啜茗录(09)

作者: 观巢居笔记一一杨府的文 | 来源:发表于2017-10-18 04:46 被阅读0次

    读叶隽《煎茶诀》

    杨府/文

    此书作者叶隽,字永之,自署越溪(今浙江宁海)人,生平不详,大约生活在清雍正乾隆年间。其他则史书无载。作者因无籍籍之名,其所作在国内也罕有所闻,甚至无传。直到20世纪六十年代初,中国茶史学家朱子振教授担纲《中国茶叶历史资料选辑》,才予以关注,并广为搜集,收录其中。该书延至80年代前始出版,《煎茶诀》才得以跻身国内翰园。而东瀛日本历来视中华为上国,即是片纸寸楮,也奉为圭臬。因此,这部茶书得以保存于日本。我曾在孔夫子旧书网上,看到二种来自日本的光绪年间的手抄本,线装,八页,都要价不菲,最高竟高至三千多元。可见其珍贵。

    《煎茶诀》在日本主要有两个版本流传,一是宝历甲申本(乾隆二十九年,1764年),前有日本著名禅僧“蕉中老衲”作的序言,共八则。但这八则也不全是叶隽的原文,而是被“蕉中老衲”添改补缀过的,他认为叶著“犹有遗漏。倾予乘闲补苴,别为一本”。擅自在叶著之前,增《制茶》一节,在《择水》、《煎茶》、《淹茶》各节也都添加有字句,在原文末,又补《花香茶》一节。而糟糕的事,凡增补的内容都没有标明出处,给后来者造成一定的混淆。另一是明治十二年(光绪五年,1879年)刻本,前有旅日华人王治本所作序、日本小田诚一郎“训点”。王治本(1836—1908),清慈溪黄山村(今浙江宁波江北慈城镇)人。咸丰时贡生,候选库大使。诗文俱佳。光绪元年(1875)赴日,在日达30年之久,传播中国文化不遗余力,当时日本的“文人儒士,仰之如泰斗”。曾向日本学界推荐《红楼梦》,引起轰动,从而形成日本的“红学”。在明治刻本中,尽删“蕉中老衲”序言,以及其所补的被判定为并非叶氏原作的段落章句,砍删幅度较大,有正本清源之功。但同时又无端从明代屠隆《考槃余事》中采录七则茶事,续貂于叶著之后。凑成十三则。但除第一则《茶具》与茶有直接关系外,其余像《书斋》等均与茶无涉。两个版本各有优劣,可以参校比照。现在,世上所传,基本上都以叶隽的原六则为标准。这六则分别是:《藏茶》、《择水》、《洁瓶》、《侯汤》、《煎茶》、《淹茶》。

    啜茗录(09)

    《煎茶决》篇幅不长,每则也就百十来字,即使把此后增补的明治本算上,也仅十三则,千把字而已,谈不上长,内容也不丰赡宏富。但古人为文,讲究言简意赅,《煎茶决》即属此列,短而蕴藉,观点明晰新颖,也多有一孔之见,言之有理有据。非但不盲从前人,而且还有所发微。正如蕉中老衲在序言中所说:“叶氏之《诀》,实得其要,……如或灾木,与好事者共之。”

    日本人重视饮茶,尤其推崇唐宋饮茶之法。《煎茶决》正是在萃取前人烹茶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纪事考证,参以己见,翻出新意。因此,《煎茶诀》在日本流传甚广,一刊再刊,研究他的文字也如春华之繁。其实,《煎茶诀》只是叶隽所写关于茶的笔记体短文,本难称书,但“茶诀一篇,语不多而要妙尽矣。命之剞劂以施四方君子云。”这是资助其最初刊刻该书的木孔恭所说的话,指出其了旨归所在。

    如第一则《藏茶》云:“其壶如尝为冷湿所漫者,用煎茶至浓者洗涤之,曝日待干、封固,则可用也。”

    以浓茶汁洗涤茶壶、晒干后用,此为品茶一法,自唐至清几百种茶书,未有如此记载。以茶洗壶的观点,实出于叶氏。今日每见喝功夫茶,常以第一盏茶,自大镬浇于小壶之外,尤其是紫砂。我想作用有三:一,暖壶,使其茶的温度延时;二,起养壶之效,壶养得好,泡出的茶更有醇厚之味;三,因茶叶在采制、封装等过程中,或略染微尘,这第一盏茶,即起到洗茶的作用。

    第二则《择水》云:“煎茶,水功居半。陆氏所谓‘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山水,拣乳泉、石池涓涓流出者;江水,取去人远者;井,取汲多者佳也。然互有上下,品可辨也。”

    历来烹茶选水之作甚多。陆羽《茶经》首推山泉水,次江水,次井水,后来论者皆未脱此窠臼。《煎茶诀》也认同此点,但又不能一概而论。叶隽认为,即使是山泉水、江水、井水,各自也有上下之分,甚或有的江水或井水就比泉水为优。就要具体看是哪里的水了。有一则流传很广的故事,叫王安石三难苏学士:

    苏东坡要到蜀地去,临行前来给老师王安石辞别,荆公说:“老夫幼年寒窗灯下日久,染成陈疾。今觅得一偏方,须用中峡巫峡之水服之。”请他返回时相捎。东坡回来时,面对三峡美景,一心只顾赏景吟诗,忘了王安石请托之事。及至忽然想起时,所乘船只早已过了中峡,而入下峡了。东坡暗忖:“三峡相连,并无阻隔。上峡流入中峡,中峡流入下峡。本是一江水,焉能分出好歹?”便随取下峡之水而归。荆公略试,便直言是下峡之水,焉得相欺?”东坡大惊,请教如何辨之。荆公细言道:“三峡之水性,出于《水经补注》。上峡水性过急,下峡又太缓,中峡则缓急居中。用三峡水烹阳羡茶,上峡味浓,下峡味淡,中峡浓淡之间。今见茶色半晌方起,故知是下峡水也。”东坡至此对老师荆公佩服之至。

    这就很好地说明了,如果取水的地方远离人群,水自然洁净,无污染。井水也是一样的,汲多者就不会成为一潭死水,常言说,流水不腐,就是这个道理。用这样清洁的水质泡茶,茶的醇香也就可想而知了。

    第三则《洁瓶》云:“瓶不论好丑,唯要洁净。一煎之后,便当辄去残叶,用粽扎刷涤一过,以当后用。不尔,旧染浸淫,使芳鲜不发。若值旧染者,须煮水一过,去之然后更用。”

    所谓茶瓶,就是用来煮茶的瓶子,每煎一次茶之后,就要刷洗一遍再用。不然,就会有茶渍,茶瓶也就不再光鲜。若被旧茶染了色,就要用水煮一下,去了色再用。从人们的健康角度而言,也是很有道理的。现代研究发现,茶垢含有镉、铅、铁、砷、汞等对人体有害的多种金属物质。茶杯茶壶等,长期被茶渍茶垢所洇染,在饮茶时便会带入身体,引起神经、消化、泌尿造血系统病变和功能紊乱,危害健康。故有饮茶习惯者,应经常及时清洗茶具内壁的茶垢。此饮茶小节,简单但是使用,前人之作,多不曾论述。

    诸如此类,不一而足,略而不论。

    观之叶隽的《煎茶决》,可知作文之道,无需长,言之有物,有自己的观点就行。此诀告诉我们,今日的饮茶方式,即以开水冲泡式,是延续自明清;而唐宋以前的饮茶方式主要是煎茶。很讲究水的品质。这或许与制茶方式的不同而趣异。明清以来,则崇尚喝芽茶、叶茶,水温不宜为沸,因此,就更不能把茶放在釜中去煮了。《煎茶诀》不仅保留了唐宋茶书的某些有益的文献,且对现实生活中的茶事、茶艺,有所阐发,翻出新意。因此,在讲究精致生活尤其是视茶艺为大和文化圭臬的日本上层社会,首先得到尊重与好评。据说,《煎茶诀》成稿后,由于叶雋是一介寒儒,无力出版。而他的家乡越溪在清代正是出入外洋的一个港口,乾隆之时,中日商船来往频繁。《煎茶诀》文稿或许就是在这种情况下,被日商购买,又带到日本刻印出版的。如今,《煎茶诀》得以回返故里,也算得其所哉,也为琳琅满目的中华茶书之林,增一品种耳!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啜茗录(09)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bfsu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