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五言:如果有人问美国有什么出类拔萃的东西的话,也许我会想到他们的爵士乐,会想到好莱坞,想到日落大道以及川普的发型……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比不过美国糟烂的医疗体系更能让人记忆犹新了!如果你看了这部美国纪录片《医疗内幕》,我想一定会有同感的!
讽刺的是,在看这部电影时本人竟找到了前所未有的共鸣感——没错,中国医疗正在大刀阔斧地向美国的糟烂医疗体系迈进呢!
既然不能说自己坏话,那就来看看这部美国版的“医疗内幕”吧——
一、《医疗内幕》所揭露的美国医疗、政治利益间的关系
电影一上来将镜头直接对准了“小布什”,他对大众说:
“我们美国碰上了个问题,许多好的医生离开了他们的工作,许多妇产科大夫无法为国内的妇女提供帮助。”
镜头一切,继而转向了那些没有医保和投了医保的美国大众……
那么小布什的这番演讲藏着什么信息:
一句话,我们能从中知道小布什在讨好那些怀揣着“中产美国梦”的大夫(而不是患者)!
诚然,人家小布什说完话就去落实医改法案了!
那么这么做又有什么好处呢?那就不是一句话能说完的了:
首先他能为统治者拉到有分量的选票;
其次它能将医疗体系彻底市场化、企业私有化;
再次市场化的医疗体系能让政府彻底摆脱底层人、老人、无业者等的庞大医疗开支。
如果说到这读者还没明白总统企图的话,那再来看看导演为我们拉出的以下人物清单:
在法案签署后,为这项法案工作的14名国会议员,都辞去了工作,转向为医药企业工作。其中一名成了福马公司的CEO,拿着200万美元的年薪……
在法案签署前那些医药行业的人又会作些什么呢,无疑他们会买通一些国会成员,价码看下图:
当然,小布什可不是倡导此体系的第一人,打从上个世纪的里根、尼克松等都从这种“医改政策”里尝到甜头了!至于没尝到甜头的大众呢,来听听电影纪录片中的旁白:
他(小布什)没有告诉我们的是:老年人将会在死前为购买处方药,花费比以前更多的钱;超过2/3的老年公民仍然需要每年支付2000美元(买药看病)。
那么有没有例外的唱反调的美国政客呢?有,像希拉里那种愤青!她曾一度提出“全民医保”的口号,甚至趴家里自己建了团队起草法案,
可看看她被其他政党整的下场多惨——连就要到手的总统位子都丢了!
二、《医疗内幕》揭露的美国医疗保险问题
我想任何一本经济学教材第一章都会印有这样一句话:企业的目的是利益最大化。没错,一个美国保险公司的老板会时时刻刻向员工贯彻这一经济学宗旨:他会教你如何忽悠客户投保、如何跟客户玩儿文字游戏、在出现问题时如何跟客户耍无赖,从而为公司也为自己赢得更大的利益。来听听他们自己内部人说的话就知道了:
1、Becky Malke(曾经负责将病人赶走)
Becky:“基本上,整个行业都不会承认的:糖尿病、心脏病、某些种类的癌症...如果你有这些症状,你几乎不可能拿到你的保险金。”
(采访者):“那份让人拿不成保险金的列表有多长?”
Becky:“能把房子绕一圈”!
2、Linda Pino(前Humana 医学观测员)
“对于医学主管的定义,就是某个能为公司节省一大笔钱的人。当我被安排审视病例的时候,你就得找到让他们被排除在保险之外的方法,然后你会说,哈哈,这是个技术上的否定。而带来最高否定率的医生,事实上才是能拿到奖金的人。拒绝医治他们可以从他们身上把钱弄回来,”
3、Lee(负责把人从医保申请程序中清除、否定那些医生说你需要的治疗、让公司不再为手术付钱)
“我们在做这项工作时就好像在查一件谋杀案,我的意思是我的整个团队都致力于从你最近的健康历史中找到任何可以显示你隐瞒了一些东西或者没有如实叙述的东西,这样他们就可以取消你的保险资格。”
当然,这一“经济学宗旨”不止用于医疗保险公司,对医院也是如此。毕竟,制药、医疗器材制造、医疗保险公司、医院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利益链条,用中国话说就是“一条绳上的蚂蚱”。
三、美国医疗与西方其他国家的对比
纪录片中,导演麦克摩尔为了找到对比,去了加拿大、英国、法国甚至古巴等国家,唉,看了让星期五君着实嫉妒与感叹不已,先看一组案例:
1、唐娜
唐娜和他的老伴都有稳定工作,本应在退休后享受社会福利带来的天伦之乐的,然而她患了癌症,他们不得不卖掉房子,投奔到儿女家以便支付昂贵的治疗费。
2、安德里安·坎培尔
这位年轻的单亲妈妈在被检查出患宫颈癌后,无奈下想出了逃离美国,办假结婚去加拿大看病的计策。
3、唐纳德·凯斯
唐纳德和她的13月大的女儿在一家名为凯撒的医院投了全保,然而在其女儿高烧送往医院时,对方却找理由拒绝为其治疗,由于延误,导致其女儿死亡。
4、阿历克斯·柯默尔
在美国生活13年的法国人,在被检查出患有肿瘤后,由于没有医保,无奈回了老家。在法国,柯默尔享受到了免费的治疗,即便他没在法国交过一分钱税。最终,柯默尔痊愈了,他甚至还得到了额外三个月的带薪假条。
通过导演麦克摩尔的走访,我们能得知原来在英国的公立医院看病我们根本就不用带一分钱,甚至离开时医院还会倒找病人乘车费;在法国一名全科医生的绩效工资是根据减少患者诊疗次数和药物的多少、病人诊疗期是否足够短、以及病人好评度而定的;那些在美国要花上百美元的基本治疗药物在古巴用不上几分钱…
四、美国人对美国医疗的反思
且不说本片导演麦克·摩尔作为一个美国人做出的反省。看看那些片中曾经参与医疗系统的美国人的自我反思与忏悔吧:
1、Becky:
当我看到他们申请表的时候,我知道基于他们的身体状况,他们两个都会被否定,而他们是那么的开心(蒙在鼓里)……我觉得我就是一坨屎,我无法面对他们!
2、Linda Pino:
“在1997年的春天,作为一个医生,我拒绝了一个男人所需要的能够救命的手术而导致了他的死亡。
没有任何团体和个人会对此负责,因为事实上我所做的是为公司节省了150万美元。
此外,这种特殊的行为保障了我作为一个优秀的医学主管的声誉,保证我能在医护领域能有进一步的发展。我从一个每周挣几百美金的医学监测员逐步上升到有六位数收入的主管…
我知道医护人员是怎样将病人致残或杀死病人的,所以我站在这里告诉你们医护工作有多么的肮脏。我被数千张纸片折磨着,上面都是我写的一个致命的单词:否定。”
3、Lee:
回首过去,我不知道我有没有杀过人,我有没有伤害过别人的生活,是的,该死的我做过!我很久没为保险公司工作了,但我觉得这也不能弥补我在那些糟糕事情中的作为。
五、关于中国的医疗
讲到这里,我的心情异常的沉重,沉重于当美国医疗人员在忏悔反思自己卑鄙行为乃至医疗体系的时候,我们的医护工作者又在做什么,我们的行业制度制定者又在思考什么?我们不求什么忏悔,哪怕那些有能力的人或者行业内人士多一点对患者乃至百姓的同情与怜悯……可就连这大概也是奢求。
别说那些“现在总比过去好很多了”之类的话,以前看个感冒只需一块钱的维生素片加病毒灵,再看看现在,动辄验血做CT甚至住院观察,每个医生关心的只有效益和前途;如果你不幸得了大病,你就更会知道中国那个医保的虚设性了!
老百姓的几句抱怨或者一部《药神》的上映又有什么用?!那只能换来点击量和票房的增长,这对改变医疗环境如同风前打火。真正的改变需要那些靠行医发家的中产们良知的唤醒。
原创:太虚宫
与我们一起看经典电影,阅读经典图书,请关注【星期五文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