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内容:《雪漠智慧课程》第131-146页
【“格物第四阶,以慧观万物。”格物是第四个阶段,这是要用智慧来观照万事万物。】
【完成正心训练之后,对万事万物有了诚意,智慧才会生起,这时儒家的格物才有意义。】
【格物的本质,是用慧光观照万物。这时你超越了二元对立,心物达成一体,心能够连通大自然的信息,与之融合,才能格物。】
【心和物分别是佛家所说的情世界和器世界,佛家认为,整个世界就是由情世界和器世界组成的。】
【“正命立生活,心能恒安住。”按照正确的方式生活,心就能一天天沉静下来,不再躁动不安。】
【什么是正命?国家许可的、合法的生活方式就是正命,国家不许可、不合法的生活方式就是邪命。】
【作为信仰者,“正命”还包括每天的行为规范。】
【“静观物之变,六根触妙事。”在定的状态下,心像镜子一样观照万物。这时,你无论用眼睛看世界,用耳朵听世界,用鼻子闻世界,用舌头尝世界,用身体触摸世界,还是用意识思维世界,都会觉得世界很美妙,一切都很美妙。】
【其实,所谓的大成就师不是神仙,而是经过严格训练,能自主心灵的人。他们身上有一种独特的静气,你永远看不到他们手足无措或六神无主的样子,除非他们在演戏,想要向你示现一种东西。你更听不到他们抱怨,因为他们没有需要发泄的负面情绪,只有喜悦、富足和快乐。因为他们的世界是圆满的,这种圆满也好,快乐也好,都跟世界没有关系。】
【我们将这种状态叫做“空性”,而老人(书中所说人物)则称之为“时间的尽头”。】
【实际上,老人所说的“时间的尽头”,是一种没有分别心的状态,这种状态里没有时间,也没有空间,相当于一切的原点。】
【格物的物就是万物的自然规律,也就是十二因缘和苦集灭道。】
【观察任何事物都要穿透表象、直达本质,就像用智慧之剑刺穿碍眼的屏障。】
【妙观察是最好的格物,智者善于观察,他的心犹如明镜,能照出世间万物,自己却如如不动,平静如水。但与此同时,他一定是了然分明的,如果没有了然,就是顽空和无记,而不是明镜一样的智慧。】
【不过,光有清明灵动还不够,“妙观察”中还要有区分和解析。】
【虽然有区分和解析,但只是妙观察智的妙用,没有一点概念化的东西,也不是拼凑出来的,是从真心中流出的智慧,就像十月怀胎后的生产那样自然。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可它其实是一种与生俱来但不为人知的本能,每个人都有,我们称之为本体智慧。这种智慧得到开发时,你不用刻意地思考,自然能将自己经历的一切都化为营养,让自己的灵魂更加强大,从而离苦得乐,变得幸福,再从圆满的真心中流出智慧的文字,让别人也明白、幸福。】
【所有的智慧和科学的目的都是为了让人得到幸福,如果一种科学让人类远离幸福,这种科学就是坏科学;如果一种政治让人类远离幸福,这种政治就是坏政治。同样道理,让人类远离幸福的哲学也是坏哲学。无论什么东西,只要让人类远离幸福,就是坏的,文化也是这样。人文的目的,同样是让人得到快乐,远离痛苦,而不是让人拥抱痛苦、拒绝快乐。】
【大部分人追求的都是有条件的快乐,这种快乐很容易得到,我们称之为世间法的快乐。】
【但这种快乐同样也很容易失去。所以,需要依托的快乐是不可靠的。】
【有些人对这种快乐感到厌倦,于是开始追求另一种快乐——智慧带来的快乐。这种快乐不需要条件,无所凭依,我们称之为出世间法的快乐。它跟知识带来的快乐相似,但不完全一样。】
【知识带来的快乐是很了不起的。但是,就连这种快乐也是有条件的。】
【所以,快乐虽然是简单的,但有时也很难。当它不是来自内心的圆满时,就有太多东西能摧毁它。世界上只有一种快乐不可能被摧毁,那就是无我无执的快乐,因为这种快乐跟世界没有关系。】
【生命只是一个过程,不管怎么样,它都会走向终点。因此,最重要的不是经历了什么,而是活着时的生活方式和生命质量。不要希望自己能改变人类的命运,实际上,没有哪个人能做到这一点。人类未来会怎么样,谁也说不清,也许会像恐龙那样毁灭,也许会进化为更高级的生命形式,以其他方式存在。】
【做任何事都要有一定的分寸感。孔子说过,过犹不及,过了头和没达到一样,都是错的。】
【或许,悖论的存在,就是为了让人明白选择的重量,明白梦想的重量,用泪水和汗水来浇灌一朵属于自己的智慧莲花。】
【最上乘的智慧是不管“势”,不管顺不顺从,只管做好自己,让世界自然而然地认可自己。】
【不拒绝任何对你有用的东西,认真地将它化为自己的营养,用它来经世致用、贡献社会。】
【读书真正的快乐不在于得到什么东西,而在于一种非功利的心态。经常看一些对生命有意义的书,不要管它能带给你什么,你就能好好地读书,真诚地跟作者交流,在交流中升华自己、享受生命。】
【还有一种更高层次的读书,就是先让自己的心稳定下来,拥有智慧,知道该如何吸收和选择,再谈读书和博学。而且你不能贪多,要先读懂一本书,融会贯通之后,再看其他书,这时,你才知道该如何选择和吸收书中的营养。】
【学习的真正意义在于实践,如果不能知行合一,学习就没有真正的意义。所以,要少说话多做事,认真观照自己的行为,看自己是不是做到了知行合一,能不能像自己所说的那样去贡献世界。】
【信是相信,受是全然接受,一点都不对抗,奉是把它放在最高的位置上,心中没有任何存在比它更加重要,行是实践,照着去做。】
【了解世界是格物的基础,还没有了解世界,就谈不上格物。就算你勉强去“格”,很多东西也不成熟。只有明白智慧,了解世界的本质之后,才能真正地探究跟自己的心对接的一切,这时,才有真正的格物。】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