他就被判处死刑。他不可能真正游离于社会生活之外,真实的自由是默尔索无法实现的一种奢侈!
默尔索自己和他的律师都知道他犯了罪,但可以饶恕。检察官却因为默尔索的冷漠推断他很残忍,是预谋杀人,不可饶恕,在法庭上愤怒地剖析他的灵魂,声嘶力竭地讨伐他的“灵魂黑洞”......那时候的默尔索,竟然觉得“哪怕是于被告席上端坐,倾听着无数人以自己为话题,也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他的律师谈论他的灵魂时“但我觉得比起那位检察官,他的口才差远了。”完全就是一副跳出事情,看他们“表演个啥”的样子。
检察官用自己的偏见度人,是满满的恶意,但也是普世标准被扭曲之后的代表人物。
小说结尾,临刑前的默尔索再次拒绝了神甫的指导,那段长长的内心呐喊,非常悲泣,令人动容。默尔索终于在生命即将被终止的时刻觉悟了,是解脱,更是觉醒,这一大段内心独白,完成了默尔索从一个生活的局外人变成了“局内人”,完成了和这个冷漠世界的统一。
“......而我,现在也感到自己准备好把一切再过一遍,好像刚才这场怒火清除了我心里的痛苦,掏空了我的七情六欲一样,现在我面对着这个充满星光与默示的夜,第一次像这个冷漠而未温情尽失的世界敞开了我的心扉。我体验到这个世界如此像我,如此友爱融洽,觉得自己过去曾经是幸福的,现在仍然是幸福的。为了善始善终,功德圆满,为了不感到自己属于另类,我期望处决我的那天,有很多人前来看热闹,他们都向我发出仇恨的叫喊声。”
我们都想做自己,很多小事情上面都无伤大雅;你也可以对这个社会的规则说不,但是如果你一旦触及别人的利益,比如违规、违法、犯罪,你的“特别”就会成为被攻击、讨伐的原罪。默尔索就是这样,一连串小事堆叠,最后只能眼见他一步步走向深渊。
大多数的一员也好,独立特行的一种也罢,不管我们是哪种人,总需要存在于社会和生活之中,总会和他人、和社会、和自己的命运息息相关。
没有谁是生活的局外人!
所以:好好生活吧,生命的觉醒越早越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