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说新语之拾遗部(一)

作者: 柯南君bz | 来源:发表于2016-06-22 15:00 被阅读0次

    世说新语是南北朝时期刘义庆等人编著的笔记小说,用每篇只有100字左右的微博体记录了汉末魏晋南北朝时期各种名士的风流轶事,所谓“魏晋风度”在世说新语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其实《世说新语》并没有拾遗一部,这里的故事都是楼主选的里面特别有趣或特别有名的故事,所以应该是荟萃什么的,不过拾遗这两字楼主觉得比较好听,所以就用了……

    1.管宁与华歆一起在园子里种菜,忽然刨出来一块金子,管宁继续挥舞锄头与看见瓦石没有什么区别,华歆把金子捡起来再扔出去。他们两个也曾经坐在同一张席子上读书,这时有高官乘车从门前经过,管宁照旧读书,华歆放下书出去观看,于是管宁割开席子说:“你已经不是我的朋友了。”

    这是“割席断交”的典故出处,至于华歆捡起金子为什么还要扔出去,有人认为这则故事中间省略了一点内容,华歆看到管宁对他的神色才不得已而扔出去的,但无缘无故为什么要省略这一点呢?所以我的观点是二人对待“不义之财”的态度其实是一致的,就是“不可取”,而管宁又比华歆高一个境界,管宁继续挥舞锄头把金子当作瓦石,华歆则把金子捡起来扔在一边,说明还是把金子当金子的。

    小时候学这则故事都是把华歆当成反面教材的,但其实只是两人志向不同而已,管宁志于隐,华歆志于仕,这并没有什么优劣之分,而且华歆为官不仅能力卓著,也很清正廉洁,对曹丕举荐过管宁,曹植,嵇康都对其称赞有加。

    2.华歆与王朗一起乘船避难,有一个人想搭他们的船,华歆很为难,王朗说:“幸好船还很宽敞,为什么不行呢?”后来强盗追来,王朗就想把那人抛弃,华歆说:“我开始之所以犹豫就是因为这,现在既然已经收留了人家,又怎能因为危急就把别人抛弃呢!”于是仍带着他,世人就以这件事判定出了华,王之优劣。

    从这里便可以看出华歆不仅虑事周全,而且相当有原则,不过同样也不能因为这一则故事就把王司徒看成一个小人。

    3.王朗经常在见识和气度方面推崇华歆,华歆经常在年终祭祀那天把子侄聚在一起宴饮,王朗也这么学。有人向张华说到这件事,张华说:“王朗学华歆都只学些表面的东西,所以距离华歆越来越远。

    张华是西晋名臣,在伐吴战争中功勋卓著,是张良后人,张九龄之祖。

    4.王祥侍奉后母朱氏非常恭谨,家有一李树,结的李子特别好,后母就让他一直守着李树,风雨忽然来临的时候,王祥就抱树而泣。王祥曾经在睡觉的时候,后母亲自偷偷地去砍杀他,正巧王祥去小便了,只砍到了空被子,王祥回来知道后母为此遗憾不已后,就跪在后母面前请死,后母因此而感悟,爱之如亲子。

    考虑到汉魏时期的选官制度,王祥实在难以摆脱作秀的嫌疑,毕竟那个时候一旦“孝名在外”就离仕途不远了,所以骆玉明所著的《世说新语精读》里就腹黑了一把,说王祥以“请死”的举动等于公开揭露了朱氏的恶行,令族人皆知,朱氏就不得不收敛,到了父亲去世,王祥成为一家之主时继续事母以谨,又可以博得“孝”的美名,同时维护家族和睦的声誉对于保护它的长期利益也有重要意义,所以王祥还是一思虑周全之人。实际上,出了王导,王敦,王羲之等人的世家大族琅琊王氏正是从王祥开始真正显贵的。

    另外,王祥也是二十四孝之一“卧冰求鲤”的主人公,“卧冰求鲤”最早见于《晋阳秋》或《搜神记》,但两书只载“祥解衣,将剖冰求之”,意思就是王祥脱下衣服鼓足干劲准备剖冰捉鱼,然而到了元人郭居敬所编的《二十四孝》里就变成了“卧冰”而求鱼了,看来“树典型”是古已有之的啊。

    5.司马昭说阮籍为人是最谨慎的,每和他谈话,他的言辞都很玄妙深远,没有对其他人物作出过褒贬。

    阮籍是竹林七贤之一,不过他比较特殊,他对司马氏的征召委事是能躲则躲,能逃则逃,但一旦司马氏以性命相要挟实在躲不了了,阮籍便会妥协。而且阮籍深谙司马氏心理,虽然行为狂放不羁,不拘礼法,但皆在司马氏容忍范围之内,不会做出触司马氏逆鳞之事的,所以司马氏对其容忍度也较高。就像现在你可以说zf腐败,要zf治理腐败,但你如果说zf一D专制,要求多D轮流执正,绝对会被当成政治范逮捕的。

    我们不能苛责阮籍没气节,阮籍写的一首咏怀诗开头两句便是“天网弥四野,六翮掩不舒。”世界被一张弥天大网笼罩,志在高飞的大鸟无法挥动翅膀。从这两句诗也能看出当时局势的肃杀与阮籍心中的忧愤彷徨吧。

    6.魏朝封司马昭为晋公,赐其九锡,司马昭坚决推辞不接受,于是群臣将要去司马昭府邸劝进,司空郑冲急忙派人到阮籍家求其写劝进表,当时阮籍在袁准家,宿醉还没醒就被人扶起来,不经修改就写好了交给来人。时人以为神笔。

    在此前司马昭曾想和阮籍结为儿女亲家,于是阮籍一醉便醉了三个月,司马昭只好不了了之,但写劝进表进位为爵是何等大事,阮籍是躲不过的,即使宿醉未醒也还是被人拉起来写,阮籍只好妥协。

    就在司马昭封晋公的时候,魏帝曹髦说出了那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7.阮裕在剡县的时候,曾有一辆好车,无论谁借阮裕都应允。有人葬母,想要借车但不敢说,阮裕听说后,叹道:“我有车却让人不敢借,还要这车子做什么呢!”于是就把车子烧了。

    阮裕是阮籍族弟,此时确实放达,但也有点没考虑别人感受,那个不敢借车的人知道这件事后该多自责啊。

    8.谢安夫人教导儿子时,对谢安说:“怎么从没见过您教儿子呢?”谢安说:“我常自教儿。”

    谢安是说自己是以具体的行事来对儿子进行身教的意思。忘了在哪看到过一篇文章说谢安是古人中最好听的名字,确实。

    9.王恭从会稽回来后有人看望他,看到他坐着一张六尺长的竹席,那人觉得王恭从会稽回来应该有很多这种竹席,就把竹席要走了,王恭以后就只能坐草垫上了,那人知道后大惊,说:“我本来以为你有很多这东西,所以才要的。”王恭说,“丈人不悉恭,恭作人无长物。”

    这是“身无长物”的典故出处,身无长物是用来形容贫穷的,不是用来形容没什么优点的。

    《禹贡》中有“东南之美会稽之竹箭”的记载,意思是东南的美在于会稽的竹,说明会稽的竹子是很有名的,所以王恭朋友才会有那种想法。

    10.孔融十岁的时候随父亲到洛阳,当时李膺很有名望,任司隶校尉,拜访他的人必须是名士或亲属才给通报。孔融来到门前,对守门人说:“我是李府君亲戚。”经通报后入门就坐,李膺问孔融:“您和我有什么亲戚呢?”孔融说:“我先祖孔子与您先祖老子有师徒之情,所以我与您应是世交了!”李膺及宾客皆以为奇。太中大夫陈韪后来才来到,有人就把孔融的话告诉了他,陈韪说:“小时了了,大未必佳。”孔融说:“想君小时,必当了了。”陈韪很尴尬。

    陈韪的意思是小时候这么聪明,长大后未必也会这么出众,孔融就说,那看来您小时候一定很聪明吧!孔融还真是机智不留情啊!

    11.孔融被曹操逮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孔融大儿子当时九岁,小儿子八岁,两个小孩还在玩游戏,一点没有恐惧的样子,孔融对使者说:“罪只是我一个人,两个孩子可以保全性命吗?”这时儿子从容的说:“大人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随即,来逮捕两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

    这是覆巢之下安有完卵的典故出处,大人是对父亲的尊称。

    12.祢衡被曹操贬做鼓吏,后来在试鼓时祢衡奏了一曲《渔阳掺挝》,鼓声深沉如金石之音,满座宾客皆为之动容。孔融说:“祢衡的罪和那个胥靡相同,但是不能引发明主的梦。”曹操很惭愧就赦免了他。

    这里孔融用了一个典故,商王武丁梦见上天赐给了他一个贤臣,就令画工画出来派人去找,果然在一群服劳役的囚犯中找到了,此人便是傅说,胥靡在这里是服劳役的意思。所以孟子说“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版筑就是筑墙,估计傅说在服役时干的就是这活。孔融这话的意思是祢衡是傅说那样的贤人,但曹老板你不是武丁那样的明主。

    这个《渔阳掺挝》是东汉时彭宠据渔阳反叛的故事,祢衡借此讽刺曹操有反汉之意。这俩活宝还真是一唱一和地损曹操啊!

    13.何晏说:“服五石散,不仅能治病,也觉神清气爽。”

    魏晋士人服食五石散正是从何晏开始的,之后便成为了一种风气,鲁迅在《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中提出魏晋士人狂放不羁与服食五石散有关系,有兴趣的可以看看。

    14.司马师东征,征召李喜为从事中郎,趁此问他:“以前先父征召你你不来,现在我征召你你为什么来了呢?”李喜回答说:“先公以前以礼相待,所以我不来也不会有什么事,现在你用法令强迫我来,我出于害怕,所以只能来了。”

    李喜这话真实诚……

    15.满奋怕风,有次在司马炎旁侍坐,北面的窗户是琉璃的,实际很严实,但看起来像透风的一样,满奋面有难色,司马炎笑他,满奋自嘲说:“臣就像吴牛,看见月亮就开始喘气。”

    这是“吴牛喘月”的典故出处。吴地的牛很怕热,太阳一照就大喘不止,夜里看见月亮以为是太阳,也开始喘起来。

    16.乐广的女儿嫁给了成都王司马颖,当时司马颖的兄长长沙王司马乂在洛阳执政,司马颖起兵相攻。长沙王司马乂亲小人远君子,朝中人人自危,乐广有名望,而且和司马颖又有姻亲,所以就有小人向司马乂进谗言,司马乂就为此事问乐广,乐广神态自若,说:“岂以五男易一女?”于是司马乂便释然不再怀疑了。

    这是八王之乱时候的事,乐广的女儿虽嫁给了司马颖,但五个儿子还在洛阳,乐广自然不敢勾结司马颖。所以要说服别人一定要从利益上说,假如此时乐广跪在地上发誓说自己如何如何效忠司马乂,那真是一点说服力也没有。

    17.司马睿刚过江的时候,对骠骑将军顾荣说:“寄居在他人国土上,心里常怀惭愧。”顾荣跪着说:“臣听说帝王把天下看作自己的家,所以商朝或都为亳,或都为耿,没有固定的地方,周武王也把九鼎迁到洛阳,希望陛下勿以迁都为念。”

    因为江东本为东吴之地,所以司马睿有此言。实际上,虽然司马睿在建康称帝,但其个人势力或名望都不是很高,能登上地位完全靠琅琊王氏以及江南士族的支持,顾荣是东吴丞相顾雍之孙,算是江南士族之首了,顾荣说这话就等于代表江南士族承认了司马睿朝廷了。从这里就可以看出那些世家大族对东晋朝政的影响,这也是东晋成为中国门阀政治巅峰的重要原因。

    18.桓温北伐,经过金城时,看见以前任琅琊内史时所种的柳树都已经十围了,忍不住感叹道:“木犹如此,人何以堪!”扶着柳条,泪流不止。

    这是“树犹如此,人何以堪”或“物犹如此,情何以堪”的最早出处。两手拇指与食指合拢的距离为一围。

    19.谢太傅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而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曰:“撒盐空中差可拟。”兄女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女,左将军王凝之妻也。

    这个教科书里有,所以直接把原文贴上来了。把白雪比作柳絮的那位是谢安大哥谢奕的女儿,名为谢道韫,是个有名的才女,后来嫁给了王羲之次子王凝之,但经常说王凝之没什么才能。

    20.支道林喜欢鹤,住在剡县东南的岇上时,有人送给他两只鹤,不久鹤的翅膀长成想要飞走,支道林舍不得,就把鹤的翅膀剪掉了,鹤高举着翅膀但已经不能高飞了,回头看看自己的翅膀,垂头丧气。支道林说:“既有凌霄之姿,何肯为人作耳目近玩!”于是等到鹤翅膀又长成的时候,就让它们飞走了。

    支道林是东晋人,既是高僧,又是名士。

    21.简文帝司马昱驾崩,其子孝武帝司马曜十余岁便继位,在服丧期间有次天黑了也没哭,侍从说:“按照惯例现在该哭了。”孝武帝说:“真正到了悲伤的时候自会哭泣,哪有什么惯例。”

    淝水之战便是在孝武帝在位期间发生了。

    22.谢安问众子侄:“子弟们又没有参与政事,为什么总想把他们培养优秀呢?”众人都没有说话,这时谢安侄子谢玄说:“就像芝兰玉树,人们总想让其生在自己门前。”

    谢玄就是打赢了淝水之战的前线将军。

    这是“芝兰玉树”的典故出处,比喻有才干的子弟。

    23.桓玄篡位的时候,龙座塌了一点,群臣失色,侍中殷仲文说:“当由圣德渊重,厚地所以不能载。”时人以为善。

    虽然殷仲文的话像段子一样,但在那个情况下最可怕的其实是沉默,这时有人救场是极其必要的。

    24.陈仲弓为太丘县县令时,有一强盗劫财害命,被官吏逮捕。陈仲弓赶去处理,在路上听说有人刚生下孩子却不肯养育,于是立即回头处理这件事,主簿说:“杀人事大,应该先处理。”陈仲弓说:“劫财杀人怎么能比得上骨肉相残呢!”

    25.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陈太丘就是上文太丘县县令,所以称陈太丘。

    26.嵇康被杀以后,山涛推荐嵇康之子嵇绍为秘书丞,嵇绍就去和山涛商量到底要不要出仕,山涛说:“我已经为您考虑很久了,大地四时犹有交替,又何况人事呢?”

    嵇康被司马昭所杀,山涛却推荐嵇绍去司马氏朝廷任职,所以嵇绍有顾虑,实际上嵇绍做官后尽忠职守,最后为了保护晋惠帝被司马颖所杀。

    嵇康写过一篇《与山巨源绝交书》,忘了见谁说过,这篇文章名为绝交,实是秀恩爱,是有道理的。因为第一,山涛名涛,字巨源,骂人应该直呼其名,称字是尊称。第二,这篇文章充满了对司马氏的明嘲暗讽,实际上是借此表达自己不与司马氏合作的志向的。第三,嵇康死时把自己的儿子托付给了山涛。

    27.钟会写完了《四本论》,特别想让嵇康看看,于是揣在怀里去找嵇康,但又怕嵇康的质疑自己回答不出来,于是又不敢去。最后到嵇康门前把《四本论》扔进去,然后就急忙就跑回去了。

    四本指才性同,才性异,才性合,才性离,主要探讨“才”与“性”的关系,也是当时名士清谈的一个重要话题。

    从这里可以看出当时嵇康当时受人推崇的程度,钟会虽如此敬畏嵇康,但后来司马昭冤杀嵇康与钟会的怂恿不无关系,因为后来有件事嵇康让钟会很没面子。

    钟会最著名的事迹是与邓艾分兵灭蜀,灭蜀后钟会在蜀将姜维的忽悠下据蜀自立起兵反叛司马氏,后来被部下叛变所杀。

    28.裴逸民写了《崇有论》,时人与他辩驳,没有能驳倒他的,只有王衍来他才会有点落下风。于是时人就以王衍的理论去辩驳裴逸民,但此时裴又能把自己的理论说得头头是道了。

    魏晋士人崇尚老庄,所以“崇无”,裴逸民却“崇有”,所以很多人去和他辩驳。从这里能看出不是自己理论用起来是不会得心应手的。

    29.起初,给《庄子》作注的有几十家,但都未得要领。向秀撇开旧注另为新解,分析精妙,使《庄子》玄奥的要旨大为畅达。只是《秋水》《至乐》两篇还未写成,向秀便逝世了,向秀之子尚幼,所以所注逐渐零落,但仍有副本。郭象这个人人品不行但很有才智,见向秀之注不传于世,便偷偷当成自己的注,自己亲自注了《秋水》《至乐》两篇,又改换了《马蹄》一篇的注,至于其余众篇,只是改动下文句而已。后来向秀所注的文本被发现了,所以现在有向秀,郭象二人所注的《庄子》,但义理都是一样的。

    现在流行的《庄子》注多为郭象本,《庄子》注的作者虽向来有争议,但向秀的功劳是不容置疑的。

    30.骠骑将军王济是卫玠的舅舅,长相俊美清爽有风姿,但他见到卫玠,总是感叹说:“珠玉在侧,觉我形秽。”

    这是形容卫玠的美貌的,同时也是珠玉在侧和自惭形秽的典故出处。

    31.卫玠刚渡江的时候去拜见大将军王敦,由于连夜清谈,王敦叫来了谢鲲,卫玠见到谢鲲,非常高兴,连王敦也不理会了,于是一直清谈到早晨,王敦一整夜都插不上话。卫玠向来体弱,所以母亲常常不让他过多清谈,这一夜忽然谈了这么久,于是一病不起。

    从这里能看出清谈也是很费神力的。

    32.丞相王导看见太子洗马卫玠,说道:“身体明显很羸弱,虽然每天还很舒适,但还是好像比衣服还要弱。

    卫玠身体一直很羸弱,所以“看杀卫玠”虽然感觉荒唐,但其实是可信的

    33.卫玠从豫章郡到都城建康时,人们很早就听到过他的名声,出来看他的人多得像一堵墙,卫玠本来就羸弱,身体不堪这种劳累,终于重病而死,时人谓看杀卫玠。

    这是“看杀卫玠”的典故出处。

    34.中军将军殷浩看了佛经,说:“玄理也在这上面。”

    魏晋时期清谈的内容开始是以道家学说重新解释儒学,所以时人普遍推崇的其实是道学,后来佛教传入,并大盛与两晋南北朝,于是佛经也逐渐成为了名士清谈内容,同时也出现了很多善于清谈的名僧,例如支道林。

    此时也是道教的发轫期,易中天的《易中天中华史系列》说了一个很有趣观点,说中国是不可能自主产生宗教的,道教的产生是模仿的佛教,佛有寺,道就有观,佛有僧尼,道就有道士,佛有袈裟,道就有道袍。当然这些只是表面的表现而已,毕竟基督教还有教堂神父呢,不能据此就说谁模仿的谁,详细地解释需要参看原著。

    35.褚裒对孙安国说:“北人做学问,深厚广博。”孙安国回答说:“南人做学问,简要精深。”支道林听说这件事后,说:“圣贤就不说了。自一般人以下,北人看书,如显处视月,南人看书,如牖中窥日。”

    牖就是窗户。褚裒是南方人,孙安国是北方人,所以他们说这话是互相戴高帽子,至于支道林的话就应该是贬义了吧。

    这是“显处视月”与“牖中窥日”的典故出处。

    36.支道林去拜访谢安,当时谢安侄子谢朗还年幼,病刚好,身体还不能劳累,也和支道林一起清谈,到了辩论非常激烈的时候,谢朗母亲王夫人在后面听到,一再派人把谢朗叫回来,但谢安把他留住。于是王夫人自己出来,说:“孩他爸死得早,我一生所寄只在这孩子身上了。”于是流着泪把谢朗抱回去了。谢安对同座人说:“家嫂言辞心情正气而冲动,是值得传诵的,遗憾的是没能让朝官听到。”

    魏晋士人最推崇真性情,所以对于大嫂的行为谢安很赞赏,从这里也能一窥当时女性地位,很明显,这时的女性地位与宋元明清时期女性极其低下的社会地位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实际上,宋以前男女离婚后女方再嫁是很正常的事,例如焦仲卿妻刘兰芝回家后连县令也遣媒人为子求婚呢。

    37.谢安趁子侄聚集在一起的时候,问:“《诗经》中哪句最好?”谢玄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谢安说:“訏谟定命,远猷辰告。”谢安认为这一句有高雅之人的深远意趣。

    谢玄的话代表了大多数人的看法,谢安自己说的那两句意思是:以伟大的谋略来制定国家政令,把宏大的计划适时地布告天下。从文学上来说当然是谢玄说的那两句最好,但其实谢安意不在此,谢玄是谢氏家族下一代中的翘楚,为了整个家族能够继续辉煌,谢安除了把谢玄培养成一个有才华的名士外,更要培养其作为政治家的气魄,继续看下一条。

    38.谢玄年少时,喜欢佩戴紫罗香囊,谢安很担忧,但又不愿伤他心,于是与谢玄打赌,赢得了香囊,然后把他烧了。

    魏晋士人有种阴柔美的倾向,所以谢玄佩戴香囊在当时不奇怪的,但这很明显不符合一个政治家的形象,谢安不愿直说伤他心,所以就用打赌的方式,把香囊赢过来然后烧了,让谢玄自己体会用意。

    谢安教育子侄方式确实值得称赞,像前面“大雪纷飞何所似”那一则,大家都能看出来是谢道韫描述的比较好,但谢安照顾到谢朗面子于是只是笑并没有明说出来,再加上这两则可以看出谢安说“我常自教儿”并不是对媳妇的狡辩。

    39.曹丕让东阿王曹植七步作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处以死刑,曹植应声便作成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曹丕深有愧色。

    漉菽就是过滤残渣,萁是豆秸,釜与鼎类似,都是古人煮饭用的东西,就像现在的锅。

    东阿王是曹操死后曹丕给曹植的封号,曹丕登基后一直打压曹植,经常给他换封号封位,例如安乡侯,鄄城侯,雍丘王等,东阿王这个封号是曹植最后的封号,但这个封号是曹丕死后曹叡封的。

    曹丕不是个昏庸之主,在朝堂之上做出这种近乎胡闹的事情很难理解,所以这个如此戏剧化的一则故事一直有人怀疑其真假。

    40.庾子嵩作成《意赋》,他的侄子庾亮看到了,问道:“如果有那样的感情意趣,那就不是赋能说尽的;如果没有那样的感情意趣,那还作赋干什么呢?”庾子嵩答道:“正在有意无意之间。”

    正在有意无意之间,说得太妙了!

    庾亮是东晋四大执政之一,王导,庾亮,桓温,谢安,庾亮是其中政事才能最不显著的,执政期间一意孤行,不懂变通,与苏峻矛盾激化,最终酿成了后来的苏峻之乱。

    41.孙绰作《庾公诔》,袁羊看了后说:“从这诔文中能看出一张一弛的治国之道。”时人认为这是很有名的评价。

    袁羊的原话是“见此张缓”,这四个字的意思直到现在都没有定论,不过我所参考的《世说新语译注》一书解释为以上意思,我觉得还是很有道理的。其实孙绰和庾亮交情并不深,所以庾亮的儿子认为孙绰作《庾公诔》是故意抬高自己。

    “诔”是几年死去的人的一种文体,《红楼梦》宝玉就为晴雯作过一篇《芙蓉女儿诔》,是全书篇幅最长的诗词文赋,脂砚斋透漏后来黛玉香消玉殒时宝玉也为黛玉作过一篇诔文,只可惜我们永远也看不到了。

    42.孙绰说:“潘安的文章就像华锦一样,没有一处不好;陆机的文章好像淘沙见金,经常能发现瑰宝。”

    潘安就是那个帅哥。陆机是陆逊之孙,吴亡后仕晋,文学才能极其突出,与顾荣,陆运合称“洛阳三俊”。

    43.曹丕受禅,陈群面露忧戚,曹丕问:“朕应天受命,你怎么那么不开心?”陈群说:“臣与华歆心中犹记着先朝,现在虽遇盛世,但悲伤的感情还是忍不住露出来。”

    陈群和华歆虽然都当过汉臣,但当时的汉是被曹氏把持的,实际上二人一直都是依附曹魏的,对汉朝是没什么感情,陈群这样说只是沽名钓誉而已。

    44.诸葛亮驻扎在渭河旁的时候,曹魏关中震动,魏明帝曹叡很怕司马懿出战,于是派辛毗为行军司马。司马懿与诸葛亮隔渭河对峙,诸葛亮千方百计诱使司马懿出战,司马懿果然气愤地将要出战。诸葛亮遣间谍查探,间谍回来后说:“有一个老头,执黄钺毅然立在军门前,军队无法出来。”诸葛亮说:“这人一定就是辛毗。”

    曹叡不让司马懿出战是因为怕司马懿打不过诸葛亮,诸葛亮虽没有三国演义写得那样多智近妖,但他数次北伐都给曹魏带来了极大震动,最后多因粮尽退兵,不能不说遗憾,就是在这次诸葛亮送给了司马懿女子衣物。其实关于这则故事《晋书·宣帝纪》记载地比较好:“亮数挑战,帝不出,因遗帝巾帼妇人之饰。帝怒,表请决战,天子不许,乃遣骨鲠臣卫尉辛毗杖节为军师以制之。后亮复来挑战,帝将出兵以应之,毗杖节立军门,帝乃止。”帝指的就是司马懿,因为他后来被追封为晋宣帝,天子指的是当时魏帝曹叡。司马懿与曹叡的双簧诸葛亮也是一眼看透的,亮说:“彼本无战心,所以固请者,以示武于其众耳。将在军,君命有所不受,苟能制吾,岂千里而请战邪!”司马懿也知道自己打不过诸葛亮不能出战,之所以向魏帝请战是给下面那帮早已怒发冲冠的将领们看的,如果司马懿真有办法打败诸葛亮,兵贵神速,司马懿是不会笨到千里请战的。曹叡也是明白人,所以派了一个监军阻止司马懿出战,给司马懿一个台阶下。

    45.曹髦被杀,朝廷内外哗然,司马昭问侍中陈泰:“有什么办法能使群情平静下来呢?”陈泰说:“唯有杀贾充以谢天下。”司马昭说:“有比这轻一点的办法吗?”陈泰说:“只有比这重的,没有比这轻的。”

    曹髦在位时不甘大权旁落,带领百人杀进司马昭府邸,但反被贾充所杀,贾充犯的是弑君大罪,所以司马昭必须杀贾充以谢天下。为了保护主子,结果被主子当成挡箭牌牺牲这种事在史书上其实并不少见。

    多说点,古代是个人治的社会,领导的个人才能极其重要,就像秦统一六国不仅有民风剽悍,商鞅变法等原因,但战国末期秦国国君一个比一个屌其实是更重要更直接的原因,秦孝公之后有惠文王,然后秦昭王,然后秦始皇(中间的秦武王等虽没什么才干,但好在死得早,对历史影响小),所以杜牧说“奋六世之余烈”,反观山东六国,战国后期有为的君主大家记得谁?好像没有,其实山东六国也有过变法,魏有李悝(kui),楚有吴起,但由于上层领导的原因这些变法都没坚持下去,只有秦的君主坚定不移地将变法实施了到底,于是秦统一六国。

    在司马篡魏这件事上也是这样,假如司马懿对曹操,司马师对曹丕,司马昭对曹叡,那司马氏一定篡不动魏,因为这三曹才能是高出这三司马的,但没想到司马懿这个忍者神龟熬过了曹操,熬过了曹丕,熬过了曹叡,一直熬到了幼帝曹芳!于是老狐狸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控制了曹魏政权,司马懿死后他的两个儿子及一个孙子都算得上文韬武略,曹芳,曹髦,曹奂再怎么不甘为傀儡也改变不了什么了,因为他的敌人司马氏正人才济济,魏少帝毕竟太年轻,才能比不上司马氏,于是司马氏篡魏成功。

    这样想或许有人觉得太浅显,太表面,有人还是喜欢找根本原因,但其实有时表面的原因才是真正的原因,历史没那么多必然,历史是由无数的偶然组成的。

    46.和峤被晋武帝司马炎亲近器重,一天司马炎对和峤说:“太子好像比以前更有长进了,你快去看看!”和峤回来后,司马炎问怎么样,和峤说:“皇太子圣质如初。”

    司马炎的太子司马衷是个弱智,和峤说“皇太子圣质如初”其实意思就是“皇太子还和以前一样傻”,所以和峤多次向司马炎说太子不足以继承大位,但司马炎最终也没同意。

    其实有时司马炎也起过废太子的想法,但屡被贾南风阻挠。

    47.山涛的大儿子正戴着一顶便帽倚靠在车上,晋武帝司马炎想见他,山涛不敢推辞,就去问一下儿子,儿子不愿意去。时人认为这个儿子胜过山涛。

    戴着便帽见人是不礼貌的,所以山涛之子不肯去。

    说到竹林七贤,人们可能想当然地认为这几个人都是隐士,放浪不羁,誓不出仕的那种,但其实并不是,七贤中只有嵇康,刘伶,阮咸算得上是隐士,山涛积极出仕,阮籍只是有限度地猖狂,从不触碰司马氏底线,向秀在嵇康被杀后立马出仕,王戎更是官至吏部尚书,太子太傅,中书令等。

    48.齐王司马冏为大司马,辅政,嵇绍为侍中,去司马冏那里报告事务。当时司马冏正在举行宴会,和葛旟(yu),董艾等讨论政事,葛旟等人对司马冏说:“嵇侍中善于弹奏丝竹等乐器,您可以让他弹奏看看。”于是司马冏派人送来了乐器,嵇绍推辞不肯演奏。司马冏说:“今天大家一起宴饮为欢,你为什么推辞呢?”嵇绍说:“您们一起辅助皇室,做的事情应该可以当成榜样,我虽然官职卑微,但毕竟还是个侍中,演奏乐器是乐官的事,不可以穿着官服而做伶人的事。现在如果非要逼我的话,我不敢推辞,当应该脱掉冠冕,穿上便服,这是我的想法。”葛旟等很尴尬就退了出去。

    这里也从侧面反映了古时伶人的地位确实不高,其实不仅伶人,因为古人崇尚读书,所以几乎任何手艺人地位都不高,例如阎立本,我们想当然地以为他地位会很高,但其实并不是,有次唐太宗和臣子们游玩,看到景色优美,就命人就把阎立本找来,阎立本当时也是一个级别不低的官员,听闻传召立即大汗淋漓地跑过去,到地方后人们用充满戏谑毫无尊重的眼神看着他,回到家后阎立本对儿辈们说,你们长大后可千万别学画画啊!

    49.阮脩谈论到底有没有鬼神,有人认为人死后有鬼,阮脩却认为没有,说:“现在自称见过鬼的都说鬼穿着生前衣服,如果人死后有鬼,那衣服死后也有鬼吗?”

    哈哈,这的确是个问题。

    50.丞相王导买了一些歌女,还给歌女安排坐席,当时蔡谟在座,看到这种情况非常不高兴地离开了,王导也没留他。

    这应该是王导执政后期的事,因为王导后期已经把整个局势看破了,东晋北伐统一中原是不可能的了,最好的情况就是保持现状,而保持现状最好的方法就是让皇族与士族,江北士族与江南士族等各大势力之间别出什么大的矛盾,所以王导后期主要在和稀泥,给人一种老糊涂的感觉,王导自己辩护说,现在你们都说我糊涂,但以后你们肯定会怀念我这种糊涂啊。

    不过也有可能是前期的事,因为王导,蔡谟两人本就不和。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世说新语之拾遗部(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ccnd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