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本文参与书香澜梦第36期“行”专题活动。
美好和谐的亲子关系,对于绝大多数的人来说,都不是能够自然获得的,因为对于我们70和80后,能在原生家庭就拥有一段和谐的亲子关系的人占比不多。
多数的人,都带着或轻或重的伤痛长大的。在我小时候,觉得父母都是对的,他们有权力选择如何对待孩子,就因为我是他们生的。现在我自己当母亲了,我不希望我的孩子有和我儿时一样的想法。
在育儿路上,让我决定改变的导火线,是儿子2岁多的时玩沙的事,深深的触动了我。
儿子小时候很喜欢玩沙,我就买回来几袋动力沙给他玩,还专门配备了一个蓝色的大托盘给他,以防止沙子洒的到处都是。但他还是次次搞得满地都是沙子,甚至连他的小脑袋和脸上都是,说也说了,骂也骂了,始终没效果。
那日我刚刚收拾完他洒在地上的动力沙,去厨房做个饭出来,又是满地沙子,那一刻我对他咆哮,让他滚出去。当时儿子惊恐的看着我,一边哭,一边往门口走去。
我瘫坐在沙发上,任眼泪止不住的流淌,甚至还抽泣,心里五味杂陈,除了生儿子的气,其实还有对自己现状不满意的愤怒一起爆发出来了。(在这里,我要再次和儿子说声对不起。)
这时儿子听到我的哭泣声,他自己倒是不哭了,好奇的瞪大了小眼睛,呆呆的看着我说到:“妈妈,原来大人也会哭呀。”被他这么一说,我噗嗤一声竟然笑出声了,这时儿子又找来了纸巾,给我擦眼泪。于是我抱起了他放在我的腿上,温柔地看着他的小眼睛,说了一声“对不起儿子,妈妈错了。”
从那一刻起,我一下就感觉找到目标了,我要行动, 必须作出改变,以前是我把育儿想的太简单了。
接下来的日子里,我在网上收集关于养育的一些文章,关注了各类育儿公众号近百个,购买口碑比较不错的育儿书,也有好些看不下去的,至今印象深刻的有尹建莉老师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还有陈忻老师的《养育的选择》。
我发现好的育儿书,会让人越看越爱不释手。比如《养育的选择》,作者陈忻老师是美国康涅狄格大学心理学博士,专业主攻婴幼儿心理的发展,尤其是婴幼儿社会性和社会认知的发展。她自己也养育着两个男孩,她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然后再重新整理再输出,提醒广大家长不要生搬硬套,每种理论都有它的局限性,不用太拘泥,大致方向是正的就行,她把自己重新整理的理论和经验再写书分享出来。让我觉得非常受用,看她的书,就如同一位二胎妈妈,真诚地给你诉说着她的育儿故事,非常亲切,让人产生共鸣。
于是在去年的时候,我又报了她的育儿线上课程,为期一年每周都2-3次课程,把育儿的一些基本理论系统的给捋顺了。整个课程学习下来,很多理论性的知识我忘记了,但是那些经典的理论案例却已经镌刻在脑海中。
另外,还通过我三姐接触到了袋鼠想学的平台,专门做家庭教育的机构,在这里我也学习到了很多,尤其是听潘若莎老师的全人教育课程,让我看到老师们育儿的高度和我们常人的确实不一样,打开了一个全新的育儿观念。
在学习家庭教育前,我和娃爸都想着,孩子将来能上个好点的大学,找份好工作,这个就是我们的育儿目标,都是朝着这个方向去的。现在我的想法确实改变了,非常认同养育孩子的终极目标就是让他成为他自己。在养育过程中, 父母的职责就是帮助孩子找到和发掘他的天赋所在,并帮助他去成就自己的天赋。所以我让儿子做了很多尝试,不同新鲜事物,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让他自己去发现和探索。现如今,对于妹妹我也是一样的方式对待。
在我通过学习增加了育儿知识储备之后,我发现美好的事情也在陆续的发生,面对儿子的“叛逆”和女儿的“矫情”,我多数时间都能找到办法去化解。不用大喊大叫就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即便有时候实在是化解不了,我也是尽力选择接纳她情绪, 但是需要守住的底线还是会坚持说NO。
偶尔孩子们犯了比较大的错时,我会事先在心里打好腹稿,如何谈话,才能效果更好,才能让孩子能接受,并认为妈妈是在帮助他改正错误,而不是在指责他。因为我知道指责只会给孩子带来对抗情绪,对帮助孩子改正错误是没有任何帮助的。
从和他们的日常互动中,我能看到他们对我的爱,和对我的期待,就如同我对他们也是一样,有爱有期待。他们期待我能行动起来,做一位幽默,体贴,同时又能为他们保驾护航的超级妈妈。
我知道,虽然内心的那个拖延症的自己一直都在,但不影响我去努力,朝着这个孩子们期待的方向积极努力,因为这也是我的终极目标,我想成为一个和孩子们共同成长的妈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