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书•张寔传》有载,一位军官得到一枚玺印,著有文字“皇帝玺”,献给张寔。张寔此时已接任父职,为凉州刺史、领护羌校尉、西平公,成为割据西北的前凉政权(十六国之一)第二任掌权者。于是群臣上表称德,估计少不了有劝进者。张寔很生气,说:“孤常忿袁本初拟肘,诸君何忽有此言!”于是把玺上交给朝廷。自张寔父张轨受朝廷委派,镇守凉州,十多年来政绩颇著,深得民心,但张寔仍谨记父志,只求乱世中保一方平安,不敢有称王称帝之想,而且常常忿恨袁绍(字本初)拟肘的事,故而有上交玺印之事。
袁绍拟肘是什么事?这里涉及到“拟肘”的典故。查阅资料,拟肘通常指“袁绍对曹操举印向肘事”,此外无更多详实的解释。不细加考究,难明白其中缘故。
据《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绍又尝得一玉印,于太祖坐中举向其肘,太祖由是笑而恶焉。”此事发生在初平元年(公元190)。这年正月,十路诸侯同时起兵讨伐董卓,推举时任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曹操也已兴起一支义兵,无奈兵力不多,只能附随盟军。董卓因害怕盟军,迁都长安,可盟军却中途滞留,不思进取,甚至内部互相杀伐。袁绍一度想和冀州牧韩馥立幽州牧刘虞为帝,被曹操严辞拒绝。在这种天下危急的背景之下,某次酒会上,袁绍当着曹操的面,将玉印“举向其肘”。曹操表面笑笑,内心厌恶。
所举之物是玉印,举印人是袁绍,曹操为何对此反感?《三国志》没有更多的描述,我以为正好可从《晋书》中的“拟肘”一词来解释。张寔口言“拟肘”,说明这个词当时已经经常使用了,袁绍那个举动也早已天下人皆知了,毕竟时间才过去一百余年。
肘,很好理解,为上肢关节名,一般指上下臂相接处可以弯曲的部位,即胳膊肘。《说文》作“臂节”,也有说“肘或为腕”。此不深究。关键是“拟”字作何解释。现代汉语中,“拟”字一般有三个释义:1,起草,设计;2,打算;3,模仿。其实这三个意思比较接近,来自同一个本义。《说文》中有“拟,度也”,度就是揣度、度量之义,这就是拟的本义,现代汉语的解释都引申自此。那么“拟肘”其实就是“量肘”,类似“量体裁衣”,不过这次是“量肘试印”。古人佩戴印绶,必须将印囊系挂于肘部,看看是否合肘。既然要用肘部试戴玉印,当然要“举向其肘”了。
搞清楚“举向其肘”的动作,还得要明白古代森严的礼仪等制,超越自己身份的穿戴都属“僭越礼制”。在古代,玉印无疑是很珍贵的东西,袁绍得到的这块玉印,虽不一定是当时皇帝的玉印,但应该与皇室有关。普通官员只能按级别佩戴金、银、铜印,玉印绝不是臣子可以随便佩戴的。袁绍在酒会上,居然得意洋洋地当众“拟肘”,在曹操眼里等同“试穿龙袍”“试坐龙椅”这样轻佻狂妄的不臣之举。曹操大概从此看出了袁绍有不臣之心。
有人说袁绍或许是举印向曹操的肘子,意在戏弄他。此理难通。后世常把“举向其肘”写作“举以向肘”,没有“其”字,说明举印之事当与他人无关。袁绍试印,自娱自乐,量的是自己的肘子,不可能去量别人的,因此“举向其肘”其实是“举向己肘”,这才是他真实的目的。测量结果必然是“刚好合适”,这时阿谀之人可以大呼“有皇帝范”了。试想,如果测出曹操也“刚好合适”,那还得了?
试印这一幕在曹操眼里仿佛“沐猴而冠”的群丑图。此时的曹操正是“治世之能臣”,为东汉王朝力挽狂澜,讨伐奸雄,自许为东汉忠臣,对袁绍“拟肘”怎能不鄙视?
袁绍志大才疏,一人成就了一个典故,让后人笑话至今。后世遂用“拟肘”来指代觊觎非分之举。
(2018.10.29 长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