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德国&周边建筑圈今日看点
[斯图加特 21 的前世今生] 四: 那山谷深处流转的眼波

[斯图加特 21 的前世今生] 四: 那山谷深处流转的眼波

作者: 桑纹锦 | 来源:发表于2017-03-13 02:38 被阅读132次
    斯图加特 21 ——中央火车站改建示意图,图片来自互联网

    上一回缅怀了建筑学上斯图加特学派的代表人物 Paul Bonatz 设计的立体主义杰作中央火车站 1927。 这一回里, 我们就来初步认识一下建设中的新火车站。

    斯图加特由一个十九世纪初的铁路终点站变成了现在欧洲中西部绵密物流网中的一个节点。贯穿式的火车站无疑更为适合让火车快速通过。上回说到, Bonatz 火车站东侧和西侧的建筑中, 向北伸展的长长翼楼都已经拆除,因为要给新的贯穿式火车站的“天花板”让出地方。整体规划中,进出站用的铁轨转向九十度, 由南北向变为东西向。新的火车站也是贴合新铁轨的东西走向。大家可以参见上图。斯图加特山谷中的地表面积十分宝贵,所以把新的火车站建到地下其实也是很合逻辑。

    德铁为了这个火车站广泛征求过民众意见。 1997 年, 有约 400 位民众向德铁提出了 900 多条设想或者建议 (大家要记得当时互联网还没有十分发达,Google 公司还未成立,社交网站还没有出现。这个数字在那种条件下是很可观的, 体现了民众十分高涨的参与热情)。97 年 11 月的方案决赛中,来自杜塞尔多夫的英恩霍芬建筑师事务所(Ingenhoven Architects) 的地下火车站方案获得评委团全票推选。

    新的贯穿式火车站有八条铁轨,四个岛屿式月台。它的地下大厅全长 400 多米, 顶部有共计 27 个圆形天窗,称为光眼。 这些光眼以漏斗形的柱子支撑。其中的 23 个有眼睑状的拱顶。这些依据悬置皂膜结构力学设计的优美支柱在车站大厅内部营造出一个富有节奏韵律的空间。先看一下效果图或者模型照片:

    S21 主火车站效果图

    光眼与光眼之间的间距大约是直线 35.64 米, 对角线 34.95 米:

    眼睑顶部高出地面 4.325 米。 每个光眼内部最长处 17.10 米, 最宽处 14.70 米,外部直径 20.60 米。 眼睑最薄处只有大约 40 厘米。 对于这样大直径的圆形,这个眼睑可说是十分轻巧:

    Paste_Image.png

    整个光眼高出月台平面约 8 到 12 米:

    Paste_Image.png

    这个地下车站没有用到大面积的玻璃棚顶采光,还出于节能环保的考量。大厅顶部覆盖的土层起到天然的隔温作用。 计算机空气热力学模拟表明, 这个大厅,夏天的温度在 10 到 20 度之间,光眼下方阳光直射的地方大约为 27 度。冬天则至少有 14 度。 所以,这个大厅不需要大功率的冷暖空调。白天有足够的自然光照明;夜晚, 大厅内壁也有足够多的反光面积,不必太多电灯就明亮舒适。

    Christoph Ingenhoven

    这个方案的设计师 Christoph Ingenhoven 是德国当今建筑界的明星。他 1960 年生于杜塞尔多夫,父亲和哥哥也都是建筑师。节能环保可持续是他的招牌特色。他的名作包括卢森堡欧洲创新中心大楼,施华洛世奇苏黎世总部大楼,法兰克福汉莎航空公司总部大楼,新加坡 Marina One 等等。 这个斯图加特 21 的方案,是他在 1990 年代和 Otto Frei 合作设计的。

    Otto Frei

    而生于 1925 年的 Otto Frei 则是德国当代建筑界宗师级的人物。他一生致力于仿生学研究,师法自然界的优良力学结构以创造轻质而优美的建筑形态,某种程度上说,似乎可以称为当代的 Gaudi。Gaudi 创造了 “逆吊实验法”,利用悬链线设计了圣家族大教堂等建筑作品, Frei 将其发展,创造了反向悬挂结构,并在曼海姆多功能大厅、汉诺威世博会日本馆等建筑中大量运用。他在 1960 年代末设计的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建筑群,是我见过的最最优美的德国当代建筑,尽管我自己其实是喜欢直线多一些。 斯图加特 21 光眼的悬置皂膜形态有极为鲜明的 Otto Frei 特征。尚未建成就被德国 Haeuser 杂志给予极高评价,称其为自慕尼黑奥林匹克公园以后德国最优美的建筑。但其实正如 Gaudi 的许多建筑,师法自然的外表之下, 是严谨的数学方法。 Otto Frei 在上大学之前是 trade school 里的一个学徒,认识了一个滑翔机制造师,跟从那位老师制造飞机模型。 从此他就跟轻质结构结下了不解之缘。 他在斯图加特大学开课教过学生, 创办了轻质学院。 在斯图加特期间也有重要作品问世。 2015 年 3 月 9 日, 89 岁的 Frei 因病去世。 次日普利茨奖公布, 得主是他。 他没有错过普利茨奖,却无缘亲见自己参与设计的斯图加特 21。

    Werner Sobek

    目前, 新火车站的总结构师是斯图加特人, 斯图加特大学建筑教授 Werner Sobek。 Sobek 是斯图加特大学建筑系培养的, Otto Frei 是他的老师之一。 Otto Frei 退休以后, 他接替 Frei 做了轻质学院的院长。 他的建筑理念也是强调轻质节能可持续,注重开发新结构和采用新材料。 斯图加特 21 工程的耐人寻味之处, 在于她优美的建筑形式之下也发生过戏剧般的人事纠纷。 Otto Frei 和 Werner Sobek 这对师徒在以后的篇目中还会有故事出现。

    回到火车站的主设计师 Christoph Ingenhoven。 第一篇中就说过, 新火车站建成以后, 现有地面上的铁轨是要全部拆除的。 拆除了以后, 在 100 多公顷的空地上建些什么,至今没有定论。 本地的政客们经历过围绕斯图加特 21 的无数风波以后,个个变得滑不留手,都喜欢说 “让市民发声!” 现在市里有各种听取建议的渠道。 这先按下不表。 紧挨着地下大厅北边的一块空地,市里也交给 Ingenhoven 负责设计。 这可能是出于统一建筑风格的考虑, 也可能夹带一些私心。 因为 Ingenhoven 这两年喜欢用 “超级绿 (super green)” 来标榜自己的建筑, 而斯图加特目前市里主政的是绿党。 绿党本色,讨个好彩。

    上图中, 地下火车站大厅的左边有一幢矮矮胖胖的大楼, 就是上文提到的 Ingenhoven 楼。 德铁说要在地下室建 340 个停车位,地面上的七层里面做些什么,各方都表示待定, 但很有可能是像米兰霓虹那样的综合性商业用楼。 我觉得颇奇怪。 通常一幢建筑,是先有预设用途方才建造。 然而这幢楼,其用途至今未知。前市长说作音乐厅, 现市长说把城里的老牌世界民俗博物馆 Linden 博物馆搬进去。 但是,音乐厅或者博物馆对天天搭火车通勤的普通市民并无实际用处。 个人觉得,像汉诺威火车站内部的 Lidl, Rossmann 之类的平价超市是很好的潜在商家, 周日和节假日也开门营业, 这是切切实实的便民措施。而且保证开店以后生意兴旺。然后,我觉得火车站附近的餐饮设施也是民生必需。 这幢楼中,大可以开辟几层作为美食大厦。各种价位,各种风味的餐厅都可以进驻,注意划区管理, 避免混乱无序就可以。话说斯图加特城内没有像样的中餐厅。 私心希望美味优质的中餐厅可以进驻, 生意应该不差。 除了平价卖场和餐饮服务,也可以有一些投币可用的洗澡设施和小憩设施,就如慕尼黑机场内部。假如还有剩余空间,进驻一个商务旅馆也是好的。总之围绕旅客旅行需求和市民日常生活需求的设施都不错。就是觉得音乐厅或者 Linden 博物馆在这里会有点奇怪。 就这张效果图来看, 个人并不是特别喜欢她的宽高比例, 但这张效果图很小, 细节表现不能面面俱到,唯愿实物能够赏心悦目。

    原来 Bonatz 火车站的大厅将成为新站的入口。 个人觉得她比对面那座新的 Ingenhoven 大楼更为富于造型上的变化更有趣味。 结合她材质上感觉厚重的特点, 在未来将是一座纪念碑式的存在。将来乘客们走入历史感十足的 Bonatz 大楼, 进到地下大厅,扑面而来的是明亮轻盈的光线,感受想必丰富。

    先不管周围的建筑最终会是怎样的面容, 看着火车站大厅的效果图我不禁想像,建成以后,车站大厅内部光影效果将随着阳光的位置和强度产生丰富变化,配合天空中移动变化的云彩,星月或者光眼之外的景观,将会是一个诗意空间。斯图加特内城没有潋滟水波是个遗憾,但是不久的将来,这个山谷深处将会有盈盈流转的眼波静静观照这个城市的律动与悲欢。让我们共同期待。

    下一篇将说说火车站南边的国王大街 (Königstrasse), 或者音译为柯尼希大街。 虽然这条大街跟斯图加特 21 工程没有直接的关系, 但是, 如果可以略为了解她的沧桑变迁,将帮助大家对斯图加特市民的心态多些理解。 否则我后面要说到的许多事情将会显得匪夷所思。

    初稿于 2016 年 2 月 5 日。 2017 年 3 月 12 日第一次修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斯图加特 21 的前世今生] 四: 那山谷深处流转的眼波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taxn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