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不一样的二十一世纪二十年代末,有着不一样磨难的祖国“遭遇”,有着不一样的信息时代飞跃。
2020,不平凡的岁月,相遇不平凡的共同体,漫步不平凡的荆棘路。
这就是人生,忙碌但充实的人生,艰辛但幸福的人生。
光阴似箭,仿佛间,是该惜别我重启生命意义的2020,扬帆再起航。
2020,赋予我的太多太多,充满着感恩与激动,也充满着历练与满载。即将惜别让我重生、深深眷恋之际,我毫不谦虚地自赞:2020,给予了我满满的收获,给予了我23年愧对教育而所欠缺的全部。
感恩2020,感恩2020相遇的所有人和所有事,感恩自己的付出与收获。
遇“网师”,相见恨晚
2019年8月,我与从教以来第一个认为很有价值并决定追随的学习共同体“新教育实验网络师范学院”相遇。在这一学期即2019秋季学期,我选修了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和陶新华老师的《教育中的积极心理学》。
寻找到了积极从教的支撑,尝试到了爱心教育的幸福。短短数月,在工作中、在教学中,体验到了“积极、用爱”工作、从教的幸福。
于是,我用2019年8月后短短一个多月学习的成长之收获,去“取缔”2019的生命叙事。创下这激动不已、收获颇深的人生第一篇“佳作”——《重启成长之旅》,并荣获新网师学院“2019生命叙事”三等奖。就这样,我拿到了新网师在山东武城实验中学举办的写作高研培训班门票。
2019年12月6-9日,在这岁末之际,我不远万里参加了此次的线下培训、学习,“洗礼”了教育理念,结实了最美教育者,下定了“学习改变自我”的决心。
当然,我也由此真正地融入了“新网师”这个公益的学习共同体,找到了“回家”的感觉和幸福。
感恩与新网师的相遇,感恩新网师这次的高端线下“盛会”。我常常想:作为学习者,如果没有这一次的线下直接“会面”,仅凭线上学习我应该不会有如此之“飞跃”——生平中第一次“量”与“质”的飞跃。
正因为有了这一次2019年末的线下“会面”,我结识了众多的同尺码人,找到了教育的方向,发现了教育的真谛与美,下定了“学习重建自我”雄心。
会议虽然9日结束,由于雾霾,我11日才返程到校。回念会议上郝晓东、冯美娣、周子湘等老师的教导;回念王辉霞、周娟、马增信等榜样老师的引领;回念王宗祥、娄宏洋等学友的引导……
我果断地决定于:12月12日,重启注册三年却毫无记载内容的微信公众号公众号、重启我的教育生命意义,逼一把自己,努力寻求一份属于自己的幸福完整的教育的教育生活。由此,走上了重启生命意义的一条“不归路”。
我借助公众号平台规范记载自己的教育生活和理念革新。
2020春季学期里,我选修了李镇西老师的《教育与写作》和郝晓东老师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在教育写作和学习科学方面又得到了空前的洗礼,促进了写作慢慢向“质”靠拢,也促进了我的教育认识观,明确了教育教学的目标与方向。
在《教育与写作》的学习里,让我懂得了教育写作的意义,通俗地讲:写是为了能够在以后做的更好,写是为了促进自己更好地去做好;没有做好,就不可能写好;没有写好,就不可能做得更好;为了写好得做好,为了做好得写好......
于是,我为了做得更好,开始去写;也为了写得更好,开始去做。就这样,我深深地爱上了去记录教育与生活,记录教育的点点滴滴,也就因为这样的教育中的“写”与“做”我渐渐发现——原来教育是那么的美好,原来教育是那么的圣神。
就这样,我慢慢染上了一种“怪病”:不能写作的时候就心痒痒的“痒病”。每每忙碌完一天,或许这个时候应该歇歇了,或许是人们早已进入梦想的时候,放下手中的活,开始写作,开始去进入这一天的“写作模式”。因为这已经是早已习惯了的习惯,十二点、一点......甚至有时到夜里三点,结束这一习惯了的习惯,心里踏踏实实,虽已疲劳,但在那种成就感中,踏实得很快入睡。
学习郝老师主讲的《人是如何学习的》,其中的“最近发展区”、“分层教育”、“学习中心”......众多的人的学习科学理念,一遍又一遍、一次又一次地根治到我的脑海里。
厚厚的近400页书,在郝老师八次的教授下,一个个新理念我记忆犹新、倍受洗礼,终于明白了众多教育“怪相”的根源、明白了众多教育举措的“根据”、明确了自己的教改目标和方向。什么过程性评价、什么专家型教师......一切都是教育弊端的根源,我们可以改变、也可以做到让身边的教育美好一点。
就这样,习惯了一遍又一遍地去研读《认识如何学习的》、《刻意练习》等著名的关于人类学习的卓著,去改变自己二十多年来固有的不良教育理念,去寻找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就这样,我又慢慢染上了另一种“怪病”:不能读书的时候就着急得发狂的“狂病”。每每结束了一天的备课、批改作业要事,本该歇歇了,但心里总是空空如一,好像缺少了很多的“安眠药”,于是至少也要打开一本书看看个把小时。打开一本本的新书,收获着一个个的新教育理念,心里总是美滋滋的。
就这样,一年四门的新网师学习,从“被逼”走到“自逼”,我喜欢上了这一程,也深爱上了这一程。
“专业读书,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行;专业写作,站在自己的肩上攀升;专业交往,站在集体的肩上飞翔”这是朱永新教授的“三专成长模式”。
“不停地读书、不停地写作、不停地反思、不停地实践”这是李镇西老师的“四个不停”历练。
一年来,我就在朱永新教授的“三专模式”下茁壮成长,在李镇西老师的“四个不停”下砥砺前行。
最终以“四门优秀”回赠自己,被新网师评为“优秀学员”和“2020年百名榜样学员”。
遇见网师让我领悟到:原来教育可以如此之美妙,原来教育可以如此之幸福。
同时,我也十分愧疚:这二十余年,我枉为人师!真感到相见恨晚。
追“行走”,拔节成长
教育行走,最美的遇见
初识教育行走源于2019年12月6日,我奔赴山东武城实验中学参加新网师读写高级研修班学习,认识了往届教育行走美仁杜建梅老师,她热情地邀请我加入教育行走。
教育行走的主题是“行走拓宽世界,读写重建心灵”,举办六届以来,产生了很大的积极反响。因为它是草根的、民间的,像钱理群先生所说的那样:一下子就把根扎到了中国教育最需要的地方。服务于全国各地上万名草根教师,惠及于上万名有教育梦想的教育人。
教育行走美仁们都有一个梦想:一直在走,去看看天上的太阳,去看看水中的月亮;都有一个口号:你行你就走,你走你就行;越行越走,越走越行!
自此后的八个月里我从“行走拓宽世界”、“刀说话”两个微信公众号和“文质说”栏目汲取了很多的成长“养分”。
特别啃读张文质老师的卓著《教师的“微革命”》和谢云老师的卓著《阅读照亮教育》,真是如雷贯耳,从他们的教育理念中我找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方向,找到了迷失二十多年的努力目标。原来自己曾经的一些认为很现实的认识是彻头彻尾的欺骗了自己,过去的二十多年里自己的不努力都是不良借口下的“恶作剧”。
在张老师、谢老师,还有众多教育行走美仁的教育里以我的现实条件我也可以把教育进行的幸福美好,而我却在众多的借口下碌碌无为。虚度了二十多年,妄为了二十多年的人师。
感恩相遇教育行走,感恩行走的美仁们,一年来让我有了改变自我的量变,更有了质变。
张文质老师《教师的微革命》一书中众多的理念让我产生了质的改变:
他说:无论在什么样的教育处境中,如果教师仍然在读书,那么教育必然有希望。
是啊,自己二十多年来最大的失败在于“做着一名不读书的教书人”,用想当然的理解应付着残酷的教育现实,用迂腐的教育理念一复一日地重复着昨天的工作。
张老师还郑重强调:做一个教师,你如果不读书,几乎是无以为教的。
最让我明确革新自己的作为的是张老师在卓著中引导的:我们的最美出路是——从体制回到民间,进行草根教育;从集体回到个人,我们改变不了集体,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
“我们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可我......二十年来总期待大环境的改变实现自己的教育梦,真是可笑,干嘛不做好自己能做好的呢?
更受触动的是张老师的15条“微革命”:
1.一定要关注时局,议论时事;
2.一定要尽你所知,说出历史事实;
3.对任何新鲜见解、可能说出真相的文本,都尽可能通过个人网络平台加以传播;
4.努力说真话,无法做到时,也尽量不说假话,少说假话;
5.尽自己所能,至少参与一项旨在助推社会进步,改善民生与教育的公益活动;
6.坚持每天阅读,并与亲友分享阅读心得;
7.回家吃饭,休息时间和家人在一起;
8.多喝水,多走路,不抽烟,不喝酒;
9.认识100位以上非本地的朋友;
10.走访30所以上非本地的学校;
11.一定要走出国门看看外面的世界;
12.坚持每天至少写200字;
13.至少交一位对自己的精神成长有帮助的人;
14.坚持自己的爱好,无论什么样的爱好;
15.对新事物、新知识保持好奇心。
看似平淡的理念,但条条、句句都是我前行的标杆!
还有“教师应具备怎样的素养”、“教师的影响力从哪里来”、“教育要回到生命的现场”、“好老师的专业素养与教育品格”等等的专题,让我收获颇深。
初读谢云老师的卓著《阅读照亮教育》也让我激动不已:
他说:阅读改变了我的命运,成就了我的现在。
他提倡:向着一本本书走去,应该成为教育人的身姿;
他指出教师的“三不主义”:不读书、不思考、不合作;
他呼吁:不要求是名师,但要求是“明师”——明白教育的本义和规律;明白自身的责任和使命;
谢老师在《行读:道路上的教育》这本书说到:在当今的时代,教育非常复杂、艰难,问题很多,麻烦很多,很容易让人心事重重。正因为这样,我们的教师、我们的教育才体现出其价值。
正因为山峰高迈,才需要我们不息攀登;正因为道路险远,才需要我们不断跋涉;
正因为教育艰难,才需要我们不懈坚持;
教育的复杂,决定了教师的尊严;教育的艰辛,决定了教师的价值。
由此看来,面对自我认知中所谓的教育阻碍,自己大多只会去寻找客观原因,忽视了我自己的作用,是绝大的错误。
特别面对很多大环境的无奈时,我常常用谢云老师的这句话鼓励自己,砥砺前行:我们改变不了季节,但我们可以努力营造局部的春天。
对啊,我们人人都处在局部,人人可以去营造归属于自己的那份局部的春天,绽放教育里的花朵。
就这样,我不停地啃读者两位恩师的经典,每每绝望我都能备受洗礼。越是对张文质和谢云两位老师崇拜,越被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感染,越是期待2020年的教育行走尽快到来,豁出命也要把名额抢到手。
时间越是接近“不管三七二十一”的7月21日,我的眼睛瞪的越大,每天数十次地浏览教育行走公众号,因为我担心错过机会,错过“抢项目”的机会。“教育行走”这一公益性学习共同体的研学活动,众多的项目要靠抢,因为针对全国各地的行走美仁,名额十分有限。太晚,或者下手不快,是抢不到名额的。
2020年8月20日,我梦寐以求的“教育行走”公益研修活动如期而至,但由于2020年的特殊疫情,活动只能在线上举行。
本次行走活动共分五个阶段:一、8月17—19日三个晚上的最美“破冰之旅”;二、8月20—22日,三天两晚共十六场专题讲座;三、8月23—25日三个晚上的群内分享交流;四、颁奖盛典;五、今后的“践行”——生命不息,行走不止。
教育行走,最快的成长
在这三天九晚的教育行走活动中,我“抢”到了“A岗的报道”、“简书管理”、“分享主持人”、“互动征文评委”等志愿者岗位,三天九晚来可以说乐趣无穷、倍受洗礼、受益匪浅。
为什么要“抢”志愿者岗位?从根本上讲,因为我不想简简单单地做一名过客。“抢”到了,就可以深入地参与,参与了就成为了教育行动的主人,就拥有了更多的历练和成长的机遇。
所以,我“抢了”,而且以成为一名优秀的志愿者为目标,砥砺前行。
争做这一名不同身份的志愿者,不是为了展现自己的愚笨,而是为了能与志愿者群里的高人为伍、与志愿者群里的智者为伴,让自己成长更快。
短短的三天九晚,我在志愿者身份的督促下,为了能在分享中更好地归纳自己的所获,得到全方位的历练,在承担志愿者岗位工作的过程中,三天的讲座我一场不落,除了写下三万余字的随笔,还学会了语音合成、学会了用“创客贴”做海报,写下了《我为何而来》、《有一种幸福叫脊梁式普通教师》、《获奖背后更多的是历练和成长》、《审视自己是否合适做老师》、《理想教师的模样》等九篇心得性文章,共计两万字,并有六篇发表于“教育行走”微信公众号“行走拓宽世界”。
三天九晚,三万字笔记,六篇文章。正因为我是一名志愿者,才有了如此的锻炼与提升。
如果我不是志愿者,或许我还在回放着第一天、第一场的讲座;
如果我不是志愿者,我不用提前做好听讲座之外的相应准备,好轻松;
如果我不是志愿者,我不用担忧直播突发情况时时盯住荧屏,好自在;
如果我不是志愿者,我可以不按时“到会”早听晚听都是听,好自由;
如果我不是志愿者,我可以不承担记录内容和会后各项任务,好清闲。
如果我不是志愿者,我可以做或者可以不做很多很多,我将是一个轻松、自在、自由、清闲的人,这样的状态是非常“舒适的”,非常令人羡慕的,也是每一次活动中众多形式性参与者所期待与追求的。
而我,我不想成为形式主义下的“教育行走”参与者,我要做一名名副其实的“美仁”。
我很庆幸,我是一名志愿者。如果我不是志愿者,我就会失去更多的磨练机会;如果我不是志愿者,我就会充满很多随意性。随意听,随意学,随意放下,随意应付,结果呢?更多的是一无所获。
没有承担就没有成长!所以,作为真正需要提升自我的学习者,就必须勇于担当,争做一名志愿者,一名优秀的志愿者。在各项活动中我尽心尽力,以争做一名优秀志愿者的标准要求自己。通过积极努力,我赢得了教育行走活动组委会老师的认可,获得了教育行走脊梁教师奖,并被评为优秀志愿者。
我想说,获奖只是一种被肯定的鼓励,获奖的背后更多的是历练和成长。
“努力终会有好运,机会不会辜负有准备的人”这句话说的不错。在“教育行走”后续项目“一起写吧”的挑战中,我受到项目组和陈秀玉老师的委任,“荣升”为管理员,负责追踪“一起写吧”挑战项目的推进。
又是一次更深入的学习机会,在“教育行走一起写吧”项目管理员角色的扮演下,我每天以“检测”各位挑战者更文的时机,去博览群书,领略各位美仁的美文,借鉴、吸收,成就自己,结识更多有教育梦的“行者”和“智者”。
一百多天的挑战与担当,一百多天领略与品读,真正验证了“没有承担就没有成长”。
如果我不是管理员,只是一名普通的挑战者,那么或许随心所欲,那样的我早已成为不能坚持的、已经落后了的一名失败的挑战者。
曾经可以拥有丰厚的收获,未来更可以,因为我的未来有着一个好的起点和陪伴——那就是来自全国各地的脊梁式草根教师“教育行走”的美仁们。
变用谢云老师的话来讲:“因为我行,所以我就走;因为我走,所以我就行。越行越走,越走越行”。为了更美的教育梦,我会一直行走,去抵达张文质老师在其卓著《教师的微革命》中所引领的“十五条”归宿。
我就这样,总能做名“幸运儿”,庆幸自己在这不惑之年追随“教育行走”,虽相见恨晚,但为时未晚。
教育行走,最真的自己
我是谁?
一名在云南边远高寒山区从教23年的普通教师!社会的进步,教育的发展,教学的改革,学生的“变异”,一切的一切,让我迷茫,让我失落。很多的时候,真不知道自己该走向哪里?回望自己二十多年来的坎坎坷坷、风风雨雨,面对困惑之年的百般无奈。我到底是谁,我为什么那么努力
看看身边的同事,悠闲自在;看看身边的朋友,无所事事。而我,就这样,孤独地,慢慢地行走在自认为很自豪的育人之路。
有时候想想,凭自己一个人的努力,毫无意义。但始终,还是未能改变自己,走啊,走啊。遇到了评比,我输了;遇到了推选,我也输了。
我知道,这是什么原因。因为,我不是“合群”的人!
看着付出与回报的巨大差距,灰心,失落,茫然。走与停,不停地交织在我的脑海里。
感恩文质老师,感恩教育行走,终于让我在2020的教育行走中我找到了“我是谁”的答案——我是一名普通教师,一名幸福的脊梁式普通教师。
多么新鲜的“代名词”,自此我终于有了身份,明白了自己是谁,该走向哪里。曾经的孤独,曾经的寂寥,曾经无奈,许久许久,很长很长路是那么的茫然!
而今……
在教育行走里,我找到了自己的归宿,找到了自己的信心,找到了自己的教育真谛。
这里有着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讲师;这里有着同病相怜、一心从教的美仁;这里有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草根式经验。
追随教育行走,聆听导师洗礼,效仿美仁功绩,信心是如此的坚定,方向是如此的明晰。行走在这一条正确的教育路上,其实我并不孤单。
因为我们是草根,因为我们是脊梁,因为我们是草根式脊梁教师。所以,我们不约而同,走到了一起。
因为我们想看看天上的太阳,因为我们想看看水中的月亮!
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努力的人是孤独的,是寂寞的,是他人所体会不到的!
不怨天,不怨地,做好自己,正如谢云老师所说:扭转不了季节,但可以努力营造局部的春天。对,局部的春天更独特!
我所走的路没有错,我所经历的并不无用,一切都是那么的真实,不昧良知。
就这样孤独地行走,不合群,没功劳……但我能成为学生心里的好朋友,家长眼里的好老师,拥有这些,我值了。
我缺什么?其实,我已经拥有很多,只不过所拥有的是看似毫无意义的“赞许”罢了。
不是自己不幸福,而是自己太过于忽视自己而已。感谢教育行走给我的这个美名——草根式脊梁教师。
对!我也能成为脊梁,我本就是脊梁。我应鼓起勇气,继续前行。
走吧,走吧!前行的方向并不茫然,只不过漫长,漫长。
走吧,走吧!因为我行我就走,因为我走我就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