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你问至善是什么形态,它和幸福是什么关系?

人应有不朽的追求。至善就是幸福,生命追寻幸福,必须得到德性的完善,才能实现自然、自强、自洽、自足、自律和自由,也就是说,幸福都有条件,从来不是唾手可得。
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的一切活动、计划都以某种善的事物为目的。善的事物可分为三个部分,一部分称为外在的善,另两部分称为灵魂的善和身体的善。其中,灵魂的善是主要的、最高的善,是作为最后目的或目的本身的善。这是“至善”或“善自身”。
在他看来,人的善即合于德性而生成的、灵魂的现实活动。而在一种最高层次意义上,灵魂的理智思辨与最高的德性、幸福、至善是合为一体的。这种活动是最自足、最无待于他人和外界物质条件的,智慧的人自己就能思辨。哲学思辨还以其纯净和经久,而具有惊人的快乐。它在自身之外别无追求,有着本身固有的快乐,如若一个人能终生都这样生活,这就是人所能得到的完美幸福。
这让人想到苏格拉底,在即将处死的前期,他在监狱里面还在学习七弦琴。
而且,这与其说是一种人的生活,不如说是一种高于人的生活,我们不是作为人而生活,而是作为神过这种生活,这种思辨表现了我们内在的神性。如若理智对人来说是神性的,合于理智的生活相对于人的生活来说当然也就是神性的生活。
亚里士多德要我们“不要相信下面的话:什么作为人就要想人的事情,作为有死的东西就要想有死的事情,而是要竭尽全力去争取不朽,在生活中去做合于自身中最高贵部分的事情。”
如果有人贬低你,压制摧毁你的自尊,请不要理会,你有自我的理性,在你的心里面,你知道自己无比高贵的地方,就是你能够独立思考和判断,而且你拥有独一无二的行动能力。

目的行为好要统一。行动、选择都是有意图、有目的的。这种目的可以称之为“好”或“善”。我们可以用“好”来表示目标,而用“善”来表示人所欲求的对象中正当含义的目标。我们还可以用“价值”来表示人所欲求的各种目标,最后,我们还可以用“幸福”和“至善”来称谓个人或社会追求的总的目标。
无论在中国还是在西方的传统社会里,善论主要是讲人要达到的目标,德论主要是讲人要达到这一目标的途径、手段,或者这一目标在人的活动、性格中的体现,故后者一般要以前者为依据。当然,在像王阳明强调知行合功夫即本体的伦理学中,两者浑然无间。在亚里多德那里,在最高的层面上,善的目的和价值是统一的,他是传统完善论伦理学的主要代表和系统闸述者。
包尔生的定义。德国哲学家和伦理学家包尔生的有关“至善”的定义是这样的:
我们可以以一种一般的方式说,每种动物所意欲的目标,都是那种构成它本性的各种生命功能的正常训练和实行。每种动物都希望过合手自己性质的生活,这种天赋性质在冲动中显示自己,支配着动物的活动。这个公式同样适合于人,他希望过一种人的生活,在这种生活里包含着人的一切,也就是说,过一种精神的、历史的生活,在这种生活里为所有属人的精神力量和性格留有活动空间。他希望娱乐和学习、工作和收获、占有和享受、制作和创造;他希望热爱和崇敬服从和统治战斗和胜利、写诗和幻想、思考和研究。他希望尽可能地做这些事情,希望体验孩子和父母、学生和老师、徒弟和师傅的关系;他的意志在这样的生活中得到最大的满足。
他希望像一个兄弟一样生活在兄弟之中;像一个朋友一样生活在朋友之中:像一个伙伴一样生活在伙伴之中;像一个公民一样生活在公民之中;同时像一个敌人一样对待他的敌人。最后,他希望体验一个爱人、丈夫、父亲所要体验的一切,他希望抚养和教育那要保存和传续他的生命的孩子。在他过了这样一种生活,像一个正直的人一样履行了自己的使命以后,他实现了他的愿望;他的生活是完善的;他满意地等待着结局,他最后的希望就是平静地死去。

包尔生认为完善的理想在希腊人、罗马人、希伯来那里,乃至希腊人的雅典人和斯巴达人那里,都有相当不同的内容。我们可以理解,这些都会随着时代发展与时俱进,今天的美德和昨天的具体内容已经有了很多差别。
观念的歧异,“至善”难下断语。但人类向善的心并不会泯灭,理想还是引领人类奋斗和努力的火炬。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