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心理学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走向了衰落,今天美国最大的两个心理学专业协会中,属于精神分析流派的专家学者只占不到10%。而在文化界,弗洛伊德的影响却源远流长,至今仍然塑造着我们的精神生活。
要搞清楚为什么会发生这个反转,我们就需要考察两个问题:弗洛伊德思想的原创性和科学性。
弗洛伊德真的是发现无意识本能的第一人吗?难道在他之前,就没有人指出过本能欲望的重要性吗?

实际上,对欲望以及非理性力量的重视,在西方思想史上并不罕见。柏拉图就曾经把人的灵魂结构分成理性、激情和欲望,再往后,英国思想家休谟、德国哲学家叔本华都强调过激情和意志的力量。尼采,他不是也强调“生命本身的力量”吗?
事实就是,弗洛伊德并不是发现无意识本能的第一人,他的重要贡献在于综合前人的思想,以科学的名义提出了一套系统化的心理结构理论。这套学说不仅庞大、复杂、精致,而且声称自己有许多临床案例的证据,具有科学性。

换句话说,和过去的人性理论相比,精神分析学说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系统性和科学性。而20世纪正好是一个崇尚科学的时代,精神分析学说的科学特征让它产生了独特的魅力,很快就广泛流行开来。
问题是,弗洛伊德的学说真的是一种科学理论吗?它经得起现代科学标准的检测吗?学术界对此有过非常热烈的争论,不过,主流观点是明确否定的。
弗洛伊德以科学的名义推广了他的学说,这是他声名鹊起的重要原因,但科学规范性也恰恰是他的软肋。实际上,从科学规范的角度对弗洛伊德的质疑和批评,从这个学说创立开始就如影随形,但直到他去世十年之后,这种批判才占据了主导地位。

在1950年代初,有研究报告指出,神经症患者在接受精神分析疗法后,只有44%的病人有所好转,与之相比,接受其他心理疗法的病人的好转率是64%。更讽刺的是,在不接受任何治疗的患者中,有三分之二的人也能够自己康复。
所以有学者这样评论,如果说其他疗法是疗效平庸,那么精神分析疗法可能还阻碍了病人的康复。随着新的心理学理论和治疗方法的兴起,严格的精神分析疗法很快就边缘化了,最多是被吸纳到其他疗法之中发挥作用。
弗洛伊德建立的理论大厦很辉煌,但大厦的事实基础却不够牢固。他依据的个案病例太少,做出的推论却太多。后来的研究者发现,在弗洛伊德理论创见中起关键作用的两个著名病例也很不可靠。比如他在对患者提问时,有明显的诱导行为,甚至还有伪造证据的嫌疑。

如果说这些批评都是从“事实证据”出发,那么接下来的批评,就更直指理论本身。有人认为,弗洛伊德提出的这个“科学理论”,实际上根本是一种伪科学。
什么样的理论才能叫做科学理论呢?科学理论有一个重要的特征,叫做“可证伪性”。
“可证伪”就是有可能被经验证据证明是错误的:一个科学理论,需要直面不符合理论的事实,直面对自身不利的证据。说得直白一点,如果你提出一个科学理论,那么这个理论不能宣称自己永远正确,能够解释所有的经验证据。如果能解释一切,这就成了伪科学,伪科学就是永远能够自圆其说。
精神分析学,就有一种怎么样都能自圆其说的倾向。它有一套复杂的概念体系,能够避免所有可能的反例,把所有案例都解释成符合自己理论的证据。

比如它有一个概念叫“反向形成”,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你就明白了:如果有一个儿子亲近母亲、仇视父亲,弗洛伊德会说,这就证明了我说的“恋母情结”。但是如果相反,发现有一个儿子并不仇视父亲,还和父亲很亲近,这怎么解释呢?弗洛伊德会说,这是“恋母情结”的反向形成,把无意识中对父亲的仇视转化成了亲近的行为。
这就是自圆其说,所以有人批评说,从科学的角度看,弗洛伊德理论不是正确的,也不是错误的,它甚至根本不是科学,因为你没办法验证它的对错,它只是披着科学外衣的伪科学。

也有人为精神分析学说辩护,说这种理论并不是像自然科学那样的科学,它是对人性的一种阐释理论。柏拉图不是也提出了自己的人性理论吗?这类理论本来就不需要接受实证的检验。在我看来,这种辩护很不公正。如果弗洛伊德当初不是以科学的名义,那么精神分析学说根本不可能获得如此广泛的影响。
1970年代之后,精神分析学说的科学光环基本消失了。在心理学这门科学的内部,精神分析学走向了衰落。

在另一方面,弗洛伊德的学说作为一种对人类精神活动的阐释,作为一种哲学或者文化理论,至今仍然具有深远而广泛的影响力。
也就是说,弗洛伊德更重要的遗产,其实是对西方现代文化的改造。他借助科学的名义,将一种新的人性观念广泛传播到社会大众之中。
从此,对于人的理解,核心不再是理性,而是欲望,至少也是欲望与理性的不断冲突。这个观念变革已经成为现代大众文化一部分。它的意义很像是当初哥白尼把“地心说”倒转为“日心说”。即使今天我们已经知道,太阳也并不是宇宙的中心,但对于大众而言,这仍然是一次重要的观念革命。

日心说改变了人们对宇宙的观念,弗洛伊德的思想改变了大众对人的观念,这个改变带来的最重要的后果就是:欲望被解放了!
首先体现在艺术领域。当代的文学、电影、绘画和音乐作品中,本能欲望成为了一个突出的主题。欲望被看作是不可否认、不可抹杀的生命驱动力。欲望不再是可耻的,它是正当的、甚至是值得赞美的,是充满生命力的真实人性。在欲望和理性、道德的冲突中,反倒是压抑欲望的理性好像很残忍,而道德内疚感可能是虚伪的、或者愚昧的。

文艺创作是这样,普通人的精神生活中也是如此。前面在现代人的精神危机中就有过这样的命题:人生意义的两大难题就是面对死亡和欲望。如何超越欲望的卑微,走向人性的崇高,这是现代精神危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而弗洛伊德的影响,不是解决了这个问题,而是取消了这个问题:如果我们接受了欲望的正当性,欲望本身不再是卑微可耻的,也就用不着去“超越欲望”了。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公开地谈论欲望、表达欲望。比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毫不愧疚地说自己是个“吃货”;再比如,“性感”慢慢成了一种可以公开表达的赞美。在大众文化中,性也不再是一个高度禁忌的话题,这在过去是非常难以想象的。这种观念变化至今都在塑造着我们的精神生活和道德生活。

弗洛伊德理论所经历的,其实是一个搭错车的故事:它以科学的名义广泛流行,当发现它其实不具备科学性的时候,这个理论已经大众化了。哲学家弗洛姆曾经说,“无论弗洛伊德是如何被人理解或者误解的,他永久地改变了我们理解人性的方式”。这句话精辟地概括了弗洛伊德的贡献。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