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在漆黑的深夜里走着,周围是瘴气和哀嚎,在几近崩溃的边缘,不远的地方,投来了一束光。
温暖的,希望的,若隐若现的光。
他飞奔过去,才知道,那里是更为惨烈的深渊。
1
我刚开始做订阅号的时候,有朋友给我画过大饼:你就是下一个咪蒙,年薪百万不是梦。
听得多了,我才关注了咪蒙的公号。
那时候她已经篇篇10W+了,我也看过她几篇文章,本想向成功人士好好学习学习,但有些事情真的是要靠天赋的,毕竟不是谁都能写出爆款来的。
没几天,我就取关了。
咪蒙瘦了,咪蒙美了,咪蒙离婚了,热搜也是一个接一个。
虽然那时我一度对她推文内容真实性表示怀疑,但我是敬佩她的。
觉得她犀利,有个性,也有才华。
作为最早一批“吃螃蟹”的人,咪蒙自然是有远见,有胆识,有魄力的。
她的商业版图不断扩张,手底下的自媒体遍地开花,培训课程也在热卖,她是很多自媒体人可望不可即的高峰。
2
好在我并不能算一名自媒体人,只不过偶尔有了灵感,写写日常生活,写写心情和理想,仅此而已。
知乎上还有人专门分析过咪蒙爆文的特点,大概是开头要有一个非常吸引人的桥段之类的,我认同这样的写作手法,但是我十几年来开头写景写情的习惯,怕是改不了了。
后来,这份临摹的念头,也就荡然无存了。
我羡慕那些财务自由的公号运营者,但我成为不了他们,我始终都是我自己。
我远远地望着他们打造的一个又一个的爆点,有时也会感叹,这话题,选的可真好。
这两天,咪蒙团队的文章再次刷屏,然而这篇《一个出身寒门的状元之死》很快就迎来了反转,不少人指出,文章存在多处破绽和逻辑漏洞。
因疑似编造虚假新闻,咪蒙的负面评价不断攀升,博眼球,贩卖焦虑,诅咒同学,吃人血馒头等恶评开始涌入,大学同学发朋友圈说:咪蒙真是我们学校的耻辱。
有千万粉丝的咪蒙,竟然是我师姐。
3
于是我又去搜了一下师姐团队的这个备受争议的文章,说实话,文章反映的一些社会现象,是真实存在的,例如卖保健品,做假账等。
而那很努力却得不到好下场的人物经历,戳中了太多人的痛处。
再加上寒门、状元这样的热门词汇,披着非虚构作品的外衣,赢得了不少感动和唏嘘。
我们班当年的高考状元跟我说:你可别写什么状元之死啊。
我这才发现,我也认识状元啊,我也可以蹭状元的热度,不把状元写死,也可以把他写成非人类,或者还可以帮他杜撰一段魔幻曲折的初恋爱情故事。
如果是这样,我绝不会在文章里强调这是真人真事。
不仅仅是怕状元打我,也怕误导很多想要成为“领军人物”的青年才俊。
4
咪蒙式的文章,早已不少见了。
很多自媒体比咪蒙的“尺度”更大,编故事,灌鸡汤,曲解事实,害人不浅。
有“同龄人早就甩你多远”式的焦虑放大器,有“微信不能秒回就不值得嫁”的女孩作死攻略,有“挣钱大于一切”的扭曲价值观……
乌烟瘴气。
《无名之辈》票房和口碑齐飞的时候,女主角任素汐火了一把,有自媒体文章说任素汐之前演《驴得水》的时候挨了多少个耳光,数字清楚的好像作者就在现场数着一样。
当时我就震惊了,我心想,人家真厉害,啥都知道。
后来任素汐发微博澄清这些被媒体捏造的“励志经历”,我才知道了什么叫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
我也曾想过,向这些大号前辈们取取经,说不定就能得到他们“自带流量”技能的真传。
但是那好像违背了我的初衷。
比起迎合市场,我更愿意迎合自己的内心。
既学不来引爆互联网的套路,也无法舍弃自身的风格,我还是老老实实做我自己吧。
5
自媒体的出现,确实丰富了我们的生活。
纸媒时代,文章要编辑一遍遍地审核,我初中二年级投的稿,到初中快毕业才收到了报社的过稿回复。
现在谁都能在网上发文章了,比文笔糟糕更可怕的,是没有良知。
甚至有不少网友说,咪蒙还不如那些洗稿的。
咪蒙们不可取,但是那些洗稿的同样没有多高尚。
摘取段落整合,拼拼凑凑也就算了,甚至很多人把我的文章全盘复制改个题目就发上去,导致我自己在其他平台发布的时候,提示我已经有相同内容不可以推荐了。
真的是挺无奈的。
6
当文人变成商人,当苦难可以折算为流量,当那些连自己人生都过不好的人开始做导师,当深夜彻底没了指引前路的光线。
你我都有迷失的可能。
咪蒙团队的事件一出,“含咪率”也成为了热词,所谓“含咪率”是指关注咪蒙的好友比例,比例高的就要考虑交友质量了。
我倒不觉得关注咪蒙,是需要被嘲讽的事情。
我们可以关注咪蒙,可以看自媒体,可以刷热搜,但一定要保持自己的见解和独立思考的能力。
别对照着《真正爱你的几种表现》来审视伴侣,他爱不爱你,你要用心去感知;别看完《只要干不死,就往死里干》就透支自己的健康去卖命工作;别听完别人说“人间不值得”就开始怀疑整个世界。
有些故事,看看就好了,没必要太当真。
努力又正直的状元们,他们大多都会有一个灿烂的未来。
市场的乱象,除了依靠监管整顿,我们自己,也需要有明辨是非的能力,信息来得容易,但是知识来得不易,别被那些无良商人支配了人生。
愿你穿过迷雾,终能找到你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