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在秦国变法图强,使秦国强大起来,却因为触犯了贵族的利益,最后被车裂而死。这件事全中国的中学生都知道。
每一个改革者,都必然要对面既得利益者的反扑,轻则被贬,重则身死。换句话说,每个改革者在改革时都清楚的知道自己可能会面临的危险,做好了牺牲的准备。然而,当死亡真正来临时,人的求生本能还是促使人奋起抗争。
商鞅也不例外。
在变法刚开始的时候,老百姓还不太服从新法,改革有点实施不下去。在这节骨眼上,太子很不幸地犯法了。商鞅对秦孝公说:“法之不行,自上犯之”,于是拿太子开刀。但是“太子,君嗣也,不可施刑。刑其傅公子虔,黥其师公孙贾”,就让太子的师傅代太子受刑。这样以后,老百姓都对新法服服帖帖,但是商鞅却因此得罪了太子。
公元前338年,支持商鞅变法的秦孝公去世,太子继位。公子虔举报商鞅造反,秦王派人抓商鞅。商鞅知道后只好逃亡。在逃亡的过程中,发生了一件戏剧性的事。
商鞅逃到关下,见天色已晚,找到个旅馆想歇息一晚。但是他现在是逃犯身份,旅馆老板说:“商君之法,舍人无验者坐之。”这句话解释一下就是,根据商君颁布的法律,如果留宿没有证件的客人,就要坐牢。商鞅自己颁布的法律,到头来用到了自己身上,真是莫大的讽刺!
商鞅变法的内容其实非常详细,在这次逃亡事件中,我们大致可以了解到,在秦国开旅馆是要到政府部门登记的,而秦国的公民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身份证”,公民到旅馆居住是要出示“身份证”的,留宿无证人员是非法行为。另外,商鞅不敢出示自己的证件,可见当时秦国已经有比较迅速的通缉系统,虽比不上今天的网上通缉,至少通缉令传递到旅馆这里不比商鞅逃亡的慢。
商鞅在自己制定的法律面前,无计可施,最终逃亡失败,车裂而死。
商鞅死后数十年,张良在韩国出生了。张良出身于贵族世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亲事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他心存亡国亡家之恨,并把这种仇恨集中于一点——反秦。
“良尝学礼淮阳。东见仓海君。得力士,为铁椎重百二十斤。秦皇帝东游,良与客狙击秦始皇博浪沙中,误中副车。秦皇帝大怒,大索天下,求贼甚急,为张良故也。良乃更名姓,亡匿下邳。”(《史记•留侯世家》)
张良的反秦事业可不是小打小闹,他无法组织武装力量抵抗秦国,就尽散家财投入到刺杀秦始皇的“恐怖活动”当中。在博浪沙,张良派大力士埋伏在路旁,用大铁锥砸秦始皇的座驾,可惜砸中的是“副车”,据说秦始皇为防止刺客袭击,不会坐在最豪华的车里。
这次刺杀的知名程度,仅次于名垂青史的“荆轲刺秦”。当然,秦始皇非常愤怒,“大索天下”,也就是全国通缉搜索张良,而且通缉命令下来很紧急,整个国家自上而下都不敢怠慢。令人大跌眼镜的是,张良竟然在这样严峻的形势下,居然逃掉了!
张良在博浪沙埋伏秦始皇,可是,秦始皇东巡,车队走什么路线、何时经过哪里,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机密,张良怎么就知道秦始皇会路过博浪沙?此外,秦始皇动用全国力量通缉抓捕张良。在商鞅逃亡事件中我们知道,秦国有非常严密的登记制度,在这样的抓捕强度之下,张良甚至能“更名姓,亡匿下邳”,不得不让人感慨他的能量之大。张良早年从事反秦活动,任侠,想必结交了不少反秦人士,建立了类似黑社会的暴力组织,仅仅依靠张良一个人的能量,可能连旅馆老板都不能搞定吧,更别说逃脱全国军警的搜捕。这些反秦组织在秦末的大变革中,渐渐瓦解,但是张良曾经的关系网,并没有完全消失。
这股隐隐的力量在张良的一生中不止一次出现。
鸿门宴之前,项羽的部下也是项羽的叔叔——项伯,竟然半夜偷偷到刘邦军中,告诉张良项羽要进攻刘邦,想带张良一起逃跑。刘邦问起原因,张良说“项伯杀人,臣活之”,早年项伯杀人犯法,张良保全了他的性命,在法治的秦朝,救下一个杀人犯,这简直不可思议!
刘邦想要废太子改立戚夫人的儿子赵王如意,吕后找张良帮忙求情,张良找来商山四皓辅佐太子,刘邦知道后只能感叹太子“羽翼已成”,放弃废太子一事。商山四皓这四个人,刘邦曾经征召他们而不得。张良劝他们出山,居然都愿意给面子来辅佐太子。张良背后那张强大的关系网,又一次给予他莫大的帮助。
商鞅和张良,两个人的命运,一张“身份证”可见一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