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岳庙在西岳华山脚下的华阴市,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是皇帝敕建供奉西岳神的地方,历代均有增修。所谓的公文碑,其实是清中期刻制的一块记录乾隆皇帝关于敕修西岳庙圣旨的碑石,因其体制较大,字体工整,文字精炼,故号称为“公文碑”。
![](https://img.haomeiwen.com/i1788129/cdf513bd9c5896bc.jpg)
关于公文碑还有一段历史故事。乾隆四十二年,关中大旱,眼看着大地龟裂,禾苗枯萎,百姓面临着减产绝收的危险,这可急坏了时任陕西巡抚的毕沅。最后听说西岳神十分灵验,于是他带领陕西大小官员登祭华山求雨,求雨后果真灵验,关中降得甘霖,缓解了旱情。于是毕沅上书皇帝,说明关中大旱的实际和求雨的前后经过,并说臣奉命求雨,西岳神特为陛下降得甘霖。乾隆查看完奏折后批注“知道了”,但可想而知乾隆心里是十分高兴的。不久,毕沅再次上书,奏称西岳庙年久失修,前者求得甘露,民感其神恩,为报谢神祗欲修缮西岳庙。乾隆看完奏折,批注“准”,并下拨白银十二万两,并亲笔御书“岳莲灵澍”金字匾额一幅,西岳庙得以修葺一新。后来拨款的圣旨下达陕西,毕沅特地刻制石碑一块,将圣旨全文刻录下来,以示纪念,就是这块公文碑。
石碑全文:“乾隆四十二年十月初九日内阁奉上谕:陕西华岳庙自三代以来即为望秩之地,规模宏壮,体制尊崇。近岁风雨调匀,屡昭灵应,昨据该抚毕沅奏称,因岁久倾颓,急续葺治,约估需银两十二万余两等语。此项工程甚巨,理宜发帑兴修,著于内务府拨银十二万两,交毕沅核实办理,造报内务府核销。务必工程坚固,庙貌鼎新以妥,神庥而昭秩祀。钦此。”字体苍劲有力,文章简介明了,号称公文之楷范。
![](https://img.haomeiwen.com/i1788129/e821aa717afe516d.jpg)
由此圣旨可以看出,当时敕修工程是乾隆从内务府皇室私房钱里划拨的,而且书写的匾额也用烫金装饰,足见皇帝对此事的重视。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这件事的来龙去脉来发现一个精明能干,老道于官场,稔熟皇上心思的职场能人—陕西巡抚毕沅。他是这件事的核心人物,一手促成了西岳庙的维修事项,而且还得到了皇帝的拨款和御笔赐匾,实的虚的都有了。他求雨本是身为一地父母官的职责,求得甘霖后却归功于皇上。乾隆后期本身爱慕虚荣,自信爆棚,肯定非常受用。
当然,这里有个不算牵强的理由,就是五岳本为社稷之神,古时就有皇帝亲祭的先例,所以毕沅说受皇命求雨,神赐甘霖,也不是牵强附会,生拉硬拽。有了这个前提,后面再奏报修葺事宜,水到渠成。最后画龙点睛之处,就是毕沅特地将乾隆圣旨刻碑纪念,以示皇帝心系百姓,敬仰神灵之德,又极大满足了乾隆好大喜功之心,不可谓不妙。
![](https://img.haomeiwen.com/i1788129/b5e2170920eff952.jpg)
此块石碑被精心安置,特地修了碑亭遮风避雨,也是由于碑文的内容所决定的。相比之下,有好多石碑露天安置,年代久远,风吹日晒,风化比较严重。西岳庙为敕修,规格本身就比较高,加之庙里好多古建较好地保持了原有的样貌,实为罕见。比如明代的石牌坊,就有好久处,还有一座棂星门,原木色,明七暗九格局,皇家风范十足,很有韵味。究其原因,一是日本侵华期间,未渡黄河过潼关,避免了战火;二是文革期间,西岳庙当时是某军队单位驻地,避免了冲击,所以幸得保存完整。后花园有个万寿阁,民国时期被某军阀炸毁,后又十分后悔,便在原址建了一个西洋风格的三层别墅。但终因与整个古建不协调,而在原址重建了万寿阁。
![](https://img.haomeiwen.com/i1788129/e0d772a829cf7c77.jpg)
如果除去人为或者自然灾害,岁月的痕迹只会使这些古建更加显出一种神秘而庄严的色彩。置身其间,看着原木色卯榫层层叠叠,古朴精美的石坊沉静典雅,文人墨客、达官贵人或帝后名流用石碑记载着不朽,一种岁月的穿梭感油然而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