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 文章系原创非首发,首发平台公众号,昵称:细水缝隙,文责自负。
《小王子》说:“把这本书献给大人,其中之一是献给后来成了大人的那个孩子。所有的大人当初都是孩子(但是很少有大人记得这一点)。”
每个大人都是从孩童时期走过,成为了后来的大人。
在教育孩子方面,有的大人却忘记了自己曾经也是孩子,把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孩子。
美国著名家庭治疗师萨提亚曾说过:
“一个人和他的原生家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而这种联系,很可能影响他的一生。”
所以,教育孩子不是强加大人自己的意愿,而是顺应孩子的成长过程,加以引导。
01 教育孩子,有边界感
《拥抱内在的小孩》一书中说:“父母对孩子的情感反应视而不见,就是在否认孩子的情感价值,会给孩子带来挫败感、自我认知的混乱。”
“我”六岁那年,看了一本叫《亲身经历的故事》的书籍,看见一幅一条大蟒蛇正在吞吃一头猛兽的图画,把它描了下来。
把画好的杰作拿给大人看,他们看不懂,却劝“我”不要再画大蟒蛇了,还是专心学地理、历史、算术和语法吧。就这样,在六岁时“我”放弃了画家生涯。
大人轻易的指手画脚就这样断送了一个孩子的梦想。
心理学有个效应叫“鱼缸法则”,讲的是这样一个小故事:
“几条小鱼放在一个鱼缸里,好几年了,还是那么小。有一天,鱼缸被打破,就把它们养在院子池塘里,没想到这些鱼竟然疯了似的长得很大。”
鱼需要自由的成长空间,更何况人呢。
冰心曾说过:“让孩子像野草一样自由自在地生长。”
大人常帮孩子作选择,选学校,选兴趣爱好等,孩子却没有任何发言权。
这样的教育是失衡的,父母越界了。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清醒的父母会有一定的边际感。能做到在爱与规则之间找到平衡,在引导与放手之间把握分寸,让孩子在充满平等与尊重的环境中茁壮成长。
02 与孩子相处时,懂得换位思考
在生活中,“我”同很多严肃的人打过很多的交道。
碰到头脑清楚一点的大人,“我”会拿出一直保存着的画作第1号给他看。想知道他能不能看懂。但大人总是这么回答我:“这是一顶帽子。”所以,我就懒得跟他说大蟒蛇、原始森林或者星星了。我只好说一些他能懂的事情。我跟他说桥牌、高尔夫、政治或者领带。大人就挺满意,觉得认识了一个正常人……
“我”懂得了与大人打交道,要说他们能听得懂的话题。然而在“我”交流时,他们还依旧用他们的思想与我交流。
克鲁泡特金在《互助论》中说:
“只有互助性强的生物群才能生存,对人类而言,换位思考是互助的前提。”
换位思考,不仅是帮助对方,还是收获的过程。
孩子生来都是与众不同的,他们有着自己的想法与天马行空。
对于孩子的那些天马行空,即便你不理解,也不要急着去否定他。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亲子关系会锦上添花,这样换位思考更容易赢得双赢。
马歇尔·卢森堡在《非暴力沟通》中说:“沟通的目的是建立连接与理。”
把孩子当朋友看待,孩子会越来越喜欢与父母交流,亲子感情更深厚。
03 对孩子的自身发展,能够正向引导
两次画作的挫折,让“我”泄了气,听从了对大人来说学有用的地理、历史等,另选职业,学会了驾驶飞机。
有位作家曾说:“接纳和欣赏孩子的独特性,帮助他们成为他们自己想成为的人。”
大人把自己的理想或愿望强加给孩子,认为那是为孩子好,却忽视了孩子的内心想法。
大人总是以自己的思考为参考标准,长此以往,只会让自己的思想代替孩子的思想,遏制孩子的发展。
优秀的父母会对孩子的成长加以正确引导,会尊重孩子的选择与内心诉求。
《续窗边的小豆豆》中的小豆豆想去香兰女子学校上学,那里有她喜欢的音乐啊舞蹈啊英语啊。她的妈妈看到女儿对自己梦想的渴望,也鼓励她去。即便那时生活条件艰苦,还是带着她一起去办上学手续。
孩子的教育是漫长的,也是需要智慧的。
请多给孩子足够自由的空间,让孩子去探索、试错和发现,找寻他们自己的热爱。
父母以恰到好处的距离陪伴孩子,学会放手,孩子才能飞得更高,走得更远。
写在最后
纪伯伦的一首诗:
“你的孩子,其实不是你的孩子,
他们是生命对于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
他们通过你来到这世界,却非因你而来,
他们在你身边,却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予他们的是你的爱,却不是你的想法,
因为他们自己有自己的思想。”
每个孩子都是一颗花的种子,只不过每个人的花期不同。有的花一开始就灿烂绽放,有的花需要漫长的等待。
教育孩子的正解是与孩子一起成长,父母给孩子最好的托举是家庭有爱。
父母对孩子恰当好处的爱,才能让孩子更好地自由生长。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