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社:儒教极简史2

作者: 海滨公园 | 来源:发表于2023-02-19 07:30 被阅读0次
    读书社:儒教极简史2

    (接续)由于春秋战国的礼崩乐坏,一个昊天上帝被祭祀成了五个帝,各自拜各自的,最高神连点权威都没有,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把“太一”推崇为最高神,五帝是太一的辅助。宗庙制度,郊祀制度,太一神的确立,以及宗教礼仪的定制标志着礼教的正式形成,这时候跟孔子还没啥关系。

    读书社:儒教极简史2

    西汉之初在刘邦眼里,孔子的地位跟信陵君差不多。汉成帝在位时,因为重金求子无果,神也拜了不少,实在没辙了,跟下属吐槽。这时候有个叫梅福的儒生,帮忙分析道:您没有儿子,是因为上古的贤王的子嗣没有得到祭祀,所以……古人的大脑回路真奇特,汉成帝居然信了。然后梅福接着说:孔子就是殷人的后代,虽然不是正统,但封孔子的子孙为殷后,也是合乎礼制的。根据梅福的建议,汉成帝封孔子嫡孙孔吉为“殷绍嘉侯”,一个月后,孔吉又进爵为公。这是孔子进入国家公祀的第一步。

    西汉末年汉平帝时,把孔子和周公一起被列入国家正式祀典。孔子也被封为“公”,地位和周公相当。

    北魏孝文帝,封孔子为“文圣尼父”,谥号为文圣。隋唐,封孔子为“先师”。宋朝,封为“玄圣文宣王”,西夏,封为“文宣帝”,元朝封为“大成至圣文宣王”,明朝封为“至圣先师”,清朝封为“大成至圣文宣先师”。从西汉末年到中华帝国,孔子一直都是封建礼教的形象代言人。

    四、康有为对封建礼教的改革

    19世纪末在内忧外患频频发生的情况下,康有为推行政治变革的同时,也提出了改革儒教的主张。康有为认为:“儒教缺乏宣教的功能,致使其他邪教(主要指基督)乘虚而入。基督教的教堂遍地皆是,儒教却固守礼制,每县仅有一座孔庙。这种情况,太不能适应儒教教义宣传的需要。”

    康有为的儒教改革主要包括:

    ①人才计划:选拔、培养的发明孔子之道的儒者,不再仅是培养国家官吏的后备,而是培养如同西方那样的神父、牧师。

    ②除神计划,儒教的传统制度,有百神祭祀。自然界的神灵,是上帝的下属;人间有功于国、有德于民的贤人,也得“祀以为神”。康有为认为“非其鬼而祭之,谄也”,以后只祭天与祖。

    ③出国传教,康有为建议国家出钱,在外国设置儒教学堂,效法基督教在中国一般,把儒教传出去。

    ④扩充信众,以往的孔圣只允许先生和学生祭拜,却禁止其他人群,尤其是妇女祭拜,康有为认为这样不利于儒教的发展,提出“人人可以祭孔,人人可以祭天”的新主张。

    ⑤规范礼仪;康有为反对向孔子行鞠躬礼,要遵从古礼,实行跪拜。

    中华民国成立之后,1913年8月,康有为和他的孔教会,要求民国设孔教为国教。国会所制定的宪法草案虽然没有明确定孔教为国教,但规定“国民教育以孔子之道为修身大本”,算是有条件地接受了孔教会的主张。

    1913年6月,袁世凯通令尊崇孔圣,9月3日,经教育部批准,孔教会在国子监举行祀孔典礼。1914年1月29日,代替国会的政治会议通过祭天、祀孔议案。

    袁世凯也折中了康有为的改革措施,要求:“各地方孔庙,由各该长官主祭,用以表示人民,俾知国家以道德为重”,一边大搞祭祀,一边声明“祭孔不是宗教”,在礼仪方面,改跪拜为鞠躬。袁世凯挂了之后,康有为又去找宣统皇帝,辗转良久,最终带着极大的失望离开了人世。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社:儒教极简史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lezbk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