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脸谱》

小时候,我父亲在剧院做过守门人,借他的光,看过不少戏。有沪剧、豫剧和粤剧,但是印象最深的还是京剧。
沪剧、豫剧和粤剧,因听不懂语言,基本上看不懂内容,更不懂什么唱腔的好坏。除了在剧场里睡觉,别无它事可做。常常是等到工作人员清场时,才会被人叫醒。至于戏里演的什么已经忘的一干二净。
喜欢京剧,也不是因为我对它有多懂,而只是喜欢其中的武打和脸谱。印象最深的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最先出场的是一群小猴不断地翻跟头,然后是孙悟空和天兵天将没完没了地打……
这样的戏以打斗为主,没多少唱腔,所以比较好懂。
喜欢京剧的脸谱,也不是因为那一个个脸谱画得多么好看,而是看过演员脸谱后,就能看懂他在剧中扮演的角色。
比如,演曹操的一定画的是白脸,演关羽的一定画的是红脸,演张飞的一定画的是花脸……
看京剧的好处是:你不用有多深的人生阅历,不用有多少文化,甚至不用有多少悟性,你只从脸谱上就能看清戏中人的年龄、性别、身份以及好人和坏人……
后来看电影,也能从中看到一些类似京剧脸谱式的痕迹。
比如,教书先生大多是戴眼镜的,特务大多是戴鸭舌帽的,汉奸和翻译官大多是长相丑陋且骑自行车戴有色眼镜的,英雄大多是身材魁梧浓眉大眼五官端正的,小偷必是尖嘴猴腮贼眉鼠眼的……
再后来,电影有了长足的进步,渐渐地杜绝了将人物“脸谱化”,除了从服装上还能看出一点不同行业之间的细微区别外,从长相上几乎看不出好人坏人了。而且更复杂的还在后面,浓眉大眼、五官端正的人物很可能是潜伏了多年的汉奸和特务;长相丑陋的人物很可能是忍辱负重的地下英雄。以此类推,故事里的人物变化的跨度之大有时远远超过了你的想象……
越有悬念的电影,越有看头。
如果说电影通过让人物“变脸”来改变我们的认知,从而赚取更多的票房价值,那么川剧的“变脸”则让我们更加与时俱进。
川剧“变脸”的绝活,将角色的转换演艺到了极致,仅仅几分钟的时间会让角色变十几次脸,有的甚至连戏服的颜色款式一起跟着变……

从川剧的“变脸”,不由地想到人生的脸谱,现实生活中,抛开演员不说,我们普通人有几张脸谱?恐怕谁也回答不清楚。
与演戏不同的是,人的“变脸”平时并不易察觉,但是一经风浪,马上就会不同。
最典型的就是“反右扩大化”和“文革”时期,极左思潮泛滥,人的脸谱也跟着变。
汪曾祺曾写过一篇关于义和团故事的读后感,题目是《仇恨、轻蔑、自豪》,平日要好的同事,变脸批判他说:“你对谁仇恨?轻蔑谁?自豪什么?”
他曾写过一首极短的诗:远树的绿色的呼吸。
他的一位好朋友揭发他说:“连呼吸都是绿的了,你把社会主义社会汚蔑到了什么程度?”
人的“变脸”,可见一斑。
最让人措不及防的是父子间、父妻间的“变脸”,早上明明还在一个桌上吃饭,到了晚上可能就会因为对方的“变脸”揭发,让另一方住进了监狱……
想想这些可怕的“变脸”,除了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互害,对社会的发展丝毫没有好处。
最近听说,大学里的一些学生为了向上爬,对一些教师的课进行了录音整理,断章取义的向上汇报,搞的许多教师人人自危。我认为此风不可长。这无异于“文革”的遗毒在做祟,我们不能再允许这种“变脸”时代死灰复燃。
我真想仍然生活在小时候的单纯里,看京剧里那些一成不变的脸谱,听那些当家花旦伊伊呀呀的唱,而置身边的风雨而不顾。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