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班超家境贫困,在官府做抄写工作。一夜,窗外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班超掷笔长叹:"大丈夫应当在边疆为国立功,哪能老在笔砚之间讨生活呢?"后来班超随窦固出击匈奴,又奉命出使西域,30年间,建立盖世武功,官至西域都护,封定远侯。
唐朝投笔从戎的文人可谓多矣。"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从高门到寒士,从上层到市井,在如日中天的盛唐里,一种为国立功的荣誉感和英雄主义弥漫在社会氛围中。文人们也出入边塞,习武知兵。初、盛唐的著名诗人们很少没有亲历过大漠苦寒、冰刀弓马的生涯。到边塞去,建功立业,不做假君子,但作真无赖,一副强横乱闯甚至带点无赖气的豪迈风度,跃然纸上。
文学史上称这一群诗人为边塞诗人。他们是一群具有北方阳刚气质的豪侠型才士:热衷于人世间的功名富贵,动辄以公侯聊相自诩,非常自信,甚至自负,颇有横绝一世、骏发踔厉的狂放气概。这群个性鲜明的豪侠诗人,多为进士出身,个个慕侠尚气,纵酒长歌,虽为性情中人,却胸藏建功立业的雄心。即使现实境遇与人生理想反差甚大,仍然不失雄杰气概:永远英姿飒爽,永远年轻向上,永远热泪盈眶,永远斗志昂扬。“即使是享乐、颓丧、忧郁、悲伤,也仍然闪灼着青春、自由和欢乐。"不信,你听: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他们中的佼佼者有“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王昌龄;有“人生百年夜将半,对酒长歌莫长叹"的王翰;有“仗剑出门去,孤城逢合围"的崔颢;有"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岑参……可真正达其所愿,不以诗名闻名于世,而以功名闻名于世的,唯有高适。在动辄自比王侯的盛唐诗人中,高适是唯一做到高官而封侯的。《旧唐书》本传记载:"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
众星隐耀,明月当空。众边塞诗人唯高适封候,有其偶然或必然的因素。
高适出人头地的意识最强。高适,字达夫。“适”的意是“往”,“到”。名与字相互映照,就是“到而能达”的意思。名字往往包含家人对孩子最衷心的期望与祝福。以吾之名,冠吾之志。高适一生奔走功名,践行此志,不忘家族初心。
高适吃过的苦最多。小时候家里贫困,客居梁、宋,躬耕田畴,一度以乞讨为生。苦难往往是人生的试金石,弱者往往因之坠入宿命的深渊;强者往往因之扼住命运的咽喉。高适属于后者,白天田畴躬耕,晚上灯下兵书修列,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高适最敢于舍弃。公元749年(天宝八年),经宋州刺史张九皋科推荐,45岁的高适中了有道科,随后被任命为河南封丘县尉。可这个小破官高适干得实在憋屈:“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归来向家问妻子,举家尽笑应如此。”干了三年,高适忍无可忍,毅然辞职,这也意味着他又要重新开始流浪。
高适最有政治才干。安史之乱时,高适被哥舒翰征召去讨伐安禄山。等到哥舒翰兵败,高适从骆谷向西奔驰,谒见玄宗,面陈利害,力谏向西迁入蜀中。后来,永王李璘叛乱,肃宗召见高适谋划,高适陈述江东利害,称永王必败。肃宗称善!玄、肃、代三代皇帝对其恩宠备至,实非偶然。
高适最幸运。一代名将哥舒翰是高适命中的贵人,他非常赏识高适的远见卓识,高适也受他驱使,三次出塞历练。安史之乱前,哥舒翰已在唐玄宗跟前为高适美言。在哥舒翰的帐下,高适是惬意的: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一个能以微笑接受一切的朝代,一群朝气蓬勃雄心壮志的诗人!只身匹马去,万里觅封候。男儿本自重横行,天子非常赐颜色!风沙滚滚吹尽了,千古风流人物!狼烟四起,西风猎猎,旌旗蔽空,高常侍聊发少年狂,大器晚成,遂边塞众诗人夙愿,实属天意:
万里不惜死,一朝得成功。画图麒麟阁,入朝明光宫。大笑向文士,一经何足穷!古人昧此道,往往成老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