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开家乡已有25个年头了,可老家的模样一直闪现在眼前……那四上四下的楼房,那屋西边田园风光,以及接天莲叶无穷碧的荷塘,和生产队里的老牛、风车、水车,还有那奔腾不息一条大河……
如今老家没有了,在八年前拆迁了。拆迁后老家已找不到一块石一块砖一片瓦,如今是一片波光粼粼的鱼塘。只有那每天要上多少次的河埠还在,仍亲吻紧挨着外塘河驳岸,任凭那滔滔不绝的江水拍打,溅起了一朵朵浪花……
那上百里水路的黄金荡仍然依旧,仍然滚滚江水向东流,那条通往消泾的外塘岸,如今是一条宽敞平坦的柏油路,当你驾着爱车在上面行驶,感觉是老家最美乡村的最美公路了。
老家外塘,地处风景秀丽的阳澄湖畔底部,南临昆山,北靠常熟。老家外塘,原是吴县最边远偏远的乡村。如今是水城、花城、最佳宜居城相城区的重要的水产养殖基地。这里的父老乡亲,兄弟姐妹全是养蟹的专业户蟹老板。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如今人们乔迁澄苑,住上高楼,享受着城里人的美妙生活……
想起老家,有太多的故事要讲,想起老家,有我生命中重要组成部分,有我儿童时代的趣事乐事,和青年时期的壮举与梦想!9岁时,我离开老家,去了横泾(今沙家浜)庄基外婆家读书。外公外婆视我为宝宝子,家中有最好吃的总要留给我吃,夏天与外公睡一起,因天气热,外公用芭蕉扇拍嗒拍嗒扇着风儿,让我慢慢入睡……这样的日子,在外婆家整整过了五个年头,我小学还未毕业,外公外婆因患病相继离世。那时正值wG期间,我毕业证书未拿到,就回到了老家。13岁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劳动,靠赚工分养活自己。
老家田多劳少。我15岁就开始挑担,17岁去阳澄湖罱泥,繁重的体力劳动几乎把我稚嫩的身体压垮!尽管如此,我对文学艺术的酷爱始终未减,相反与日俱增!一个长大要成为艺术家的美好理想在心中播下了希望的种子。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去邮局订了《散文选刊》、《小小说》、《书法》、《迎春花》、《江苏画刊》等杂志书籍。因勤奋临帖画画,不久加入了乡书画小组,为日后走上漫漫的人生路奠定了基础。
老家地处偏僻,但信息非常灵通。因为我订了好多报刊,日日信息自飞来。一些国内外新闻报道,文学艺术类的信息我都能看到。常言道,“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那时初生牛犊不怕虎,我一直跃跃欲试,向有关报纸杂志投稿,可等来的是一封封退稿信,有的竟石沉大海。尽管如此,始终没有击垮我对文学艺术的酷爱。我想通过不断努力,通过不懈的努力,一定会看到光明,一定会金石镂开!这是我的雄心壮志,也是豪言壮语!
有志者事竟成!就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盼望已久的《吴县报》复刊了。我就开始画刊头设计,写随笔散文,寄到报社,果然初战告捷,被“香雪海”副刊录用了。当我拿到散发着油墨香的报纸,看到自己的“大作”发表,心情是何等的快乐!那时稿费在五到十块。哎,这不是稿费的事儿,而是通过努力,自己的作品得到了专家行家的认可,这是最幸运的事儿,也是最终的目的。所以一发不可收!后在吴县日报,常熟日报,苏州日报,姑苏晚报,江苏工人报,共发表作品150多篇。回想创作历程,那是多么的有滋有味,值得回忆!
如今学会写简书,体裁以散文随笔之类。只要动手写,不管任何题材,一般一二小时就能成文,通过精心修改,自我感觉良好,就可公开发表,如今已有28万文字。去年10月结集出版了第二本散文集,(8年前出过一本散文集),今年又望出版两本散文集。目前文字已足够,但要精选,要重新修改,取其精华,力求文字饱滿,内容丰富,给人有启迪性可读性!文字工作是最艰苦的劳动,创作你的创作,让世界给你点赞!
人啊,来到这个世界,必须要学点东西,必须要做点事情,庸庸碌碌,一晃就老。到那时,你会说,当初我怎么没努力呢?不然我也可留点痕迹在人间,可是晚哉!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这两句话小时候就知道,年轻时就懂。如果我们告诫自己,经常对照这两句话,也许我们不会一事无成。不管做哪项工作,你努力了,认真了,反复不断做了,你就成功了!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地想一想,我们做到了吗?如果做到了,你就有闪光点了,这样子,你就会被人们认可,被人们传诵……
朋友们,年轻的朋友们,让我们携起手来,共同为我们心仪的事业而不懈努力吧!
2019年4月25日
想起老家,想起我的文学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