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所谓的美食,也无非是萝卜、白菜、土豆,这些最普通不过的一些吃食,经过时间的沉淀,融入父亲母亲的味道,把回忆和乡愁当佐料,在心中一遍一遍的咀嚼,最终,将所有的山珍海味都比下去,凝聚成永恒!
中秋将至,超市里一盒一盒,精致包装过的各式月饼,被摆放在非常醒目的位置,五颜六色,富丽堂皇。老家的月饼,那个朴素的外表,像母亲烧的烧饼,难登大雅,却让我觉得更加真实,回忆也如同涓涓的细流从胸中流淌而出。
小时候家里烧月饼可是个大工程。
01
母亲会提前好几天发面。在半人高的大水缸里,等白白的面团发胖、涨高,撑满整个水缸,在时间的推移中发生化学反应,散发出酸酸的味道。
等待发面的这几天里,母亲白天上地,晚上回家备馅。
馅的主料是红糖。母亲将白面炒熟和红糖搅和在一起。一方面红糖会结块,需要用炒熟的面粉揉搓开,保证馅料的均匀;一方面红糖太多会流出来,也会甜得发腻。
将炒面和红糖一中和,再加上炒熟的花生粒,放入一些青红丝,和洗净晾干的葡萄干,馅料就做好了。
青红丝和葡萄干直接买来,而花生粒需要将买回来的花生米炒熟、碾碎。炒花生是个体力活,铲子要不停地在锅里翻炒,掌握火候是关键。火太大会发苦,太小发腥,只有不停的翻炒才能保证每个花生都能均匀受热。父亲站在火边,抡着胳膊不停的翻炒,火光映红了父亲的脸和汗滴。随着那一声一声铁铲碰击铁锅的声音,花生在铁锅里翻滚,香味弥漫了整个院子。变黄的花生不断从锅底蹦起来,龇着嘴向我们耀武扬威,“来吃我呀,来吃我呀。”
我们一会跑过去瞄一眼,再使劲咽下口水跑出来,雀跃如小鸟一般,叽叽喳喳的把门帘掀得扑腾扑腾的。
花生炒好之后,我们就围坐一圈抢着脱皮,大家都一声不吭,仿佛一张嘴就要流出口水,只能紧紧的闭着嘴、憋着气,听彼此口水的吞咽声,任由香味充满鼻腔,借揉鼻子的机会丢一颗进嘴里。
去掉皮的花生仁白胖白胖,用刀或者擀面杖捣碎,再与青红丝、葡萄干一起拌进和好的红糖里,独家特制的馅料就出笼了。
有时候也会在馅中放瓜子仁,瓜子仁和花生做法相同,也要炒熟去皮捣碎,但是要一颗一颗的磕出来去皮,一般放的少。
02、
面发好了,左邻右舍都带着自己家的工具来帮忙了。土炕上从头至尾排满了案板,屋里站满了忙碌的身影。母亲开始放碱面中和酸碱度。一般发面和白面的比例是4:6。如果碱面加多了,会使烧出来的月饼过黄,口感发苦;加少了会发酸。
为了月饼吃起了酥脆,要往白面里面加油,一般面和油的比例是4:1,以前生活条件不好,油又贵,所以多数时候是5:1。加了油的面会有一股油香味儿,这样会掩盖了面的酸味儿,所以闻的时候会增加难度。而母亲的鼻子照样不会出差错,这也跟她平常的经验有关。所以只要别人家烧月饼,一定请母亲帮忙调面。
调好面后来帮忙的邻居们就都开始在案板上揉面,揉一揉,醒一醒。手不停地忙活,嘴不停地唠嗑,在嘻嘻哈哈的笑声中,谁家不孝顺公婆遭了报应,谁家打痛了孩子后悔。你一嘴,我一舌,好恶在评判中一目了然,手中的面团也通了灵性般烨烨生辉。
基础工作准备完毕,开始包了。
我们一大帮孩子进进出出,最喜欢这份热闹,如同看大戏一样,偷听来不少是非判断、好恶评判。
包月饼的过程跟包子差不多,擀面饼、包馅,捏成一个圆圆的面团,再用手压扁,擀成薄薄的饼状,最后用模具在中间印一个花纹。一个成品月饼就做好了。
我们小孩也会被安排事做——在压好的月饼上抹蘸料。这种蘸料一般是用腊月二十三给灶王爷上供的甜瓜和甜棒儿熬制成的。民间有一个传说,腊月二十三,灶王爷会上天宫给玉帝传信。家家户户都希望传达好信息,于是专门买来又甜又脆还粘牙的甜瓜(发甜,形状圆圆的像小南瓜而得名)和甜棍(甜味,长长得像棍)来供奉灶王爷,以便他“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抹上这种蘸料后,在月饼表面撒芝麻的时候就能粘住,不会掉下来。我们一副被委以重任的样子,忙得不亦乐乎。
03、
烤月饼是父亲的专职。等月饼包好一篦子的时候,父亲的碳火也刚刚预热好了。以前家里没有烤箱,烤月饼要用到3个器具,一件是铁鏊子用来摆放月饼,另外两件是一对一模一样的大大的圆圆的,类似没有手柄的锅盖一样的东西,肚子鼓得像筛子,材料跟砂锅一样,我们土话叫烧鏊子(平常不用还易碎,每次都被珍宝一样放置在高处)。
一个放在下面,当底直接与火接触,一个在上面当盖儿。烤的时候,上下两个互换,一会儿这个在下面一会儿那个放上面,月饼躺中间在上火和底火中均匀受热,不会烧焦,也不会夹生。
这个时候的父亲在我的眼里完全呈现出另一种神态:端坐在火边,手里拿一本书或一张报纸,卸下了日复一日匆忙的担子,眼神里满是柔情和安详。记忆中,就连睡梦中父亲都在奔波,难得坐下来,竟然那么有魅力!
父亲是那个时代少有的高材生,用写得一手好字的手侍弄了一辈子庄稼,从土里刨食养活了我们一大家人。如今又用这双挥毫泼墨的手,用这双闲不下来的手,烤制出香喷喷的月饼。
你看那月饼,金黄金黄的,芝麻密密麻麻地铺满表面,不焦不嫩,火候正好。
拿起一个先放在鼻子上闻一闻,芝麻的香味儿最扑鼻,油的香味儿沁人心脾,面粉的香味让人踏实。咬上一口,脆而不硬,酥而不散,甜而不腻,顺着齿痕馅儿一分为二。偶尔夹杂着花生和葡萄干的惊喜,从舌尖到舌中再到舌根,都被一种饱满而浓郁的味道充斥着。越嚼越有一种芳香,越品越忍不住陶醉,直到咽下的那一刹那,全身所有的细胞,包括神经末梢都被滋养过一样,苏醒了,通畅了,舒展了,变得饱满丰盈,充满力量。
04、
中秋之夜,月亮爬坡一样,终于爬到了最高点,将柔和的银辉洒了满世界。母亲在院子中间最显眼的地方摆上一张方桌,将各色水果,一碟一碟地摆上桌,满了再摞一层。最中间当然要放一个象征团圆的大大的团圆月饼。
大团圆月饼与普通的月饼只有最后的工序不同。因为大,没有配套的模具,当擀成圆圆的饼之后,周围捏一圈麦穗儿,中间压一个圆圆的印花,中心再按上两颗被泡得红红的杏仁儿,杏仁下边再配上绿绿的香菜叶子,空白的地方再发挥想象填上一些美好的图案。哈哈,是不是还充满了艺术气息?
除了最大的团圆月饼,还有每个小家的小团圆月饼。出嫁的闺女、娶了媳妇的儿子,都按户头会收到母亲捏制的小团圆月饼。而包括下一代孙子外孙在内,母亲又按人数和性别,男人是大葫芦,男孩是小葫芦,女人是大蝴蝶,女孩是小蝴蝶,挨个儿每人给我们捏一个。
为了好区分,月饼也按年龄从大捏到小,每人一份。而每次母亲捏的时候都会念叨:这是老大的,这是老二的,一边捏一边把这个人的性格特点都总结一下,并把希望和祝福,全捏进这个专属的月饼里。
这个时候我们一般都安安静静的听着母亲许愿一般,把所有的期许和爱都捏进面里,一句一句刻在心田。这样的场景,随着母亲的过世,哪怕是一个声音都变成了永恒的奢望,大江东去、追不可及!
最大的团圆月饼和每个小家的小团圆月饼都被摆上桌,在中秋之夜供奉月亮婆婆。长大之后才知道这个神秘的月亮婆婆其实是嫦娥仙子,当然她有一个专属的象征月饼——抱着木杵的玉兔。
供奉完之后,最大的团圆月饼会按人头被母亲切成一牙一牙的,随同小团圆月饼和各色的花月饼,在八月十六送完月饼后,带着母亲的祝福,一并拿回各自家享用了。
05、
记忆中的中秋之夜,月亮总是那么圆那么亮,在家家户户的绵延过后的鞭炮声后,变得宁静而静谧。圆圆的月亮当空,圆圆的月饼辉映,母亲跪在案前上香磕头,嘴里念念有词。
我们一大帮小孩子围在母亲身后,对着桌上的水果和各色美食流口水,毕竟在那个贫穷的年代,除了过年也只有中秋节才能尝个鲜了。
可是母亲却总也念不完,念不完,腿麻了,换个姿势,跪在地上的影子拖了好长好长。原来母亲又从大到小,把祈求和保佑的话,重新念了一遍。家里人口众多,母亲怕漏了谁又怕月亮婆婆听不清记不住,反复念叨……
小的时候着迷于捉迷藏、追逐打闹,长大之后才读懂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的味道。家乡的月饼也像父母的爱一样,朴实而耐饥,不张扬、不华丽,吃到肚里满是踏实。烧制月饼的过程,父母也教会我们:每一道工序都必须认认真真、扎扎实实,来不得半点马虎,任何一个小的细节都可能影响整个月饼的口感和味道!在以后的人生中,不管面对的是工作还是生活中的任何一件事情,我们都追求把基础打好,把每个细节都做到精益求精,因为我们明白:每一步都走好了,成功只是早晚的事情!
成家之后,每个中秋节,我也会学着父母的样子,和老公和孩子一起做一次月饼。因为我也想让孩子明白:每个团圆的日子都应该被珍视,也让他明白成功的道理,也让他长大之后还有满满的回忆,把爱,把责任,把希冀,在一个一个圆圆的月饼中传续下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