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年前,我大一。那年暑假放假回家,我跟我爸说,您看,我们宿舍的小姑娘们都会个乐器,钢琴啊,手风琴啥的,我啥都不会。我爸一乐,说,人家大城市当然有那条件,你小时候哪有啊,你现在想学啥,爸给买。2000年的小县城,已经有卖吉他的地儿了,我爸给我买了吉他,却找不到教我的老师,于是,我就把光盘放影碟机机里自己自学。当然,当时自学能力没那么强,学了没几天,就把吉他束之高阁,当成艺术品挂我家阳台墙上了。
如果比起兴趣班,现在的孩子们可比小时候的我们幸福太多了,且不说乐器,就算是美术、体育,大众的,小众的,也是琳琅满目,应有尽有。
可是,多了有多了的好处,也有多了的不好处的。琳琅满目,当然得选,而且得擦亮了眼睛选。
对现在的孩子来说,课外班分两种。一种是与课业相关的,比如语数英的辅导,大语文的学习、奥数的参赛,KET/PET的考试,都属于这一类。另一种是与兴趣相关的,比如喜欢体育,是不是可以报个足球、网球、篮球,棒球?喜欢艺术,是不是可以报个美术、舞蹈、博物馆写生?喜欢科技,是不是可以报一个编程?当然,很多与兴趣相关的科目也在逐渐纳入国家课业考试科目,地位逐渐升高,这是另一个层面的事儿。
在北京的家长中,我算是一个比较佛系的家长。这话不是空口无凭,咱有理有据。比如,北京家长们普遍报的学校课业辅导班我就没给女儿报过。到目前为止,学校的课业,除了英文是我的专业,我带着她学以外,数学、语文女儿都是跟着校内老师上课、练习、考试,而且学的都还可以,起码是她满意,我满意。
我没有给女儿报课业辅导班,不是因为我抵触,而是因为没必要。她靠在学校学习的成绩她自己满意,我也满意,可不是没必要再在外面报班么!对于这些课业辅导班,我跟女儿表达的想法是,能在学校学会就在学校学会,实在不会了我们再去外面找辅导老师,报辅导班。因为需要辅导才去辅导班,这是我的逻辑。当然,什么程度是需要辅导的程度,每家的标准应该不一样。比如,我和女儿一致的想法是,她能每科考到95分以上,就没有必要报辅导班,低于95,甚至每天上学听不懂的太多,那就需要去报个辅导班了。
这个95分的标准是女儿提的,她不是那种事事要争第一的孩子,觉得考到95分自己就很满意,我听完她的解释也觉得可行。我觉得孩子学习不在一时,要看长期,主要要看有没有自主性、好的学习习惯,这样才能有我们常说的后劲儿。
聊通了课业辅导班的报班原则,我发现女儿学习的自主性提高了很多。比如有一次没考好,她会想着拉我去书店买本练习册,回家自己练。其实,这个原则孩子很好理解,因为去报辅导班就是在学校没学会没学好的自然后果,就像下雨了就得打伞一样。从孩子的角度出发,我女儿是不愿意去报语数辅导班的,因为上班儿就意味着得投入时间,不仅要上课,还要做作业,她当然希望能把这个时间省下来做其它她喜欢的事情,所以她千方百计地想办法在学校就把该学的学会。
除了课外的课业辅导班,还有一种班,统称为兴趣班。对于兴趣班的选择,我认为选择原则也很简单,首先就是孩子得有兴趣,家长有兴趣没用,家长弥补自己小时候的遗憾让孩子学也没用,其次,家长得大致了解这个学科的学习规律,这样才能在众多做相同内容的机构里找到专业的、适合自己孩子的机构。比如英语,你得知道如果孩子想学好英语,仅仅靠一周一次课是远远不够的。
只有了解了一个学科的学习规律,才能评估一个机构的课程体系是否专业。对孩子来说,接触一门新学科的关键在于兴趣,所以,好的机构,好的老师要有保持孩子学习兴趣、发展孩子能力的本事,这样才能为孩子后期的学习奠定一个好的基础。
这个对家长来说其实是很挑战的,毕竟我们不可能事事都懂。所以,一般来说,家长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为孩子选择兴趣班最为妥当,很多孩子因为父母的基因遗传和耳濡目染也会自然而然地对父母擅长的领域产生兴趣。比如拿我和我女儿来说,我的强项是英文,所以我一直专注在女儿的英文启蒙和学习上,到现在已经很见成效,女儿很自然地把英文当成了一种语言媒介去阅读、听故事、上网查资料,打开了另外一扇认识世界的大门,自然也促进她的英文能力的提高。这个就是我这几年带着她学习英文的初心。还比如,我的一位朋友两口子都是画家,她家女儿自然喜欢画画,也画的非常好,以后应该也是走这条路的。
当然,也有其他的例子,孩子的兴趣与父母的领域不同频。比如我知道的另一位,父母也都是艺术家,但孩子偏偏对艺术不感冒,而对科技很着迷。这位妈妈为了孩子喜欢的科技,一路陪着学习,找名师,跟着孩子打机器人比赛,了解国内、国际各大机器人赛事,全力以赴支持孩子的梦想。这样的妈妈很让人钦佩。
还是那句话,兴趣应该是孩子的兴趣。如果孩子的兴趣与父母从事的领域同频,那自然最好,如果不同频,那就一点点自己先了解吧。现在机构鱼龙混杂,选这个不选哪个,别人家适合的不一定适合你家,还真需要擦亮眼睛细细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