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杜豆豆
最近天气越来越热了,夏日炎炎,人们都穿上了短袖,或者开起空调,或者吃起冷饮来消夏避暑。
古人没有这些现代产物,你们知道古时候的夏天是什么样子的吗?会和我们现在一样吗?让我们一起到诗歌里去看一看吧。
《夏夜追凉》
(宋)杨万里
夜热依然午热同 ,
开门小立月明中。
竹深树密虫鸣处 ,
时有微凉不是风。
今年夏天实在是太热了,都到夜里了,还和中午差不多,热得我在床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打开门,我独自一人站在月光下。
从深深的竹林和密密的树丛中,传来一声声虫子的鸣叫。一阵阵清凉的微风暗暗吹来,给我清凉的或许不是轻风吧?心静了,自然就觉得清凉了。
这首诗的作者是南宋诗人、文学家杨万里。杨万里(1127年10月29日—1206年6月15日),字廷秀,号诚斋,吉州吉水(今江西省吉水县)人,与陆游、范成大、尤袤并称“南宋四大家”。
他一生写作勤奋,相传有诗20000余首,现存诗4200首,初学江西诗派,后学王安石及晚唐,独创“诚斋体”,讲究“活法”,善于捕捉稍纵即逝的情趣,用幽默诙谐、平易浅近的语言表达出来,成为一代诗宗。就连陆游都自叹不如地评价说:
“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
意思是说,写文章这事儿,自有公道,我是不如杨万里呀,这可是天下人都认同的。
这首诗大概创作于1169年左右,诗人已经年过四十。当时,他正回乡闲居。这天夜晚,家里太热睡不着觉,他便到廊桥上纳凉,皎洁的月光辉映着远处的竹林,听着夏夜里悦耳的虫鸣,夜深气清,他有感而发,于是写下了这首《夏夜追凉》诗。
“追凉”也就是乘凉的意思,但用“追”一字,“凉”就被拟人化了,更有动感。“夏夜”则指明了时间。标题四个字,简明扼要,很容易让我们产生画面感:诗人在夏夜,去找地方凉快。
为什么要在夜里去找地方凉快呢?首句有了回应,“夜热依然午热同”。因为太热了,都到晚上了,还和中午一样热。
怎么办呢?屋里呆不住,于是,诗人“开门小立月明中”。“开门”,说明诗人原在室内睡觉,但是太热睡不着,只好打开门,到月光下去站一会儿。
外面凉快吗?诗人没直接说,而是将视线引向了周围的环境,“竹深树密虫鸣处 ”。竹林深深,树荫密密,很是清幽;虫鸣唧唧,又显出了夜深的静谧。
“时有微凉不是风”,诗人这时似乎感到了些许凉意,但是,这微微的凉意却“不是风”,而是因为夜深气清,心静生凉。
原来,心静生凉才是诗人想要表达的意趣,消夏的良方,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心静自然凉”。
白居易在《消暑》一诗中,也曾经表达过同样的感受:
“何以消烦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
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
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
意思是说,怎样才能让你在酷暑不感到闷热烦躁呢?只要你在院子里坐着,静下心,心里不存杂念,你就会感觉到有凉风隐隐吹来。想散热,还得心静。想感到凉快,你这脑子里要空。
亲爱的小伙伴,在夏季的夜晚你还听到过哪些声音?你有过“心静自然凉”的体验吗?请在下方的留言区告诉我吧。今天的每日一诗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明天再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