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参果子
我是没有认出来,父亲说,屋檐下的那对燕子,就是去年来的那一对。
燕子儿时的记忆里,燕子是益鸟,大人们是不让逮的,甚至连看都不能多看,否则坏眼睛。正基于此,从小到大,对于燕子的喜爱超出了许多鸟类,甚至于,那些锦袍加身的鹦鹉。
五一刚过,它们就飞回来了。或是久违了的缘故,叽叽喳喳的叫声显得格外亲切。冬天新做的铁管屋顶架子成了它们的落脚之地,它们在上面跳跃着,追逐着,仿佛舞动的精灵。
我时常和孩子们坐在屋檐下看它们。尾巴分叉明显,体态稍微娇小的那只是母燕子,另一只尾巴粗壮,头小却胸阔,那是公燕子。除非觅食玩耍,它们几乎都并排站在铁管上,看着屋檐下正在做的窝,叫着,许是商量该怎么装潢,该用些什么材料。
小学时的那篇《小燕子做窝》还记忆犹新,如今仔细观察,倒觉得真是有趣的多。以往在村里的时候,它们觅些泥土是极为方便的,怪不得村里的燕子多;而如今,城里的水泥马路上,哪里去体会谁家燕子啄春泥的情景?想必是飞了很远的路,才找到合适的茅草,再拌上唾液,和成泥,一口一口的,一层一层的,粘合在一起,那仔细细腻认真的样子,决不亚于在焊接精密的水立方鸟巢,人类的许多建筑理念想必就来自于它们。小时候,我也还奇怪:这燕窝能吃?为啥燕窝能吃呢?
燕子隔了一段时间,窝终于做好了,它们不知道从哪儿,衔来许多更细密紧致的绒毛草根,摆放在窝里,过了好几天,我才给孩子们讲明白,它们是要孵蛋了。
孩子们对它们最是稀奇,连吃饭的时候,也要抬头看它们每天奔忙的样子,等到那只母燕子趴在窝里不动的时候,儿子还说,爸爸,燕妈妈要生小宝宝了?女儿抢着说,是生蛋,和乌龟一样,然后才,才,才……女儿显然无法理解书本上的孵化是什么意思。他们更多的动物知识显然来自于电视手机里那些视频里,平时他们就喜欢看人与自然,这倒是巧了,可以近距离观察了。
接连数天,燕妈妈都趴在窝里不动,觅食的任务完全交给了燕爸爸,这倒和人类有些相似。儿子吵闹着,要搭梯子上去,女儿也鼓噪着,却被爷爷奶奶严厉制止了。说燕子孵化是不能看的,要不就会把蛋从窝里拿嘴拱出来,摔到地上。想象出来的场景非常恐怖,但却肯定吓住了他们好奇的心。
好在,隔了十来天,就听到窝里发出低微的吱吱声,儿子兴奋的,和姐姐说,有小燕子喽,有小燕子喽!女儿也高兴的,仿若她自己也变成了小燕子。俩个娃在院子里追逐着,叫嚣着,爷爷看着他们在笑,母亲却嚷着,慢些,别跌倒了!慢些,别磕碰了!他们哪里理会这些,径直一个拐弯,从奶奶身边划过,跑往巷子里去,许是和小朋友分享快乐去了。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更感人的画面每天在感动着他们,虽然说那些场景让大人们觉得麻木。俩只燕子很早就出去觅食,可能要飞很远,起码是几公里之外的野地里,才会有那么多的虫子供它们给小燕子实用。不过,那场景的确很伟大:
四只还裸露皮肤,摇头晃脑,站立不稳的家伙趴在窝边上。燕妈妈飞回来,嘴里含着虫子,它们叫着,拥挤着,嘴巴张的比它们的爸爸妈妈大多了。燕妈妈从斜面上抓住窝边,从第一只小燕子开始,把虫子往它们嘴里送去,然后扭头又飞了出去;一会儿,燕爸爸又是如此。它们轮流往复,丝毫不停歇,只是在院子里盘旋几个圈儿,就又匆匆远去了。看着孩子们认真观察的样子,母亲说,你们看燕妈妈燕爸爸多辛苦?你们也一样,长大了要孝顺,要知道父母为你们做的一切,好吗?
他们似懂非懂地点了点头,依旧抬头看着那几只嗷嗷待哺的小燕子。
爷爷说,你们赶紧吃饭吧!它们吃饱了,就能长身体,将来学好本领,它们就会飞了!
儿子接着问我:爸爸,我们也多吃点,将来也能飞是吧?
我没有回答,看了看他们,又看了看燕子。一幅幅画面在眼前升腾起来:他们长大了,长大了,正努力学习着,工作着,到祖国需要他们的任何一个地方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