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杂谈真知灼见大学生活
关于“知识”的大讨论

关于“知识”的大讨论

作者: 牛粪茶壶 | 来源:发表于2018-04-19 19:52 被阅读22次

成熟的表现之一是从无意识盲从或被动状态,变成有意识探索的主动状态。我们近期讨论的话题都是生活普遍问题,年轻时不必知道或知道后没多大意义。到了一定阶段,开始把问题看做整体,探索它的来龙去脉,结合个人经验、理论实践,进行重新解释和生活运用,这时候的理解才更深刻。

今天我们讨论的是“知识”。传统认为,知识是人类对物质世界以及精神世界探索的结果总和,是在实践中认识客观世界(包括人类自身)的成果,它包括事实、信息的描述或在教育和实践中获得的技能,是人类从各个途径中获得的经过提升总结与凝练的系统的认识。哲学中关于知识的学问叫做认识论。

认知心理学将知识分为两类,陈述性知识(符号表征、概念、命题)和程序性知识(关于办事的操作步骤的知识,也称操作性知识,做什么和如何做)。其中策略性知识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它是关于认识活动的方法和技巧的知识,如∶如何有效记忆,如何明确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向等。

从知识管理层面看,知识有五种演进层次,可以双向演进。从噪音中分拣出来数据,转化为信息,升级为知识,升华为智慧。这样一个过程,是信息的管理和分类过程,让信息从庞大无序到分类有序,各取所需。这是知识管理的过程,也是让信息价值升华的过程。其中数据是最原始的信息表达方式,信息是有价值的数据,知识是用语解决问题的结构化信息,而智慧是为达目标而运用知识的能力。

我在群组抛出“知识到底是什么”,我们倡导的“真知识”又有什么特殊内涵?群友提出很多建设性想法。有人认为,改变行动的信息才是知识,而普遍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规律称之为临界知识,如复利理论,概率论,二八定律等等。虎三认为,知识是你看待世界的方式(对世界的理解),真知识是最接近本质的方式。小太阳认为,知识是信息有序的集合,像信息是数据的有序集合一样。

我提出一些疑问,认为看待世界的方式类似“思维方式”,它是知识的一部分而已,理论、经验、技术、规律甚至事实都是知识,这个提法不算精确,对世界的理解这个解释相对合理一些。信息有序的集合也有漏洞,信息繁杂,非知识的信息组合仍然是信息而不是知识,比如班级姓名的集合,确切说,用于解决问题的结构化信息集合才是知识。所以知识应该是可以表达,具备传承性,能够指导实践的的观点、经验、理论、技术、程序等信息。

提出这个问题,我关心的不是“知识”概念本身,而是想清醒认识到每个阶段的实践进程中所需的,最迫切主要的知识、技能、理论、方法、思维、经验等,与当下思维或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才最有价值,应重点学习,其它边缘知识作为补充。甚至可以研究如何学习有效知识,提高认知、办事效率。因为我们经常混淆信息和知识,大量关注了暂时无效的知识,或抓不住重点知识,胡子眉毛一把抓,学习效率低下。

以教育为例,我们学到的大部分知识,在具体生活、工作场景中用不到,当然,这不代表它没意义。在基础学习时,我的观点是学习元知识和知识背后的思维方式,以主干知识建立框架,然后再丰富细节。在具体工作中,发现具体技能和经验成为重点,造成这时差异的却又体现在具体知识技能外的“额外”知识,于是人们开始焦虑,重新“广泛”学习,试图补齐(基础、根基)差距。这种教育的矛盾比比皆是,每个重要阶段我们没意识到重点,阶段过后才幡然领悟,甚至后悔不跌。

从个人经验看也是如此,我们每天都在忙什么?学什么知识?如果你学的知识足够有效,意味着对应的实践基本能成。事实是我们在专业领域都不敢自夸,更何况跨领域,比如泡妞,挣钱,思维,办事,如果不够好,说明我们还没掌握最有效的知识(现实很复杂,有时不是知识问题,但有效知识肯定能提高效果)。我们都想学习最有效的知识、经验、技术,为此我们做了哪些努力呢?换种问法:为了获取最有效知识,我们该如何学习?不必抱怨知识壁垒,仔细审视每天的学习状态,先看看我们的态度、状态是否正确。

我试图反思包括自己在内的大部分求知者的弊病,以期找到改进学习状态的习惯。我们每天看新闻资讯,刷几篇文章,翻几页书,或看点节目获取观点,这些零碎知识无疑建构了我们庞大的知识体系。学习没坏处,但没有目的的学习,我认为也没啥好处。我感觉大部分的“学习”太水,目的性、目标感差,与实践(包括思维实践)严重脱节,即我们每天吸收了大量的观点、理论、数据、干货(方法论),浅尝辄止,没深入思考,更没实践,虽有印象,转眼就忘。于是,看了很多书,感觉进步不大,懂得很多道理,却没过好生活。

古人提到过“知行合一”,我提倡的“真知识”到“真实践”,落脚点一样。我指的真知识是狭隘的自我的,是个人阶段性的最有价值最能解决问题的理论、方法、经验、技术的组合,其它知识先放一边,这些才是阶段性、目的性、有用性结合的真知识。在学知识时,一定要把它放在应用场景中才有意义(目的性、落脚点),知识不是没用,而是你不知道在什么场景应用罢了。每个人兴趣不同,擅长领域不同,关注的知识点肯定不同,我之蜜糖彼之砒霜,或我之重宝彼之糟糠,对我有用(会用)的知识,你不一定有用(会用),所以,学习是自我(个体性)的。

“个体性”差异化学习却有普遍规律。首先是阶段性,幼小时期的基础性学习,大学阶段的框架性学习(建立知识框架,学习基础外的方法、思维,即关于学习的学习),后面的专题研究或实践导向。其次是实践性(目的性),知识是用的,用在思考、工作、操作等各个方向,包括说话、办事、创作、挣钱……历史的、政治的、经济的、技术的、美学的……学习之前一定要带着问题(目的、应用情境),学完之后一定要进行思考、总结、实践(思考总结是建立知识体系,把知识点链接,重新解释充实已有体系,内化为自己的;思考的过程有时候就是实践,具体实践包括笔记、输出、用知识指导实践)。再次,广泛性。不要窄化知识,把知识狭隘成书本知识,它范围广阔,专业知识、技术、经验、理论、方法论等都是知识,但凡能指导思维和行为,阐述事实解决问题的传承性的结构性信息都可称为知识。


《活着》MV 郝云

我们的目标是把知识变成智慧,更好地运用知识改变生活。用知识解决我们的疑问,创造优渥的物质生活,营造丰满而充实的内心,游刃有余地解决碰到的基本问题,不为困难找借口,只为成功找方法。智慧是一种融通(融会贯通),把我们的知识系统、方法与技能系统、非智力系统、观念与思想系统、审美与评价系统等多个子系统构成复杂体系,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活着》有句歌词:面对生活,慌慌张张,匆匆忙忙 ,为何生活总是这样,难道说,我的理想,就是这样渡过一生的时光?不卑不亢,不慌不忙,也许生活应该这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知识”的大讨论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ktnwk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