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雾霾,清晨见不到阳光,天地间白茫茫一片。室内是维瓦尔第的音乐流转,人间有至美,让人沉醉,流连,不觉其苦,不觉前路漫漫。坐下来,喝第一过茶。茶在冬日,不仅是茶,还是温暖。小时候,冬天和姐姐围炉而坐,姐姐把桔子偎得热热的,满屋清香,热热地吃一瓣桔子,就像现在冬日的早晨,在维瓦尔第的音乐里喝一盏热茶。
美好的事物,美好的记忆,总是相关联的,也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部自己的《追忆似水年华》。
申请季迷思之二——欣赏学校之美近日看波士顿一些中学的网站,真的非常喜欢看美高的网站。有些学校的网站做得特别个性突出,让人看了特别感动。第一次被touch到,是两年前看Thayer Academy的网站。之前没有想过校长对一个学校的作用,Thayer是迄今为止我看到的历数了建校以来每一位校长贡献的学校。最让人感动的一句话,是对headmaster Peter Benelli的评价:“When the gods created the role of headmaster,this ,no doubt,was the man they had in mind.”Thayer在Niche上的排名一般,但是由于之前有几任校长非常有进取心,不断开疆扩土,学校有很大的足球场,好像有六个左右,具体数字记不清了。但是站在校园里,颇有一望无际的感觉。
前两天看Commonwealth School的网站,学校是1957年才建立的,1958年才迎来它的第一批8年级学生,后来学校成为9-12年级的高中校,没再招过8年级的学生了。学校的创始人Charles E. Merrill, Jr.于2017年11月29日去世,他从学校创立之初任校长,直至1981年退休。美国私立高中的历史通常比较短,不像英国学校往往历史悠久。但像Charles E. Merrill, Jr. 这样,其生命长度覆盖了学校整个历史的创始人,也还是第一次见到。看了学校链接的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文章“How Charles E. Merrill Jr. Found His Path as an Educator and Philanthropist”,更为震惊,原来他是我们所熟知的美林证券的创始人之一Charles E. Merrill的儿子。1914年,美林证券成立。1957年,Commonwealth成立。在资本市场有所涉猎的都知道美林证券为何,但不知道有多少人知道作为名人之后,在父亲巨大的阴影里,怎样才能成功走出自己的路。Charles E. Merrill, Jr.还有一个兄弟,是普利策奖的获得者。生子当如孙仲谋,估计很多人都会羡慕Charles E. Merrill,不仅有成功的事业,还有来自儿子的荣光。书归正传,继续介绍学校。Commonwealth很小,在back bay,没有操场,空间有限,不像传统私立美高有阔大的操场,校舍大,设施齐备。看了学校的运动项目,差强人意,比如跑步,基本是沿着附近的查尔斯河跑。但是这所学校学术超强,是波士顿一等一的好学校。我个人倒是很赞同Charles E. Merrill Jr.的理念:城市本身也是教育。学校不是孤立存在的,是有鲜明的地域特征的,这可能也是国内一些学校办了很多分校,但是看不出分校和本校风格一致的缘故吧。小时候地理学得一直不好,不知道这是否也是人文地理的一部分。Commonwealth的校舍之前是两兄妹(或者两姐弟,没有具体考证过)的住宅,后来先后易手,最后被Charles E. Merrill Jr.买下来,之前也曾做过另一所学校的校舍。若说起这两兄妹,他们的父母是大大闻名,现在著名的中产镇Wellesley就是跟着他们母亲命名的,是Wellesley最早的开发者和大量土地拥有者,研究Wellesley的历史就绕不过去这个家族。这个家族有九兄弟姐妹,其中两个就住在现在的Commonwealth,这两栋住宅是妹妹的丈夫作为设计师设计的。小小的学校,对于历史很短的波士顿来讲,已经是长长的历史渊源。很多私立校都强调自己的diversity,Commonwealth 的diversity是真的diversity,其建校过程中也一直强调对Afirican Americans的支持,现在学校的有色人种比例仍然在53%左右。学校网站上可以download2014年学校的战略报告,这是我特别感兴趣的一部分。作为投资行当的一员,其实一直非常想知道学校的运营方式。私校是学校,但也是营利性企业,这还是我第一次有机会见到学校的战略报告。Commonwealth的上一次战略报告是2004年做的,每一次战略规划,基本跨度是10年。他们的校董会构成也很有意思,有老师和学生,但是没有投票权。战略报告非常严谨、清晰、务实,事实都是基于调查,应对措施也很细致,哪些已经落实,哪些正在落实,哪些有待落实也说得很清楚。我一直很喜欢看战略报告,因为这里有对于全局的思考。没有对与全局的思考,任何方案、措施都是无的放矢。因为战略里包含了选择和取舍,没有一个事业是可以全方位胜利的,我们一定舍弃了一些,争取了一些,那些舍弃的、争取的,分别是什么?这里就能看出value来了。作为一个学校,能够把自己的运营思路拿出来给所有感兴趣的人看,我觉得这种open就很了不起。
申请季迷思之二——欣赏学校之美很多家庭在选校的时候,考虑到学术和毕业走向的成分较多,这当然也是必考量的因素。但是仅仅以孩子分数来考虑和学校match程度,分明是不全面的。很多美高的特色非常突出,仔细研究下去是很有意思的。看得多,感受直接,在match与否的方面思考的多,这对于孩子的选择和申请都是有作用的。和很多寄宿学校设置对国际生的面试门槛不同(比如托福成绩或者维立克成绩的门槛),走读校通常更欢迎学生去tour,去面试,然后再决定是否申请。match是重要的点,好与不好,其实是在这个match上来。
国内很多孩子选校还是蛮注重排名,本地也会有注重排名的家庭。国内国外,其实都有专注爬藤的孩子和家长,这是无可厚非的。爬藤本来就适合一部分孩子,如果不是这样,精英教育的落脚点又在哪里呢?但是也有很多孩子,都不会在藤校完成教育,或者也不适合藤校的教育,但这些孩子的青少年时代一样有权利多姿多彩,感动自己的人生,那么match就是非常关键的考虑方向了。这才是选校的基点,一切由此而来。
我一直觉得,申请结果不是那么重要,而是申请过程启发了家长对于教育的思考。在选校的问题上,家庭始终是甲方。不是孩子分数高,可以进到很出名的学校,就一定非此不可。美高不少学校对于自己的风格披露得十分详尽,在看学校资料的过程中,我们也可以看到精彩纷呈的教育理念。每个学校对于自己misson的表述,也是非常重视。比如Commonwealth,在战略报告中也提及对于之前mission表述的修正。我们其实可以反问自己一个问题,我们的教育mission是什么呢?能够清晰表述吗?如果能,和学校的是否有一致性呢?有些家长要说“快乐教育”,似乎“快乐教育”应对了“应试教育”,这是很模糊的。教育几乎都要求应试的,应试也不一定就不快乐。mission里有focus,有取舍,我不是什么都要,但是这个,我一定要。这个思考,是绕不过去的。我们通常对于思维上容易打疙瘩的地方避而不谈,但这才是问题的关键部分。理念不是建立在对应试教育的全面否定上,能回答自己不要什么,不意味着回答了我们要什么。教育理念要的句式是:我们要……思考过程是tough的,表述出来更不容易。美高的文书问了家长不少问题,核心其实是,学校想弄懂哪些才是你关注的点,思考方向和思考结论。至少在这点上,Commonwealth做得非常好。
申请季迷思之二——欣赏学校之美我始终觉得人的行动不一定非要开花结果,在行动中不断思考,不断观察,对人的助益最大。不断看学校,思考学校的风格和方向,可能最后哪所也没去成,但是过程中的启迪作用不可小视。因为这些优秀的学校,能够照出我们理念中的“小”来。如果我们要的是孩子将来收入丰厚、平稳安逸,这些学校几乎都没有解决方案。他们似乎一直在说的就是:我们要培养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的青少年,因此要有学术能力,要有健康体魄,要有艺术修养,最重要的,是有奉献的心。以前看过一篇很红的文章,是一位妈妈写的,说花了很多钱,儿子读了美国学校,结果去非洲做义工的事。这篇文引起很大反响,说中了很多中国家庭的心事。其实,这不是在孩子入读以后面对的,是在一开始面对学校的网站信息时就该有的思考。这条路上的应有之义。战略的有意思之处就在于:我们能够在走到那一点前见到。遇到,有反应,是正常人都有的反应模式。没遇到,有反应,是思考者的反应模式。可喜的是,美高申请给了人这样的成长可能。
世间很多是值得观赏的。即便雾霾洒遍人间,还是有维瓦尔第,还是有冬日的热茶,还是有甜美的回忆。申请过程,如果拿来观赏,也很有趣儿。下期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