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春秋五霸,战国豪强。坐拥富庶的山东之地,傲视华夏。
然而,春秋战国时诸多弱小的诸侯国,尚且能将宗庙血脉延续,偏是齐国这等强大的国家,王位被篡夺,姜太公以下姜氏一脉,世系断绝,田氏鸠占鹊巢,强夺庙堂。以田齐代姜齐,是一次以相同国号掩饰的改朝换代。
姜太公:齐国始祖除国家被夺外,春秋时期齐国的王位,算得上是高危职位。如果有机会玩穿越游戏回到春秋时期过过大王瘾的,记得别选齐国。
齐王的第一种死法:言而无信。齐襄公派连称、管至父驻守葵丘,答应任期一年。到期时,襄公反悔。两人遂怒,通过公孙无知策划叛乱。攻入宫中,“或见人足于户间,发现,乃襄公,遂弑之。”
公孙无知杀齐襄公大臣因为君王反悔而弑主,属于反应过激。但作为一国之君,金口玉言,言出必行,当属基本操守。
第二种死法:不作不死。齐懿公当初还是公子时,和丙戎的父亲打猎,没争到猎物,大怒,立马砍断了丙戎父亲的腿。看到庸职的老婆漂亮,就把她抢来宫里。作为大王,任性也就罢了,顶多算是个昏君。偏偏懿公还让丙戎和庸职为自己驾车,给了两人日后复仇的机会。果不其然,“谋与公游竹中,二人弑懿公车上。”
伤人父,夺人妻,却还让人服侍左右,这样的死法实属作死。
第三种死法:欺人太甚。“庄公通之,数如崔氏,以崔杼之冠赐人。”——齐庄公和大臣崔杼的老婆私通,不仅毫不掩饰、光明正大地出入崔杼家,还把崔杼的冠赏给他人。崔杼实在是受不了这样的侮辱,遂诈病在家,诱庄公前来,弑之。
即使是君王,欺人太甚,也会被反噬的。
第四种死法:尸骨难寒。齐桓公,春秋首霸,君临天下,与管仲搭档的“明君贤相”模式为历代所推崇。齐桓公对自己的霸业也甚是满意,想上泰山封禅,被管仲劝止而作罢。然而在另一件事上,齐桓公没听管仲的话——管仲临终前,齐桓公提议了三个继位的人选,都被管仲否决。桓公不听,坚持用这三人,结果不出管仲所料,三人专权,朝纲混乱。齐桓公去世时,五个儿子争夺王位,别说葬礼,连桓公的尸首都无人料理。
“以故宫中空,莫敢棺。桓公尸在床上六十七日,尸虫出于户。”
太史公如此有画面感的细致描述,令人作呕。桓公一代霸主,死时竟也落得如此惨状,不禁让人深思——这一世的荣光,所为何来?
春秋首霸:齐桓公第五种死法:权臣作乱。齐庄公时,田氏联合鲍、高、栾氏消灭庆氏,正式登上权力舞台。齐景公时,晏婴出使晋国,私下对叔向说:“齐政卒归田氏。”齐景公奢侈糜烂,厚赋重刑,田氏借机以公权私,收买人心,民心渐从王室转向重臣。
景公后两代传至齐简公,终被田常所杀。至此,姜齐气数渐尽,已无力回天。
从田氏弑君到战国齐威王正式篡国,中间还隔了一百多年。古人庙堂观念深重,灭国不易,篡国更难。田氏能完成此高难度的壮举,和姜齐王室自己的神助攻也不无干系。
总体来说,齐王们寡廉鲜耻,无信无义。《史记》里有许多描写因果循环报应的桥段。比如第一个横死的齐襄公,除了对臣下不守信外,还曾与他国的国母私通——鲁桓公和夫人访问齐国,齐襄公与夫人私通,被鲁桓公发觉后,齐襄公不仅不认错,反而指示力士彭生杀死鲁桓公。一国之君无故被杀,齐襄公事后仅仅是把彭生杀掉向鲁国赔罪,便蒙混过关。
齐桓公虽创霸业,却也同样不重视信义。齐鲁在柯地会盟,鲁国的曹沫用匕首劫持桓公,威胁他归还侵占的鲁国土地。桓公答应了下来。可当曹沫丢下匕首时,桓公后悔了,不仅不想归还土地,还要杀死曹沫。所幸被管仲劝阻。可见齐桓公原本守信的意愿是很不足的,全赖身边有个明白人。之后,“诸侯闻之,皆信齐而欲附焉。”当时社会的对信义的重视,不是今日可比的。如果齐桓公当日坚持反悔,两年后齐国的称霸,将很可能无法实现。
齐桓公之后,庄公景公之流,继承了祖上的薄良传统,身边也再无管仲之类名臣劝阻,姜齐之衰败,遂成定局。
《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还有两个细节很有趣。一是齐桓公有一次和老婆蔡姬一起划船:
“蔡姬习水,荡公,公惧,止之,不止,出船,怒,归蔡姬,弗绝。”
太史公用一连串二字短词为句,惟妙惟肖地重现了当时船上发生的闹剧。蔡姬不知是动了什么小孩心思,和桓公开玩笑停不下来,桓公的胆子也突然缩成了小孩的大小,竟然害怕船只的摇荡。这种小孩子过家家似的闹剧,最后以休妻作为结局,未免可笑。
再有,某次晋国人郤克出使齐国。会谈时,齐国太后萧桐叔子在帷幕后偷看郤克,“笑之”。郤克看到了,勃然大怒。回国后,屡次请命,怂恿各国联合伐齐——不禁困惑,这古人未免太过敏感,被别人笑一笑,是多大仇多大怨?非得以灭国来报复?反过来说,齐国太后也是作死,无聊偷看人家使臣也就罢了,笑人家做甚?笑这么一次,让自己的国家多了数次莫名的战争之灾,也算是古代版的“微微一笑可倾城”了。
——《史记系列》第12篇:《史记·齐太公世家》读后感
文 | 乐之读 | 简书签约作者
关于转载问题:请统一简信联系我的经纪人bingo_。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