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昌乱五州
李特,李辅战死后,李流,李骧,李荡,李雄退守赤祖。罗尚联合涪陵豪强对赤祖发动多路围剿。李流等经过苦战大破敌军,但是,自己的损失也很大。而远来救成都的荆州军还在边上虎视眈眈。
面对这样的局面,巴氐流民军的新任领袖李流动摇了,在姐夫李含的劝说下,他做出了求和的决定。一连串的大胜之后突然乍败;好容易跑回了老巢,又经历一场惨胜。李流失去了信心,产生了悲观情绪。他就派人带着降书,绑上了自己的次子李世,姐夫的儿子李胡,向荆州军前锋孙阜乞降。
李流想放弃抵抗,跪地求饶。却并非人人都准备认输。李流的弟弟李骧,侄子李雄都不服输,都不想投降。苦苦劝阻,而李流只是不听。
李流的长子李离(梓潼太守)本屯于梓潼——全军撤退时,李雄命他留守梓潼。他听说父亲李流要议和,便急急忙忙跑来探问消息。他试图阻止父亲却没有成功。于是,他就私底下去见李雄,他劝李雄袭击孙阜,用军事手段破坏议和。李雄非常赞同李离的建议,但是,担心李流不肯同意。
李离就说:“只要有把握取胜,我们擅自行动,又有何妨?”其实,李雄也有这种想法,他只是试探一下李离罢了。见李离跟他想的一样,李雄大喜,就暗中聚集部众,对他们说:“投降只是死路一条,唯有万众一心,努力向前,跟孙阜一决生死,才能死中求活!”
大家都不愿投降,见老领袖李特的儿子李雄敢挑头兴兵,无不踊跃。李雄,李离作了动员工作后,随即瞒着李流,引军轻袭孙阜。孙阜疏于防范(本非将才,又知李流要降)自然挡不住李雄的攻击,被打的落花流水。孙阜只带了数骑逃跑了。恰好,驻军垫江的荆州军总司令宗岱也病逝了,这路强敌就退走了。
大捷之后,李雄才向李流汇报了经过。李流是又惭愧,又叹服,又欣慰。他便宣布让位,把军政大权都转给了李雄。李雄遂替代叔父,成了第三代大将军,益州牧。
写到此处,作者的笔锋一转,按下益州事,要去写荆州、扬州的事了。至于李雄后事如何,要等合适的时候再接续了。
因为这部书是两晋演义,而不是益州地方史。所以,作者都要写到。总的来说,是以时间为纬,以事件为经,去串联故事。文法上,他主要写李特李雄,转换处,用荆州军为引子,转到了另一章。益州之乱引发或影响了荆州南部之乱,这样写比较紧密。是文章的一般做法。
巴氐李氏夺蜀,经历了大起大落,过山车一样的过程。这段历史可以给人很多启示,虽然这些启示都是老生常谈,却需要时时放在心上。那就是:得意时勿喜;挫折时勿悲。要看到远一点。不要只看眼前。
张昌难道是戏迷?
蜀乱无法平定,晋朝十分恐慌。哪知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就在晋朝还准备往益州派兵时,新野王司马歆又送来了告急文书。原来,义阳蛮张昌造反,地方无法剿平,请求朝廷发兵助剿。
张昌为什么要造反?荆州人民为什么会跟着他造反呢?这是因为司马歆在治理荆州时,刻薄少恩,引起各族人民怨恨。司马歆官拜使持节、食邑两万户、都督荆州诸军事、镇南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官职大的很,威风也就大了。他俨然是荆州土皇帝一般。
张昌暗自聚集了几千人,伺机为乱。到了太安二年(303年)五月,荆州征壮丁入蜀,讨伐李流。荆州人都不愿远行,不愿送死。而郡县有司一再逼迫,被征军民情急之下,有几千人聚集起来,上山当了土匪。
张昌感到时机来了,遂四处活动,把荆州南部的各路山大王都招募到了自己麾下。他们在江夏郡安陆县石岩山安营扎寨,作为大本营。张昌还自改姓名为李辰(不知道是不是想跟益州李雄搞联合)他的势力很快就发展到了一万多人。
江夏太守弓钦派兵去围剿,反被张昌打败。张昌乘胜进攻江夏,太守弓钦不敌,带着部将朱伺跑到武昌去了。
张昌夺取江夏后,制造谣言,说圣人已降生在荆南了。不久,张昌让山都县吏邱沈改名刘尼,说他是汉朝皇帝后人,就是圣人。然后,把他立为太子,张昌自己当了相国。并建号神凤元年,衣服制度,完全按照汉朝规制。不服从的一律族诛。远近纷纷效仿,起来响应张昌。
这里说一句,发现一点很有意思。巴氐李氏助赵廞造反时,劝他建立汉国;后来,李雄建立了成汉政权;这里张昌建国,也打出了汉旗;以后,刘渊入主,也奉汉室,立汉国。这是很有趣的现象。它说明一点,汉朝的民众认同感超乎想象的强!所以,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人(张昌,刘渊,巴氐李氏都不是汉人)都想用汉旗来召令天下,唤起民众。
张昌势力大了,司马歆坐不住了。派兵去剿,屡战屡败。他只好上书朝廷,请求支援。可是,把持朝政的长沙王司马乂却不救他。并且,还严命司马歆不得讨贼。难道司马乂被张昌收买?不是的。司马乂是怕司马歆扩充实力——怕他以讨贼的名义,招募私兵。或打败张昌后,把张昌的武装发展为自己的力量。
看到这样的回复,司马歆有点傻眼了。
本文第二个标题说:张昌难道是戏迷?为何有此一问呢?这是因为张昌打仗有个特点,他的军队都要扮脸上阵。就是统一戴大红色的军帽,并割取马尾巴,粘到脸上,充做长冉。大有戏子做派。
生僻字词学习
1,虓,xiāo,表虎啸,也可表人勇猛。
2,薳 [yuǎn]、[wěi] 姓氏。春秋楚有薳洩。见《左传·昭公六年》
薳 yuǎn 〔薳志〕同“远志”,一种草本植物,中医用为安神化痰药。
3,庾:[yǔ]
1. 露天的谷仓:~积。
2. 古代容量单位,一庾等于十六斗。
3. 姓。
网友评论