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娃娃抓起”抓什么?

作者: 赶潮儿 | 来源:发表于2017-07-15 00:55 被阅读41次

“从娃娃抓起”抓什么?

读第43条《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有感

莱州市文峰中学  程挺模

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思想最早是邓小平提出的。大家印象深刻的是他在1984年元宵节在上海观看两位小学生操作计算机表演的时候,提出 “计算机的普及要从娃娃抓起” 的著名论断。后来还有“足球要从娃娃抓起”的经典话语。计算机的普及现在已经基本做到了,学校都有了微机教室,信息技术达到了“校校通”“班班用”;足球的教育是年年喊,效果不大。忆往昔,甲A、中超,健力宝巴西求学,青年队德国专训,孙继海等球星远涉海外豪门,仅一时风景;后虽前赴后继,2002韩日世界杯的“快乐足球”也属昙花一现;时值今日,转而聘请洋教头,但国足成绩一直是稳中有衰,形势堪忧。足球从娃娃抓起,至今未见成功,可谓憾事。

很长一段时间,计算机和足球好像成了“从娃娃抓起”的中心词。静心思考,“从娃娃抓起”是个教育大概念,包含了道德、法制、德智体美劳、甚至是核心素养的各个方面,涵义早已超越了“计算机”和“足球”的狭义概念。比如说,我们熟悉的二十四个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概念,既是从娃娃抓起的事儿,也是从全社会抓起的事儿,这是传播核心文化信仰的大事儿,从小到大,从大到老,都应该学习并坚守好我们的文化信仰,这是我们的文化自信。

放到教育教学的概念范畴中,教育要“从娃娃抓起”的思想,显得更为贴切。且不说九年义务教育的设置,也不说学龄前幼儿园的安排,更不说教师的教学策略,单说从家教方面怎样引导儿童愿意有效进入学习,这是教师和家长双方都要思考的问题,也是必须“要从娃娃抓起”的问题,因为这是做好教育教学的起点的问题。苏霍的第43条建议《怎样才能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给我们提供了答案。

请各位注意,苏霍文章题目中有“愿意”两字,怎样做到小学生的愿意学习?家教中的“从娃娃抓起”抓什么?我阅读苏霍的这篇文章,获得了如下的结论。

一是愿意学习要有人情味和自豪感。苏霍说,“诱使儿童自觉地、刻苦地从事恼力劳动的一种最强有力的刺激物,就是赋予他的脑力劳动以人情味儿,使他感到愿意给自己的亲人(妈妈、爸爸)带来喜悦是一种高尚的情操。”可见,父母双方的亲情、关爱和激励是让儿童愿意学习的情感基础,在这方面,双亲家庭比离异家庭的效果可能要好一些。 苏霍接着说,“ 如果你想做到使儿童愿意好好学习,使他竭力以此给母亲和父亲带来欢乐,那你就要爱护、培植和发展他身上的劳动的自豪感。这就是说,要让儿童看见和体验到他在学习上的成就。”这是对小孩父母的教育进行支招,孩子取得好成绩要鼓励,成绩出现反复甚至落后了,也要帮助分析问题原因,知道失误和改进之处,查找出问题也是一种学习上的成就。“想赢怕输”的思想可以有,但更重要的思想应该是“胜不骄,败不馁”。苏霍对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提出了精辟的见解:儿童的乐观精神、他对自己力量的信心,——这是一条把学校和家庭联系起来的牢固的绳索,是一块吸引父母亲心向学校的磁石。这令我想到了《三字经》里的老话儿:养不教,父之过。父母永远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

二是愿意学习要有家教行动计划。苏霍说,“为了保持这种乐观主义的火花,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使母亲和父亲也能守护着儿童的知识的摇篮,直接参与对儿童的教学,跟儿童一起为他的进步而高兴,关心他的成功和忧愁。”比如,家长学习“母亲教育学”指导孩子学习,家校共同制定计划学习简单的语数知识,每周定期到校接受学习指导等,这些活动都需要孩子父母的陪同学习。读到这里,各位一定想到这样一句话:陪伴是最好的教育。从学校角度而言,苏霍说,“我们还办了一所‘家长学校’,在给家长们讲课时,我们告诉他们,应当怎样教儿童识字和学算术。我们创造了一些‘家庭教学论’的有趣的教学方式。它们的要点就是:唤起儿童对知识和书籍的浓厚兴趣;把游戏和有目的的脑力劳动结合起来;不断地保持儿童跟家长的精神交往”。我们现在每所学校的第二块牌子叫做“某某学校家长学校”,大概是源于前苏联的这种“家长学校”。我校“家长学校”的内容是很丰富的,除了常规的家长会沟通情况外,我校还建立了各个级部的家委会,听取家长代表的建设性意见,以便改进我们的教育教学方法。今年,我校还申请加入了莱州市的“智慧家长成长100天”计划,学校成立家教指导中心,每周定期对家长进行集中培训,教导育子方法、推荐最新策略、解答家教疑惑、分享个人心经、分发家教材料、制定育子计划、跟踪家教变化等,每期活动前后历时100天,帮助家长提高育子认识,养成科学的陪伴习惯,拉近家长和孩子在学习交流上的距离,家长懂得了尊重孩子愿意学习这门很微妙的学问,受到了家长欢迎和认可。

三是愿意学习要把孩子看成多种特征的和谐统一体。家教工作做好了,学校教学任务完成了,孩子就一定去的理想成绩吗?成功的孩子都是相似的,不成功的孩子各有各的问题。对于这一点,苏霍看的很清楚:对学业成绩的评定,并不反映对儿童道德面貌的评定。违背了这一点,会给儿童带来很深的痛苦,有时候甚至摧残他的心灵。把学科成绩的评分跟道德面貌的评价等同起来,是缺乏理智地追求表面成绩的结果。他接着分析道:“因为并非所有的孩子都具有同样的能力:一个孩子很轻松地就能得到‘五分(100分)’和‘四分(80分)’,而另外一个孩子得到‘三分(60分)’就是很大的成就。”在这里,苏霍已经看到了学生个体素质发展的差异性和多元性,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要求应该是有所不同的,我们今天把这种评价叫做“要用不同的尺子量学生”,让不同的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都有进步的成就感。教师和家长都不应该要求孩子孩子做到不可能做到的事。在苏霍看来,要把学生看成是多种特征、品质、才能和爱好的和谐的统一体。大家可能忘记了苏霍在第一篇文章《没有也不可能有抽象的学生》中的观点,他说 “没有一条教育规律、没有一条真理是可以对一切儿童绝对同样适用的。培养人,首先就要了解他的心灵,看到并感觉到他的个人的世界。也就是说,除了普遍的教育规律以外,每个学生都是具体的,那么对教师而言,苏霍的当时提出的要求是:“为了成为一个真正的教育者,要在很长的时期内用心灵来认识你的学生的心思集中在什么上,他想些什么,高兴什么和担忧什么。这是我们教育事业中的一种最细腻的东西。如果你牢固地掌握了它,你就会成为真正的能手。”撰文至此,我要把《三字经》对老师要求的话语改成“教不细(严),师之惰”,看来教师一定要思考每个学生的具体情况。

家教版的“从娃娃抓起”抓什么?我看就是抓情感、抓陪伴、抓差异。突然明白了一个道理:不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是不让家长输在起跑线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娃娃抓起”抓什么?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hah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